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李家小猫

梁宁在《增长思维》里提到,“增长能力,就是持续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人生的分野,企业的分野,就是在一个一个做决定的路口。”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每天都要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往往做决策,又都源于个人过往经验。但是,陷于个人经验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只缘身在此山中”很难直接拔高视野做出观察。

无关痛痒的问题,即使选错了也不要紧,就当多了一份经验,但是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和机会,试错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一直有个说法,选择大于努力,可应该怎么选才对呢?比起努力了没有取得成功,我们更加害怕的是因为选择错误,而导致所有努力毫无价值。

我们因此渴求努力学习知识,想要学会做好每一个决策。但是芒格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最近我在成甲老师新书《好好思考》里看到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使用思维模型思考、分析、做出决策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1)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2)

成甲老师本身做是文旅咨询的,也是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联合创始人。2015年的时候,成甲老师接到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电话,说当时正在开发一款学习知识主题APP,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得到”,邀请他在“得到”上做节目,所以听书板块就有了“成甲说书”。

但是在2015年,大众认知还是停留在“免费的才是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对于“得到”付费音频的模式是否可行,他拿不定主义。

最终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思考、分析、并最终下决策的。

首先考虑这件事情是否有长期发展的可能,他当时也不能确定,但他知道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肯定是一个趋势,应该值得一试。

其次,有没有内驱力,就是是否热爱?他说自己本身是一个特别喜欢通过分享收获来帮助别人的人,只不过是“得到”把他的这种热爱以“音频”形式展示了。

再者,这件事是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认知?他就想,罗振宇和脱不花对互联网商业的认知比自己强太多,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免费音频”的存在,既然他们要做付费产品,一定是有经过深思熟虑过的理由。即使参与这件事失败了,也一定可以增进自己对互联网商业的理解,这是很有价值的。

然后,看看这件事情是否有复利效应或者低边际成本效应。录制好一期音频,今天可以卖,明天可以卖,后天还可以卖,甚至一直可以卖下去,也几乎不存在像其他商品那么多的售后问题,这个销售的边际成本是极低的。

最后,这件事情是否有正面黑天鹅效应,他想有罗振宇和脱不花的加持,万一“得到”成功了,自己在早期就参与这个项目,这就算是一个投入和产出存在非线性不对称的机会,尽管对未来看得不是很清楚,最后决定答应脱不花参与做这件事情。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很成功,“得到”用户现在突破千万,成为知识付费浪潮中的黑马,网传估值近百亿元。他亲眼参与并见证“得到”崛起的过程,对互联网商业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因此结实了一批优秀的老师和朋友,从知识到人脉都有极大的收益。

成甲老师说自己思考的这五个方面使用的是“关键时刻五原则”,所谓“关键时刻五原则”,是说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符合关键时刻的要求要评估的五个维度。

分别对应的是“战略学:趋势判断(变换尺度思考)”、“心理学:内驱力原则”、“系统学:寻找系统的关键解(提升认知)”、“经济学:边际成本/复利效应”、“正面黑天鹅(非线性后果)”。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3)

成甲老师用跨学科的多种复合思维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思维模型会给我们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我们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我们成功的可能性,并帮助我们避免失败。

而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未来的竞争,对我们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提升我们洞见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更底层的规律。

正如李善友老师所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4)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5)

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解决答案,天然地缺乏一种跨行业、跨领域寻找解决方案的意识。

这种只有单一思维模型的人,会扭曲现实世界,直到现实世界符合你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眼里,所有问题都是钉子。

甚至有的人觉得思维模型之间会产生冲突,那往往是自己对思维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刻,把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混淆了。

换句话说,用一个模型来理解世界根本不够。因为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有的模型,都有自己的应用前提。一旦前提变了,模型就不管用了。

而所有的模型,都是不全面的。任何单一模型,都没法解释复杂世界。只有建立更多的模型,你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第一流智慧的体现,就是同时掌握很多种思维模型,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切换模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些最优秀的人,往往是学科视野极为开阔的人。

梁宁在《增长思维》里提到,阿里的决策模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阿里有4个投票IC,也就是投票权,分别属于马云、曾鸣、彭蕾和张勇。

他们四个人其实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决策框架。马云做最大的信息发散,负责信息的广度;曾鸣基于未来做战略收敛;彭蕾关注组织发展,基于组织能力和价值做收敛;张勇基于业务和财务等方面作判断,并把决策落地。

过去5年,万亿规模的阿里,还能有如此大的进化与蜕变,她觉得与这样一个张得极开、极远,又落得极实的决策结构分不开关系。

阿里这样的商业帝国,当需要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候,有不同视角的人给予决策参照。那我们普通人到哪里找这样的不同视角呢?我们也需要不同的思维和视角给我们启发。

万维钢老师说:“依赖多元思维模型,就好像是从有很多面窗户的房间往外看,每面窗户朝着不同的方向。”

我们需要看到这些朝向不同的窗户,我们需要学习多元思维模型,而这些复合性多元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用于做决策的工具箱。我们拥有的工具箱越多,就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6)

得到大学最新第6期招生简章里,在“学什么”模块,写着学习主题“复杂世界里,怎样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份课程表,一共分为六大部分“自我精进”、“与人协作”、“打造产品”、“理解世界”,每一部分学习的都是各种思维,包括塑造者思维、学霸思维、演奏家思维、编剧思维、演员思维、化妆师思维、演说家思维、攀岩者思维、心理咨询师思维、合伙人思维、乙方思维、面试官思维、出版人思维、创业者思维、运营者思维等等,共计48种思维模型。

这个课程体系认为多元思维模型是从各种各样的领域里抓来的,对自己有用的、过来人智慧的集合。但是平时能不能从别人的阅历里学到东西是随机的,所以得到大学要有意识地、集中地帮助学员优化多元思维模型。

48节课程48种思维模型全面覆盖了从宏观理解大周期、大世界,到中观的复杂项目复杂组织,再到微观的个人化能力。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7)

有人会问,那么多思维模型,有的离我们很远也不相关,我可能根本也用不上啊?

有的领域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碰,有的问题一辈子也不想面对,有的人一辈子也不想认同,但是通过他们的行事逻辑、行为路径,就会让我们开眼界。

如果我们不理解、或者拒绝理解世界的这些复杂性,也并不能阻止它复杂。而保持开放,可能会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别人会怎么出招,那样我们应当能更容易去配合、或者去接招。

我们涉猎横跨各个学科和不同领域的知识,并且能够在长视角下思考问题时,我们就会逐步形成与大多数人思考分析问题时不一样的格局和意识。

在这种全局性认知的能力下,我们会在一些瞬间获得灵光乍现的洞见,而这种少量的洞见可能极大地改变你的人生。人生不需要每件事情都取得成功,只要在少数重要而关键的选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能影响一生的轨迹。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8)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9)


罗振宇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只要是人类的思维模型,都必然体现的是一个残缺的世界,都必然忽略了真实世界的某个部分。当绝大数人在用某种模型思考问题的时候,你能在关键问题上用不同的模型思考问题,你就容易获得认知优势。”

认知是有层次的,不同的认知分层就决定了之后的判断质量。如果我们能拉升认知维度、比别人从更高层看问题,可以主动从更底层却更高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降维打击,高维打低维。

降维打击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刘慈欣写的《三体》科幻小说里,后来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聚集于北京。各种各样的赞助商挤破了脑袋要投广告,尤其以体育品牌商热情最为高涨。

为了成为北京奥运赞助商,据说阿迪达斯豪掷了8000万美元,仅这个数字就比李宁全年的市场费用还要高,更不要说阿迪达斯为其奥运推广付出的后续投入,仅在北京三里屯的新门店“阿迪达斯运动之城”就耗资8000万美元。

李宁在执行奥运战略的时候,采用了很多“迂回”战术,使出了很多出奇制胜的招数。如不能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就与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CCTV5)合作;赞助不了中国奥运代表队就赞助外国奥运代表队,利用有限的营销经费,李宁打造出一支属于自己的星光璀璨的“北京奥运会李宁国际代表团”。

早在2006年底,李宁就与CCTV奥运频道达成协议,从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为CCTV奥运频道所有栏目及赛事节目(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的所有赛事转播)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提供李宁牌的服装、鞋及配件。

这一招妙棋被许多专业人士津津乐道,毕竟绝大多数观众是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奥运频道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跳水、乒乓球、排球、篮球或者是任何一项高关注度的比赛项目,一定是直播给全国观众观看的。只要比赛被直播,全国的观众都能从电视上看见李宁的logo。

著名广告人叶茂中说得好:“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谁赞助了奥运,只是感觉谁赞助了奥运。”对于许多非奥运合作企业来说,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或者叫错觉。

这个是不是颇具降维打击的意味呢,我们要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的问题,就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每增加一个维度的理解就多了一种接近问题本质的路径。如果在一个维度下无法解决,可以通过增加维度来分析。

当我们处于一个更高的维度,也就拥有了“降维攻击”的能力,它让我们从眼下的困局中跳脱出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原来的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

善于升维思考的人很少会茫然失措,他们眼里总似有千百种布局选择,做事如云淡风轻般游刃有余。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10)

而在个人领域也可以使用一个很好的升维思考模型,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11)

往往在低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高层次就容易处理。而我们平时往往容易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看问题,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个问题。升维思考就是如果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问题,通过确认更高一层的问题是什么,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

几乎每个人在做新年计划的时候,因为健康或者想要好身材,计划要好好运动,至少每周运动三次吧,可是大部分人都未必能够坚持下来,为什么呢?如果是你怎么才能持续做到每周运动三次呢?

首先看看这个问题本身是属于“逻辑层次”中哪个层级的?显然,这是一个属于“行为”层次的问题。

往上一个层级看就是能力问题,俗话说健身先健脑,是否具备了必要的健身知识,我在健身房遇到过很多人,本身就是和心里斗争了很久才到健身房,好不容易来了,除了跑步机跑跑步,别的器械都不敢碰,因为完全不懂。

即使请了私教也是,他让你自己做就怎么做,私教课一停,就全然忘记都学了些什么,因为没有主动去掌握一些基础必备知识,不会给自己安排训练计划,所以这个阶段就需要主动去掌握运动知识、原理、动作,尽量达到行为能力的匹配。

就这样不断地往上一级扒,不断地问自己,到了最高层级,你就可以试着站到更高一层的“愿景”层去看看了。当看向自己的愿景层时,你的头脑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副非常生动的画面:一年后的自己,身材苗条紧致,透亮的肌肤让你显得青春有活力,肌肉紧绷,小腹平坦,在阳光下走路的时候,整个人散发着魅力。

当你看到这副生动画面的时候,是否内心充满热情地立刻行动?想要马上就去健身呢,答案不言而喻。

当聚焦在“行为”层面时,我们思考的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惯。但是,如果我们能聚焦在“愿景”、“角色”或“价值观”层,我们的行动自然就会发生改变,而且动力十足。

如果缺乏了升维思考,就等于彻底忽略了行为改变背后的根本性动力。缺乏动力就会坚持得很痛苦直至放弃。这也就是为什么“打卡”这个方法虽然盛行,但很多人依然会在中途放弃,或是在打卡结束后就立刻被打回原形的根本原因。

因为,真正能够决定我们行为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那些比“行为”更高一层的东西。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12)

多元思维模型就像一部望远镜,你有怎样的思维结构,就会看见怎样的风景。当你从高处俯瞰的时候,你就会看见全局;当你目光聚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更多的细节。所以,当这个世界上有你看不懂或看不透的东西,你可能需要升级的是你的望远镜。

我们想要看懂大机会,就要有判断大势的能力。想判断对大势,就要求哲学、社科、经管、人性等都要懂。而这其中,其实知识和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我们只需要学习各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

我们真正要追求的目标是把思维模型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用抽象的多元思维模型洞悉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杠杆点。

想起尼采有一话是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每天如果能打破一点点角落让它开阔一丝一毫,都不易而珍贵,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世事洞明皆学问,《好好思考》这本书算是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搭建知识结构、运用多元思维模型,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机会来时,才能看得见、看得懂,才能乘势而上。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面对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