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通过地名考证查明,五大连池火山旧称是乌云和尔冬吉山;五大连池火山1720~1721年喷发时玄武质熔岩流阻塞的河流不是白河,而是乌德邻河;“五大连池”的得名与“乌德邻池”一词的音转有关;当年观测记录中提到的距出火之山30里的讷谟尔河沿岸的托莫沁屯,为现今五大连池市团结乡永安村。

关键词:地名;考证;五大连池;火山

0引言

本文所指的五大连池火山区,既包括五大连池火山群,也包括其南面的讷谟尔河沿岸地区。随着五大连池火山1720~1721年喷发史料的深入发掘,该区域出现了一些待考究的古地名。例如,就火山喷发一事,时任黑龙江代理将军玛喀礼在向康熙皇帝奏报中提到:讷谟尔河托莫沁屯以北30里之乌云和尔冬吉山,(康熙58年)12月5日(公元1720年1月14日),地下飞出石块、火,石块飞腾、坠落。这里除了讷谟尔河的名称沿用至今,不会发生疑义外,像乌云和尔冬吉山、托莫沁屯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并使珍贵史料得以充分利用,古地名的考证十分必要。又如,《德都县志》(德都县地方志办公室,1994)中载,“1689年清政府曾就应于何处永驻官兵,以防俄人入寇问题,派大臣依桑阿、即坦到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处详加议定。依桑阿等亲自到墨尔根、讷谟尔河口、温查尔屯、空郭尔进屯等处勘察,提出在空郭尔进屯驻城的建议。1690年(康熙29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派黑龙江乌喇、宁古塔兵500名连同水手、人役及家属驻防空郭尔进屯。”这里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而且还提供了诸如墨尔根、讷谟尔河口、温查尔屯、空郭尔进屯等五大连池火山区附近的地名及人口变化情况。显然,这些资料对我们了解五大连池火山喷发前火山区周围居民点的分布状况及火山喷发的影响范围等都颇有价值。因此,古地名的考证本身也是火山喷发史料发掘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史料考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以便做到古为今用。本文考证的对象是五大连池火山和讷谟尔河沿岸的主要村屯。

1五大连池火山

为了考证五大连池火山,我们搜集了大量史料和现代资料,包括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地方志、清代的《黑龙江舆图》、伪满时期的《北安省全图》与现今的火山分布图、现代地图等,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图件认真进行分析对比。尽管新、老地图绘制方法不同,精度上也有很大差异,但只要详尽占有资料,并把握住研究对象的地理位置及相对位置,有些地名,包括火山名称还是可以确定下来的。例如,在清光绪25年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下称《舆图》)中标绘了乌云和尔冬吉山,同时包括12座火山的位置与名称。通过对比,发现它们与火山的现代名称有如下的对映关系:乌云和尔冬吉山对映五大连池火山群,或称五大连池火山;哈尔楚和尔冬吉山对映南、北格拉球山;锦和尔冬吉山对映火烧山;硫磺和尔冬吉山对映老黑山;讷库和尔冬吉山对映笔架山;德勒斯克和尔冬吉山对映卧虎山;哈尔浑和尔冬吉山对映药泉山;倭依和尔冬吉山对映尾山;温察尔和尔冬吉山对映莫拉布山;多胡台和尔冬吉山对映东、西龙门山;凌哈喇嘎和尔冬吉山对映小孤山;阿伊他和尔冬吉山对映东焦得布山;提乌拉和尔冬吉山对映西焦得布山(图1、图2、表1)。图2中的大、小乌德邻鄂模对映的应是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2)

在《舆图》的诸火山名称中都有“和尔冬吉山”一词。和尔冬吉(holdonggi)山,又称浩喇图吉山,它由和勒敦(holdon)一词加后缀(-ggi)派生而来。和勒敦,在女真语、达斡尔语、满语中都有果松、红松的意思,在满语中它还有烽烟、狼烟的意思。因此,和尔冬吉山本身就可以理解为火山。

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3)

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4)

通过以上对照分析可见,五大连池火山的旧称为乌云和尔冬吉山是有根据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火山还有别名。例如,南格拉球山又名福庆山,北格拉球山又名玉华山,笔架山又名慧觉山,小孤山又名影背山(德都县地方志办公室,1994)。如今著名的火山景点老黑山又被称作黑龙山。在1941年版的《北安省全图》(佐々木恭一,1941)中莫拉布山被称为阿大户山,药泉山被称为仙人山,并出现了五大连池与白河(图3)一词。

关于五大连池一词的由来,以往一直认为是“康熙58~60年(公元1719~1721年)火山喷发时玄武岩流阻塞讷谟尔河支流白河所形成的堰塞湖,自南向北为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衔接如串珠状,故名”(辞海编辑委员会,1980)。而实际上,史料发掘结果表明,“五大连池”一词与“乌德邻池”一词的语音转换有关。

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5)

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载,“康熙59年1月24日,(东南方)山谷蔓延的石头截断乌德邻河,至一里处方停。火熄,溶解之冰复冻”“6月20日山谷蔓延的石头截断乌德邻河至一里处停止。被阻之水向东散流,水滩周围丈得15里,至8月17日(乌云和尔冬吉山)东边乌德邻河被阻之水向内漫流,又漫流一里,截断的河水方停。”这里记述了乌德邻池的形成过程。自乌德邻池形成以后,乌德邻池便取代了乌德邻河一词,下面的史料可证实这一点。同治3年(1864年)布特哈地方四至满文册内记载,“乌德邻池,源于乌云和尔冬吉山,汇入讷谟尔河,源头在衙门东二百里。”光绪23年(1897年)布特哈地方四至满文册对乌德邻池描述更为详尽,“乌德邻池,源头在衙门东一百一十里,深三丈余,池内产鲤、鲫等鱼,此池出自乌云和尔冬吉山山阳,转向西南四十余里,汇人讷谟尔河。”两处均提的是乌德邻池,而不再称乌德邻河,这就说明乌德邻河一词已被乌德邻池所取代。至于两段描述中源头至衙门距离的差异,是因为衙门地址有变化,这一点下面将会述及。由于清朝末期,政治、经济日渐衰败,号称清朝“国语”的满语也逐渐被汉语所取代。五大连池就是由乌德邻池一词的语音转换而来,“乌”转为“五”,“德”转为“大”,“邻”转为“连”。于是,乌德邻池便转为五大连池(吴雪娟,1996)。需指出的是,《黑龙江》(中东铁路局商业部,1931)一书中记载“和尔冬吉火山彙之中央,有4湖。”说明当时人们尚未发现有5个湖泊,而五大连池与白河一直到1941年出版的《北安省全图》中才出现(图3)。显然,白河一词出现得很晚。由此可见,康熙58~60年火山喷发时,玄武岩流阻塞讷谟尔河支流并非白河,而是乌德邻河。乌德邻河被玄武岩流阻塞后,形成乌德邻池,五大连池与自河的名称是后来出现的。如今,五大连池已明确有头池子、二池子、三池子、四池子及五池子。白河已被更名为石龙河(图1)。

2讷谟尔河沿岸主要村屯

本文之所以把讷谟尔河沿岸与五大连池火山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五大连池火山1720~1721年喷发的观测记录中提到了讷谟尔河沿岸的一些村屯。关于讷谟尔河的名称由来已久,它源于满语讷谟尔毕拉。“讷谟尔”汉译有“嫩”之意,“毕拉”汉译“河”之意。《清会典》称纳默尔,《盛京通志》称纳穆尔,《龙沙纪略》称讷木尔(讷河县志编撰委员会,1989),皆为音译之差。讷谟尔河是嫩江的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自东而西流入嫩江。据史料载,“1653年(清顺治10年)由于沙俄不断侵扰,世居在黑龙江和精奇里江(今结雅河)流域的部分达斡尔索伦人的一部迁入讷谟尔河两岸,他们分族落村居住,并没有混杂的异姓人家”(德都县地方志办公室,1994)。关于达斡尔人的姓(哈拉),来自他们原籍的地名。如,精奇里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精奇里河边,因而姓精奇里;鄂嫩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鄂嫩河边,因而姓鄂嫩;郭博勒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郭博勒阿彦地方,因而姓郭博勒等。姓的下面分莫昆。莫昆是血统关系比哈拉(姓)更近一层的人群共同体。一个姓里有若干个莫昆。差不多一个屯子就是一个莫昆。大多数屯名则源于莫昆的名称。如,居住在讷谟尔河流域的,属于郭博勒姓的有:空郭尔进屯(即红霍尔基、洪果尔津、红花矶)、莽鼐(满那)屯、霍赤(阔奇)屯、倭都(斡多胡)台屯、塔(他)文浅屯、哈里屯、孔果屯、莽鼐博尔克、霍落尔丹屯、博尔克屯、乌尔西格屯等;属于德笃勒姓的有:阿彦屯、温查尔屯、德都(笃)勒屯;属于乌斯姓的有:托莫沁屯、霍伊热格日屯等。那音屯由郭博勒姓与鄂嫩姓人共居,它分东西两屯,东屯为鄂嫩氏、西屯为郭博勒氏。图4为1894年绘制的村屯分布图。由图中可知,讷谟尔河上游北岸各屯自东而西依次为阿彦、索鲁古尔(索罗格尔)、托木沁(托莫沁)、霍伊热格日、红果尔金(红霍尔基)、莽鼐、阔奇(霍赤)、莫力、斡多胡台(倭都台)、塔文浅、那音(南营)、哈里、孔果、莽鼐博尔克、霍落尔丹、博尔克、乌尔西格(老莱河);南岸各屯自东而西分别为温查尔、德都勒、杜拉苏勒、米勒特格尔。该图为讷谟尔河沿岸村屯名称的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五大连池火山喷发记录中涉及到的地名如:托莫沁屯、索罗格尔屯等均可在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本文引言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图中也均有标绘。通过考证(图2、图3、图4、图5)得出讷谟尔河沿岸主要村屯今古地名对照表(表2)。

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6)

这里还有几个具有考古意义的地名值得一提。莽鼐:达斡尔语,汉译兴盛之意。清初达斡尔族郭博勒氏首领乌默迪率众部来此地所建屯落。因清代这里曾出过几十名达斡尔族将军,俗称将军屯。屯后山坡上有达斡尔族郭博勒氏11名将军的墓地,称莽鼐古墓群;孔国,是孔国伯尔科的简称,孔国伯尔科是达斡尔族的一个氏族的莫昆名称。该氏族于清顺治年间,由黑龙江北岸迁至讷谟尔河流域。在此建屯称孔国伯尔科。1919年以后。达斡尔人陆续迁往嫩江西岸,此地为汉族人居住区,遂将孔国伯尔科屯简称为孔国屯。1956年设孔国乡。乡政府驻地在孔国村。乡境内双发村有“孔国双发清墓”是清代达斡尔族孔国伯尔科氏墓地(杨锡春,1998)。

表2中的德都勒是达斡尔族的一个姓氏,没有准确的汉语语意。因达翰尔族德都勒氏居住此地而称德都勒屯。有些人认为德都勒是蒙古语,汉译蒙古大屯之意,此译法是误译。德都勒屯是达翰尔族世居之地,此屯并无蒙古族居住。自清成丰元年(公元1851年),此地开始放荒垦殖,大批关内汉族人来此移垦,从此德都勒屯汉族人逐渐增多。因草原减少。居住在这里的达翰尔族人陆续迁移,汉族人误把达翰尔族人视为蒙古族人,把达翰尔族德都勒氏居住地视为蒙古族居住地,故误称蒙古大屯。1929年在德都勒屯置德都设制局。1933年设德都县。1996年德都县与五大连池市合并,称五大连池市(市政府驻地仍在德都县青山镇)。

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7)

本文前面提到的布特哈,满语是渔猎的意思,汉语译作打牲。清初,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以渔猎为生,由理藩院直属的索伦总管管辖。清政府在黑龙江设立将军衙门后,索伦总管逐渐演变成布特哈总管衙门,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布特哈总管衙门设在嫩江右岸宜卧奇屯(今内蒙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清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布特哈总管衙门升为副都统衙门,衙署移至嫩江左岸的博尔多站(今讷河市讷河镇长青村)。上面提到的衙门到乌德邻池源头距离的差异,就是因衙署移址造成的。至于前面提到的墨尔根,也是满语,汉译精能之意,又译作善于狩猎的人、有智慧的人。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筑墨尔根城。康熙29年(公元1690年)黑龙江将军由瑷珲移驻墨尔根城。康熙38年(公元1699年)黑龙江将军由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康熙49年(1710)年设墨尔根副都统驻守此地。光绪34年(公元1908年)裁副都统,改设嫩江府(以嫩江得名)。1912年改设嫩江县。该名保留至今。

五大连池有什么火山熔岩地貌(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8)

3主要结论

通过对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名考证,说明该区历史比较悠久,布特哈和墨尔根城等都曾是清代著名的黑龙江6城之一。可见,五大连池火山1720~1721年喷发观测记录之所以能够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乌云和尔冬吉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的旧称。因“白河”一词的出现晚于乌德邻河,所以康熙58~60年火山喷发时玄武岩流阻塞讷谟尔河支流并非白河,而是乌德邻河。乌德邻河被玄武岩流阻塞后,形成乌德邻池。一段时期内乌德邻池曾取代了乌德邻河,后来出现“白河”一词,将被玄武岩流改造后的河流称为白河。以后又将白河更名为石龙河,保留至今。“五大连池”的得名与“乌德邻池”一词的音转有关。讷谟尔河沿岸村屯的早期名称基本是以达斡尔族人具有血统关系的莫昆名称命名的,颇具有少数民族特色。

作者:陈洪洲;高峰;吴雪娟

来源:《中国地震》2003年第2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吴雪菲

校对:李春燕

审定:黎淑琪

责编:刘言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