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供香应该说什么(为什么在佛前要供香)(1)

一是因为香能祛除异味, 也可以说香能祛除自身一些不好习性,能净化心灵。

二是因为人们认为香能通圣。烧香时人们双手合十,诚心诚意能通过香将自己的愿望传达。

三是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上香以三支为宜,表示戒、定、慧,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即可,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供香的功德:表示虔诚供养三宝,福报优厚;来世尊贵,所求所愿。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3、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香——真正的含义是佛门常讲的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人们看到这个烟、闻到这个香味,就应想到自己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

佛前供香应该说什么(为什么在佛前要供香)(2)

香为佛使

双手合十,虔诚礼敬,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于说法中的比喻,香常常成为不可或缺的媒介,拥有无量的蕴意与功德。所以,在传统佛教仪式中总是会先用“香赞”来表达一份敬意。

据佛典《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祇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祇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香”以能通信,成为人佛沟通的最佳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佛前供香应该说什么(为什么在佛前要供香)(3)

香的意义

香代表清净之义,能清净一切染垢污秽,及燥热烦恼;而以香供佛,则代表灭除一切生死烦恼,得到清净自在。

在《法华传记》卷十●〈十种供养记九〉中,鸠摩罗什曾说,若要供养《法华经》,须依经说,略备十种供具: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了四种。

佛教中还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即自身成就的五种功德法: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以香喻之,则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香赞”:“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焚香敬佛原本就是为了成就清净法身。敬香,令闻香生信,摄心一处,智慧清净,觉悟解脱。

敬香表达着信仰者的虔诚情怀、真心祈盼,表露着自性与佛性感应道交的发心与愿力。十方众生十方愿,一炷清香一份心。

香成为最殊胜的供品,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无论是日常的诵经打坐,还是盛大的法会活动,都少不了香。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佛前供香应该说什么(为什么在佛前要供香)(4)

心香一瓣

古语云:千佛菩萨一炷香。其实前往寺院敬香祈福,并不在于香烛的多寡,而在于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僧史略》中说: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香是修道的助缘,其目的是让人心定神静,圆满觉性,生起 “智慧之香”。

拜佛并不能改变佛,恰恰改变的是礼拜者自己。信仰的意义在于提升自我、纯净灵魂。即令如香积佛国的至尊香积如来不以文字入手,但以众香为众生说法,令行者由鼻根闻香气而入解脱三昧。

以众香而作佛事,其宗旨依然是让众生悟入本心。星云法师曾言:烧香磕头没必要,行慈悲最重要。所以要为社会点燃自己的“慈悲心香”。

其实在佛教中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经中也以心香供佛来比喻精诚的供养,佛门中称为“心香一瓣”。

《清凉山志》记载,隋代五台山的解脱和尚,出家后制心一处,精进修持。一次,到代州传戒,回来的路上忽然想要焚香供养诸佛菩萨,但当时身上没带任何供品。

此时,空中传来声音: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解脱和尚知道这是菩萨的开示,就依此施行。空中再传声音:诸佛闻此香,时复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

真正的敬香,是要唤醒自己沉睡的觉性,发菩提心,奉献人群。觉性与心香相融,正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