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

构树是桑科构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与耳熟能详的桑树同为一科。构树是一种常见的乡土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域广泛,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基本上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或零星或片状散生在不同的立地类型,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尽管不会留意它的存在,但不经意间都会与它擦肩而过。

构树给人们的印象总是那么充满生机、无处不在,总是散发着一般植物难以比拟的旺盛生命力。

构树的自然属性

生物学特性

生长快、生物量大。

构树进入正常生长年份(一般第2 年后),每年每亩可生产构树枝叶鲜重10 吨左右。各地随着纬度和栽培管理水平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萌蘖性强、发枝量大,耐刈割,一般每年可采收3~5次。

叶片采摘制茶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2)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3)

取皮制浆造纸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4)

果实生产饮品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5)

枝条切片药用

构树全身是宝,可实现物尽其用,“榨干吃尽”。除饲用外,树皮可造纸,枝条可作药材,叶片可制茶,果实可作饮品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6)

生态学特性

适应性强,生态幅度宽。

土壤的pH值从酸性、中性到碱性;土壤的肥力从贫瘠到肥沃;土壤的坡度从平地到浅山丘陵,都能看到构树的分布和生长。当然土壤条件好,构树生长就好;反之,则差。

阳性树种兼具一定的耐阴性。

构树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喜光和耐阴的兼性树种,在林地覆盖、林层结构和使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石漠化地区、裸露的山地或在煤矸石治理方面,构树可用做先锋树种先行栽植,为其他树种的进入创造好的生境。在林下经济、光伏发电等有物体遮挡情况下,构性的耐阴性发挥了作用,使其也能正常生长,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桑树和构树同为桑科

两者之间有何共性和个性?

构树和桑树同为一科,因枝叶蛋白含量高,均是木本饲料的理想树种,也是众多饲料树种中栽植面积最大、使用最多的两个树种。但它们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

从分布上看

桑树分布的北界更偏北些,耐寒性更强,在构树不能生长的寒冷地区,可种植桑树。

从形态上看

桑树的直立性稍强,分枝少,林相稍整齐,而构树在自然界呈两种类型:灌木型和乔木型。饲用型构树以灌木型为主,植株呈丛生状,发枝量大,植株幼嫩,蛋白含量高;材用型则乔木型为主,植株呈直立状,分枝少,成材率高,易剥皮。

从饲料利用上看

桑叶与构树叶蛋白含量基本一致,一般介于24%~26%,若全株利用,构树枝条硬度低些,柔软性强,髓心大或中空,可利用的部分和营养成分相对高些。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7)

从功能上看

构树和桑树果实都可食用,但桑树的果实又称桑葚,口感和商品性更好些;构树和桑树的叶片均可作茶叶;构树和桑树枝条均有药用价值;构树和桑树的皮部纤维都可做纸浆,但构树的皮部纤维利用得更为广泛,中国的宣纸和一些国家的币纸使用的是构树皮。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8)

构树雌雄开花和结果状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9)

不同的构树品种

都适合做饲用原料吗?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0)

构树是一个变异性很大的树种,从直观上看,叶片就有无毛、少毛和多毛;叶色就有绿色、黄色、黄绿相间,甚至一株树上就有绿色叶、黄绿相间叶;叶缘锯齿深浅不一,差别很大;树干皮色就有赫色、红色、赫白相间色、近白色;株型就有直立型、丛生型。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1)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2)

不同构树叶片的色彩变化

可以推测,一些直观不易直接观察到特性,如生物量,品种间的差异性也会很大。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3)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4)

不同构树树干的皮色、纹路和开裂的变化

构树在自然界丰富多样的表现型为构树的实生选育创造了条件,也为构树品种的专用性、区域性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现在已有多个构树表现型申请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其中2016年就有3个构树品种完成了实审。

但是作为饲用构树,绿色是基本色调,绿色的叶片才含有丰富的叶绿素,才能充分与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获得维持自身生长营养物质,产生较高的生物量,

而其他叶色的构树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花青素、胡萝卜素等色素,光合效率低于单纯绿色叶片的构树,只适宜用做绿化树种,而不适宜做饲用树种。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5)

不同构树叶片的形态变化

本文内容节选自

《构树(饲用型)产业发展100问》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6)

你见过构树吗(浑身是宝的构树)(17)

编著|邓华平许新桥张红岗王伟

责任编辑|张孝安 白姗姗

封面设计|孙宝林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谢您耐心阅读我们的作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社公众号!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凡本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所有作品,均为我方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我方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我方授权使用的作品的,应在协议授权范围内使用并署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我方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