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63岁,过去有多年吸烟史,喝酒,已戒烟,限酒。无高血压,无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升高(正常高限)。热爱运动,平时骑行20公里、打羽毛球无不适。体重正常。

2017年到医院想做个“深度体检”,担心心脏病,听医生说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冠状动脉CT不准确。医生也欣然同意给他做,说花钱买个放心,造影如没事儿,就踏实了。造影结果,三支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狭窄,最重的是前降支中段狭窄60%,其他狭窄20%-30%,好在都没够上70%,没被支架。出院病历的出院诊断白纸黑字写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患者骑行20公里,打一场羽毛球,没任何症状,心绞痛是患者自身感到的不适,哪来的心绞痛?还说是“不稳定”?!这是医生编造的诊断啊!为什么要造假给假诊断呢?不编不行啊!医保怎么付费呢?

如果实话实说:体检式深度体检,不是成了笑谈吗?医保肯定拒付。“骗保”!

2020年,患者到海南过冬。到当地医院做体检,讲了2017年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当地心内科医生也同样把他收入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2017年检查比无加重。出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编造理由同上,要获取医保。

2021年6月,第一次突然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为心房颤动(房颤),为阵发性,发作不频繁,发作时有症状,但可耐受。在当地一家北京大医院的分院就诊,当即收入院,一做电击除颤,二做射频消融,三“一站式”做了左心耳封堵术。好在动态心电图夜间没有长间歇,没有一站式安上起搏器。

医生说消融手术很成功,但术后要坚持服至少三个月的胺碘酮。又处方了抗凝药利伐沙班20mg。出院结算,费用17万,左心耳封堵自费。

“射频消融 左心耳封堵”成了医院创收的“常规”模式。做了左心耳封堵,又处方了抗凝药利伐沙班。左心耳封堵仅适用于不耐受抗凝药或抗凝无效的患者。这位患者可很好耐受抗凝药,又不是中风高危人群,为什么给患者做这种荒唐的“一站式手术”?

这位患者有反复做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吗?显然没有!运动负荷心电图和这种问诊加上危险因素评估,最多2017年做一次CT足够了。

这位患者4年的就诊经历再次揭示:以创收为导向,以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为标准的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积重难返!

冠脉ct房颤能查出来吗(用冠状动脉造影做体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