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人,小本一直对“四川”的由来和“川”的内涵感兴趣!
一直以来,谈到“四川”,就离不开巴蜀湖、三星堆、巴国蜀国、三国,这些是“四川”绕不过的渊源。
小本认为,“四川”的由来,应该缘自“川峡四路”,即北宋设置的益州路(治益州,今成都)、利州路(治利州,今广元,北宋末迁治汉中)、梓州路(治梓州,今三台,南宋初迁治泸州)、夔州路(治夔州,今奉节),这个应该没有多大争议!
唯有争议的,一是“川”的含义,二是今天的“四川”已名不符实,三是“四川盆地”的范围。
南宋,设“四川制置使”,代替中央在四川六十州行使节制大权,这是“四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也是四川最辉煌的时候,除了四川盆地,还囊括汉中平原,甚至是云贵高原的一部分。
元朝,设四川行省,是“四川省”作为历史名词首登舞台;因为元朝(蒙古人)毕竟在四川是吃了大亏的,为了制衡四川,防止四川盆地反叛与割据,将汉中从四川省剥夺,划归陕西省;这就是中国省份划分的两个原则,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错(制衡原则);其实,这时的四川,已经只有“3.5川”了;显然,历史名词是有继承性的,“四川”虽已割裂,但“四川”却延续了下来。
明清两代,四川省逐渐失去云贵高原上的遵义、昭通、乌蒙等地,但没伤及根本,还是“3.5川”的格局,四川省还是杠杠的。
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四川省其实只拥有“2.5川”(外加川西高原)了,但“四川”、“四川省”、“四川盆地”还是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时代在变迁,历史总得有人来继承,今天的河北、山东,也失去了原滋原味,四川也一样;小本认为,由今天的“2.5川 川西高原”来继承“四川”,是适当的!
另外一个话题,“川”的含义。其一,东汉末年,就有东川西川之说,东川是指汉中,西汉是指益州;其二,唐时,公元757年,将原来的剑南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与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东、西川节度使(这是“川”正式走向历史的舞台);其三,剑南西川,正是宋朝的西川路。
小本认为,东、西川与今天的四川,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川”,应该有某种特定内涵!
难道“川”是山河,古代的四川人,真的对(四条)江河情有独钟?如果真的是这样,应该是哪四条江河来代表“四川”呢?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还是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
其实,小本倒是认为,“川”既包含河,又包含山,因为四川盆地是山与河的结合,四周是山脉高原,中间有江河。
还有一个话题,四川盆地的范围,这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应有稳定性,总不能因为四川、重庆分家,就把渝西平原或川东平行岭谷也划出盆地吧。四川盆地,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备份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