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小时候,以为诗里说的,是一道风景;长大以后,自己亦是诗中人。
一辈子,看起来很漫长,到头来就是“生死两茫茫”,活着,向死而生;死去,万事皆空。
清明节,回乡扫墓,在故人的坟头,插一炷香,说一句祝福,然后踏春而归。
春风里,我们含笑也含泪,心头五味杂陈。
我们终其一生,本就是一场归途,如此简单,如此匆匆。
02
第一,家庭的归途:父母在故乡在;父母去,我们都是故乡的客人。
诗人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作为70后的我,对于诗人的感悟,深有体会。
不甘心山沟里的生活,不愿意面朝黄土,于是努力读书,想要跳出农门。初中毕业之后,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城市,然后去了南方打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东莞打工,父母在老家留守。有了心里话,写下来,然后贴上邮票,慎重其事地放入邮筒。
后来,我们有了电话、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和父母聊天,但是父母却老了,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终点。
逢年过节,父母站在村口等待,看着儿女归来的方向。
父母走了,大概只有清明节才会回乡。推开老屋的门,少了炊烟,少了父母的一声呼唤。如果需要什么,只能联系村里的亲戚或者邻居。吃顿饭,都觉得难为情。
父母走了,才真正感觉到“生与死”相距那么近。站在坟前,生死只有一步之遥。
老屋依旧在,却变成了承载记忆的地方,一转身,记忆也变得模糊。
03
第二,身体的归途:上半生拼命,下半生惜命。
作家“六神磊磊”在文章中写道,他曾经很喜欢球星马拉多纳,任何时候,都肃然起敬。
后来,马拉多纳突然离世,作家忽然觉得,自己的信仰去了,这个空洞永远不会填补。时隔多年,打开抽屉,发现儿时的欢笑、记忆、青春、懵懂都锁在里面,而自己却永远遗失了钥匙。
生命如此脆弱,说没有就没有了。
清明节的时候,在哀思之中,有很多的亲人,走得很突然。连一句告别都没有。
比方说,我的父亲,前一天还去姑姑家吃饭,把酒言欢。夜里睡得很沉,第二天就再也没有醒来了。在外地打工的我,接到大哥打来的电话,顿时就蒙了。怎么敢相信?怎么能不话别?
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懂得了珍惜生命,把一切都看淡,不再盲目追求诗和远方。
健康在,一切就在。若不然,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蝼蚁尚且贪生”,活久一些,人生的意义就大一些,只能这样想吧。
04
第三,钱财的归途: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不管多穷,只要愿意流汗,就会翻身;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奋斗不止,就能站起来。
从一穷二白,到有房有车。熬过了多少时日,真的说不清楚。所有的煎熬,归根结底,就是多赚钱。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寸步难行。”
没有钱的苦,世人皆知。但是有钱之后的快乐,却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人抱着金钱,却丝毫不觉得快乐。
欲望,让我们迷失本性,找不到人生的归途,要在哪里拐弯。
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我们烧了一把纸钱,流过几滴泪。就会感触到,钱多钱少,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太多的亲人,奋斗一生,留下钱财、房子,自己却没有好好享受。
收起欲望,使劲降低生活的开支,赚钱的压力就小了,生活质量就真正提升了。一辈子能够赚多少钱,都放在一边。钱财,到头来,都是尘与土。
05
第四,情感的归途:四海之内皆兄弟,渐行渐远淡如水。
“多个朋友多条路”,谁都希望,能够遇到贵人,找到爱人,结交善友。因此,走到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拉拢一批人。
推杯换盏之间,又结识了新的朋友。
“150定律”告诉我们,不管你多努力,多热情,能够结交的人,也就一百来个,如果继续增加,那就意味着——一批老熟人,要从身边挤出去。
当我们老了,昔日的亲戚朋友,能够交往的,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那些利益之交,心生厌恶。
看吧,清明节的时候,陪你去扫墓的人,也就是“一家人”而已。兄弟姐妹、儿女、爱人,就是你最真实的“情感圈”。
后来,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句子——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走着走着就忘了。
06
年年岁岁清明节,岁岁年年人不同。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会遇到很多人,然后挥手告别......”
不论你如何努力,都回不到昨天,也不能拒绝明天。上半场是出发,后半场是归来,人生就是这样。
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没有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所以,每一次告别,都深情一点;每一次拥抱,都久一点......也许,那就是最后的诀别。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愿天国的亲人,安息;愿活着的你我,安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