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1)

春秋到战国古玉,片状居多,圆雕较少,玉表阴线成为主体内容。而到了汉代一反常态,大量圆雕作品出现,磋磨工艺达到顶峰。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2)

磋磨的“磋”,左边是石字旁。最早的磋磨工具,就是“他山之石”。包括石核、玛瑙、水晶、燧石、鸡肝石、砾石类、砂岩类、箭头、刮削器等,琳琅满目。从红山文化开始,磋磨工艺应用到制玉过程中,尤其瓦沟纹,打磨非常漂亮,我们能在皮壳之下,观察到加工留下的长条状凸脊与凹槽(划重点)。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3)

再之后,商周为纯磋磨工艺,东周以砣为主,增加了修磨。但从商代到战国,古玉的皮壳状态,并未发生质的改变。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4)

战国中期以后,铁砣应用于制玉工艺,发展到汉代,冶铁技术迅速提升,甚至出现了钢及合金。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汉代制玉工艺达到顶峰。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圆雕的大量出现。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5)

这时候的工艺,大量应用了“锉”磨,请注意,这里的锉,用了金字旁。虽然还没有明确考古出土,但从馆藏汉代工艺细节来看,极有可能金属锉磨工具得以运用,才会产生长条状凸脊几乎不抵消现象。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6)

也正因如此,高效的锉磨工具,精细的打磨与抛光工艺,使得部分汉代古玉出现玻璃光。玻璃光与现代仿品高光的最大区别,就是底部长条状凸脊与凹槽的出现,且包裹一层厚重的浆壳,美不胜收(油石条磨痕之上无包浆)。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7)

从战国到汉代,工具发生了变化,古玉皮壳更加细腻,而对于阴线的表达,反而没有春秋那么严谨。所以我们常常在汉代圆雕重器的表面,看到很一般的纯砣痕迹,并未进行精细修磨。这或许与汉代的大国气象有关吧,重视整体威猛,不拘泥小节。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8)

您认为汉代是否出现了金属锉具?还是继续使用他山之石?欢迎评论区交流,我们一起学习。

古玉皮壳收缩纹(缘何成为磋磨工艺天花板)(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