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书画频道1月23日电 2014年末,马良书与自己的朋友在北京琉璃厂艺融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山水画展。2015年年初,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笔者拜访了这位学院派画家。

从履历来看,马良书可谓“正宗”科班出身:1988年,22岁的马良书已经是一个在鄂陕边界山区支边达5年之久的中学英语老师,同年调回家乡县城所在的实验小学任美术老师;1989年,23岁的小学美术老师马良书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走进美术科班教育的大门,在这里念完了大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2001年,35岁的马良书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为我国美术院校美术专业首批绘画实践类博士生之一。2004年,马良书博士生毕业,成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艺术学专业的一名教师。

马良书说自己由于在高校教学的缘故,常常是一只脚踏在纯绘画艺术领域,一只脚踏在设计领域。他说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很不容易,增加一种新的语汇在绘画史上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一生才能获取真正的成功。

神笔马良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做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1)

马良书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

迈向艺术大门的“匆匆那年”

1988年,马良书第一次报考湖北美术学院落榜;1989年,马良书经过一年的日夜奋战,第二次报考终于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

马良书回忆自己报考美术学院的艰辛经历时说:“80年代美术课就是副科中的小杂课,就是在孩子们主课上累了时带他们写写画画,替语数老师美化教案,给学校围墙添上图案,算不上正经教书匠。有一天我浏览当时的《湖北日报》,边角处发现湖北美术学院招生简章,第一次发现美术居然是一个专业,还有专业的美术学院,1988年我在对美术专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报考湖北美术学院,我拿着毛笔画色彩静物,铅笔画石膏像,监考与考生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想这次自己是落榜了。”

第一次考试落榜后,马良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几百块钱在省城买了一个伏尔泰石膏像和考试科目中的范本书背回县城,接着就开始不分白天黑夜地备考。马良书说,自己当时学习的方法很原始,就是不停地画画,保证画到跟书中所印一模一样,跟道具一模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再次报考湖北美术学院,他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试,终于步入美术学院的殿堂。马良书说,自己应该是当年美院招收的二十来人里成绩倒数第一的。

学院派是怎样炼成的?

马良书是学院派画家,他说行内的人一看画就知道画家的路数,在美术学院读过书的不都是学院派,在美术学院教书的也不一定是学院派,更不是跟着学院派某大师门下学习就是学院派。在马良书的心里,学院派是以欧洲经典造型体系为完整闭合的系统,经过学院系统严格完整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完整地、全面环节地训练,最终完成了全面造型能力的学习从而达到经典高度,这才能算是学院派。

“一定是从几何体素描画起,从简单几何体到复杂几何体组合,几何体画好了,才能接着画静物,从简单静物组合到复杂静物组合。然后画石膏像,从石膏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到组合,石膏像画好了才能画人像,从简单到复杂,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闭合的环,不能有缺口,不能有跨越。”

马良书说自己非常怀念在美院读书的时候,那时绘画专业非常严格地坚守着学院派的造型体系,一定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逐次往前推进,这个严密的系统将众多知识汇聚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从而实现融会贯通并且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虽然艰苦但是却为自己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现在那样的美术教育已然不存在了。

“做班长就是给老师和同学们服务,除了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教课,课余时间我就拟订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愿意参加学习计划的人就到我这儿报名;画石膏像,我就以班长身份去把学校里尽量多的石膏像都借过来,组织大家课外一起画石膏像,基本上课堂上学什么,课余也会跟着进度加画更多的内容,就是拼命地多练。作为班长我包揽了班上的后勤工作,比如冬天生炉子取暖,整理画室,协助老师准备道具,联系模特。”马良书说自己大学时因为比较勤劳,所以做了四年的好班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神笔马良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做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2)

神笔马良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做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3)

马良书为季羡林《牛棚杂忆》所做的水墨插画

做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

“我经常会看一些绘画史上大师的作品,起初会很崇拜,可是心里会暗自与这些艺术大师切磋,在画上过招,最后总想洞穿他,试图超越他,然后不断地去找寻心中的对手。与大师过招,不是求胜心切,而是对艺术最纯粹的东西的追求。”

马良书认为艺术应该是纯粹的,而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艺术家具有批判精神,对现实的批判、对艺术的批判、对自我的批判。“我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之路到底能走多远。自己是哪一类艺术家要心里清楚,走哪一条路要清晰。现在我的画题材很小,我画山水、田园,想要去研究中国的田园文化。田园画自古就有,但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田园文化在绘画史上是一个空白点,增加一种新的语汇在绘画史上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这个冬日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马良书给自己的家设计了一个小型自然山石景观循环系统,流水顺石而下叮咚作响,石下水潭鱼群嬉戏,散养的小鸟在这小小的山水之境肆意飞翔。此情此境正显示了马良书是一个渴望心灵自由的人,正因为对自由的渴望,他对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多了一些思考,而绘画是他生命自由之所在,是他要用一生去走的道路。

马良书把艺术成长比作一棵树的生长,有的长到中间就枯萎了,有的活了千年还在继续焕发蓬勃生机。一个画家,如果他的路走对了,他的艺术之树就会不断地生长。艺术家是有信仰的,那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在心灵深处去找寻一种永恒的价值。所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即使死去,他的艺术之树还在生长,在未来的空间里蓬勃旺盛地生长。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好的绘画最高的水准是要放在美术史上去检验的,一方面是要让专家们看出门道,另一方面要让普通的老百姓去看出门道。这是吴冠中先生常说的话。”马良书说艺术家要虚心听取普通老百姓的意见,因为艺术不单需要行业专家的评价,也需要普通大众的评价,艺术是人们心灵中共同追求的美好东西,一个普通农民所提出来的建议艺术家也需要认真去听。在马良书的心里,中国的书画承载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品格,艺术家画画的态度很重要,艺术家提供的精神产品不单是一个欣赏品,还承载了很多精神内涵和社会道义。(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