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

底图:1956年,西单北大街,可见西侧亨得利钟表眼镜店。

解放前,北京人买东西,就说到单牌楼去,这个单牌楼就是西单大街。后来修有轨电车,单牌楼拆了,一直到五十年代,还有不少老人叫“单牌楼”。而今人们都叫这里西单,语言是精炼了,可是老北京的味儿就少多了。​

老话儿讲:“东四西单鼓楼前,前门外面赛过年。”这些都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地界儿。

其实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西单地区还不是闹市,那会儿这里只有一些小商贩,经营的也无外乎日用杂品、小吃估衣、旧书旧货等。

现如今西单商场的地界,当时还是王府的马厩,从1930年起,随着厚德商场的开业,这里先后建起了共6家商场。从原本破败不堪的“拉屎大院”一跃成为当时京城“商场”的代名词。

而后,西单大街上涌现了一大批老字号,如亨得利、曲园酒楼、乐仁堂、西单菜市场、南味食品店桂香村等……虽然大多已经离开西单,或难觅踪迹,或几易其址,但他们留下的记忆,却是抹也抹不去的。

今天,咱们就跟着上世纪60年代的西单街景,看看西侧这几家老字号。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2)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3)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4)

1961年,西单北大街西侧街景,彩绘部分为老字号亨得利、曲园酒楼、乐仁堂和公义号。


表界精英 亨得利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5)

过去北京的钟表眼镜行有“两慎、三亨、一条龙”之说,分别指两家慎昌、三家亨得利和王府井大街的惠龙,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亨得利了。

亨得利,虽然看起来像是音译的外国名字,其实这是地道的中国人起的,取“生意亨通,利市百倍”之意。亨得利最早开在舟来楫往的大码头——镇江,因为款式新颖,价格亲民,老板经营有方,开业后20年间便先后在天津、重庆、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开办了60多家连锁店,统一从上海总店进货。

一时间,“亨得利逾及全国,钟表眼镜货色多。专修复杂难走表,信誉至上迎远客”的顺口溜传遍中国。

1927年,经理王光祖派三子王惠椿在北京前门外观音寺大街9号开设分店,因地处南城,故简称“南亨”。三年后,又在东城王府井开了一家“东亨”,在西单北大街291号开了“西亨”。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6)

西单北大街上的亨得利钟表眼镜行,1961年。

“三亨”的开业,打破了北京钟表业以维修为主的格局,转而走高档精品的路线,主营产品都是西方瑞士的欧米伽、浪琴、劳力士、天梭、西马、梅花、罗马等名牌手表和德国的名牌挂钟。但同时,亨得利也没有丢掉“维修”这一行业根基,一般钟表店不敢接“油丝乱”“缺齿轮”“断摆尖”等难活,亨得利都能解决。

当时“西亨”店里,但凡有返修的,都交由原来的师傅修理,所以大家都把返修当作耻辱。要是出现了几次返修,甭等经理发话,师傅自个儿立马卷包走人。

1956年公私合营后,北京专业修表的钟表店只有西单、王府井、观音寺3处。文革期间,西亨一度改为首都钟表店,1980年才恢复老字号。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7)

1956年北向西单北大街,可见亨得利钟表眼镜店。

1989年,西亨还和随时欧密茄、浪琴表厂合作,兴办了这两个品牌钟表的特约维修部,大大加强了亨得利的维修能力。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8)

上世纪90年代西单北大街上的亨得利钟表店。

在20世纪末,随着西单北大街的改造,西亨最终挪到了西单商场对过、大木仓胡同的东北口。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9)

如今西单北大街上的西亨钟表店。


京城湘菜第一家 曲园酒楼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0)

自民国以来,西单一带酒楼饭庄是出了名的多,民国十九年,西长安街上就有鼎盛一时的“十二春”(也有说“八大春”的),不过这十二春都是淮扬菜,而在1961年的西单北大街上,距亨得利只有两个门脸之近的曲园酒楼,却是家湘菜馆,而且还是“京城湘菜第一家”。

地道的湘菜必定来自湘水之畔,曲园酒楼就来自湖南长沙,在1949年进京之前就是名震三湘四水的的名字号。“曲园”之名来自酒楼最早的选址——长沙当地一家公馆的花园,因曲径绕塘、亭台掩映、花木疏朗,故有曲园之名。

曲园店主黄翰林,把“以文促商”作为治店理念,隔三差五便邀请当地文人、墨客、书画家吟诗作赋或即席挥毫。

有一位名士以“曲园”为题留下三副嵌字联,分别是“古城之曲,因地为园”、“一丘藏曲折,半亩壮园亭”、“几曲栏干文结构,一园花木画精神”。曲园一时名声大噪,车马不绝。

有意思的是,曲园虽“以文促商”,招牌菜却多是“武菜”,“东安子鸡”是由北伐名将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定名,“紫龙脱袍”又脱胎于《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当阳脱袍救阿斗的故事。

1919年,曲园酒楼由官厨霍之渠扩股,并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代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最多时可同时招待开席160桌,接待的客源多为豪商大富、湘地政界以及知名人士。曲园的湘菜在全国都称得上“头牌”。

抗战后,日军三战长沙,曲园酒楼毁于战火,厨师们四散异乡。1949年3月,酒楼停业之后,有位叫周福生的厨师发起到北平开创湖南曲园酒楼。到北京后便安顿在西长安街不远的西单北大街上,这也是京城的第一家湘菜馆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1)

曲园酒楼,1961年。

进京的曲园酒楼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湘菜经典菜肴,有酸辣、鲜香、软嫩的特点,深受湘籍人士和北京人的喜爱。

社会各界名流常在此宴请,并留下墨宝。齐白石、梅兰芳、阳翰笙、周扬、吴晗、郭沫若等文人名士、梨园书香都纷纷欣然为曲园留下墨宝,真迹悬挂于每个餐厅,其牌匾更是由齐白石手书。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曲园酒楼,牌匾为齐白石手书。

1983年,曲园酒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修建,古典的二层建筑雕梁画栋,古朴高雅,餐厅营业面积达2700平方米,设有“桃花源”“橘子洲”“洞庭”“竹乡”等7个雅座,宽敞舒适,清幽淡雅。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3)

曲园酒楼

1997年,在西单北大街的改造过程中,曲园酒楼离开了西单,此后更是数易其址,先后落脚丰台公园、车公庄路口、阜外大街,最后迁至展览馆路48号。


乐在当世 仁及子孙 乐仁堂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4)

和曲园酒楼一门之隔的,是家药铺——乐仁堂。乐仁堂,来自京城有名的老字号——同仁堂,经理是乐家第十代传人的长重孙乐佑申。

民国初年,同仁堂进行了一次整理,一些股东抽调了一批老药工,各自开设药店,如达仁堂、颐龄堂、乐舜记、继仁堂等,并且都是以以同仁堂的模式,在铺门前正中悬挂“乐家老铺”,两旁配以“灵兰秘授”“琼藻新裁”三块白底黑字名牌匾额,正式字号的牌匾都在门内柜罩上方。

1923年,担任同仁堂经理的乐佑申,和他的几个弟弟以及叔叔乐均士,以其两个堂号的名义各出资1.5万元,在西单牌楼以北路西开设了乐寿堂药店(取颐和园乐寿堂之名)。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5)

公私合营乐仁堂国药店,1961年。

乐寿堂的大门两边分南北高悬木刻白漆黑字,北边写:本店采购生熟地道药材,南边写:精制丸散膏丹汤剂饮片。

在经营方式上,乐佑申取同仁、达仁两家之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是选人有标准;二是员工待遇好,有提成且每日专人结算后便能收到;三是在南城和宏仁堂合建了鹿囿,专人管理,最多时繁衍到1000多只;四是前店后厂,加工精良;五是分工负责,服务上乘,查柜的老伙计对所抓汤剂核查并加盖本人印章交给顾客,外柜则是有专人接待,不论身份地位,都热情周到;六是产品优质。

乐仁堂选药标准严格,不惜重金。当归必是甘肃产的,白芍必是浙江的,根茎类一定得枝条粗壮,肉桂要肉厚油足,月季、玫瑰要紫色鲜红,野山参不得用移山参,虎骨不得用豹骨代替。如果原料不足或不好,宁可不配药,也绝不降低标准

此后,乐佑申还在天津开设了3家分店,在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河南开封开设了4家分店,统一称“乐仁堂”。另外还建了3个药厂。为了字号一致,西单的乐寿堂,便也改叫了“乐仁堂”。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6)

西单北大街街景,1961年,左前方为乐仁堂招牌。

由于乐仁堂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其货真价实的经营信誉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生意十分红火,在京城乐家老药店中,位居第三,在京城鼎盛长达30年

此后直到公私合营,乐仁堂依旧矗立在西单北大街,改革开放后更是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经营品种,成为了一家大型综合性药店

不过在21世纪初,随着西单北大街的改造,乐仁堂在西单消失了。

栗子王 公义号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7)

过了舍饭寺街,西单菜市场旁边就有一家公义号,他家的糖炒栗子真乃一绝,人称“栗子王”。

和别家不同的是,他家炒栗子用的是门前的两台电力炒锅,这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可是非常新鲜的事儿了,整个四九城里也是头一家了。

传统的炒法都是人工用铁锹从锅底一铲一铲地往另一边翻着炒。电力则不然,锅里有螺旋叶片,在铁轴的带动下不停地卷着炒,火候上就很均匀,工人可以专心看好或添柴加糖稀。

另外,公义号在选材上也下了苦功夫。每年寒露过后,派专人到怀柔、延庆等地方收购板栗,收上来的栗子还要精心挑选、过筛,力求没有虫蛀和破碎,个头匀称饱满。筛出来的小栗子则要另行处理。

就这样,公义号炒出来的栗子个儿大、火候均匀、壳脆好剥、栗肉不护皮、入口香甜面软,尽管价格比街头巷尾的其他店贵,可两台电力炒锅也供不应求,总有人排着长队在寒风中等候。真应了老商业那句俗语“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自来”。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8)

清真公义号食品店,1961年。

公义号全称“清真公义号食品店”,当然并不仅仅卖糖炒栗子,招牌上除了栗子王、糖炒栗子,就是“冷食茶饮”了,北侧门口还有冰棍的字样。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要数现场制作的“小人糕”。

“小人糕”说白了就是现在的蛋糕。“公义号”当时有人物形状的模具,有男孩女孩之分,其中女孩的形状是穿裙子梳抓髻。伙计调好配料,倒入模具,在可传送的机器上烤制,几分钟后“小人糕”就出炉了。刚烤出的“小人糕”松软香甜,引人食指大动。

因为是随卖随做,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购买,尤其受小孩儿的欢迎。这现场烤制的小人糕,在当时的北京可能也是独一份儿的。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19)

今天讲的这四家店,如今只有“西亨”留在了西单,曲园酒楼搬走了,乐仁堂撤走了,而公义号则只能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了……

逝者如斯夫,而留下的就是一些记忆,或喜或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些记忆更坚定地走下去……

身为读者的您,和西单北大街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区留言,也可以发送到邮箱xidanbwg@qq.com。

明天,我们将继续带来西单北大街西侧老字号下篇,敬请期待~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为本公众号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参考文章

[1] 曹兆燎,收藏快报,《“曲园酒楼”演绎出的历史故事》

[2] 燕都蓟城50,新浪博客,《我记忆中西单北大街上的“栗子大王”——公义号》

[3] 段柄仁主编《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西单》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20)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21)

天府豆花 玉华台 同春园……这些90年代西单的馆子 你下过几个?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22)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过年带哪家的点心匣子回家?

80年代的老北京西单(60年前西单这些老字号)(23)

在北京,不逛庙会等于没过年?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