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临近尾声之际,我们迎来了一位新作者,“无耻不混蛋”:资深媒体人,曾任豆瓣电影、时光网内容主管,现为自媒体“超前首映”创办人。

《东方快车谋杀案》得分5.4分

1. 无耻不混蛋:7分(资深媒体人,曾任豆瓣电影、时光网内容主管,现为自媒体“超前首映”创办人。)

重启的版本,打造“波洛推理宇宙”的意图明显,与1974年版本相比,波洛的戏份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我不认为2017年版的波洛由于戏份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削弱了12人的存在感。其实这个故事最让我动容的,不是推理过程有多无懈可击,而是这12个人在小黛西死后,每一个人的世界是如何破碎轰塌瓦解,每一个人庞大繁杂的内心世界,都藏在“冰山”之下。

十分钟看完东方快车谋杀案(东方快车谋杀案5.4分)(1)

2. 独孤岛主:6分(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4. 秦婉:6分(凤凰电影策划。)

肯尼思·布拉纳给了自己太多表现空间,但既没有塑造出波洛过往的传统个性,也没能提供新的魅力。长镜头或是类似《最后的晚餐》的运镜处理,形式大于内容。对于看过原著和老版的观众而言,此版本又没有在已知谜底的情况下,给出新鲜感和独特的新看点。米歇尔·菲弗算是最大亮点。

5. 桃桃林林:6分(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或者是由于太熟悉原小说的剧情,故事本身确实没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包括推理的部分。主要的看点集中在了演员表演,导演同时也是主演的肯尼斯·布拉纳,奉献了非常出色的结尾大爆发,也展示出优秀舞台剧演员出众的台词功底,那场戏,其实还挺感人的。

十分钟看完东方快车谋杀案(东方快车谋杀案5.4分)(2)

6. 汽车大师:5分(电影撰稿人。)

大部分时间只是平庸,等高潮戏把煽情的优先级置于推理之上,临了再来个波洛宇宙的铺垫,瞬间让我觉得这电影就是好莱坞预设中的观众审美和瘟疫般的IP情结的典型代表。

7. 妖灵妖:5分(电影文化工作者。)

导演为这部名著注入了不少新的东西,包括时代精神,但原本应该最精彩的案件还原陈述却没有处理好,就像波洛这个角色需要的是幽默感,但此片里却只有干涩的夸张。

8. U兔:4分(电影类书籍译者。)

太不带感了,试图营造一种所有人都拿捏着一股劲儿的“不同凡响”和舞台剧感,结果却成了荒谬夸张的矫揉做作。抛弃所有剧情本身的难以苟同不说,单就电影的表现力方面:一开始还以为要拍个胡闹喜剧,后来发现只是“梗”比较低俗幼稚而已。站台上车那场戏原本是每一个重要角色竞相亮相的重要段落,结果却成了可有可无的过场。人物几乎没什么亮点可言,所有的性格塑造都是浅尝辄止,缺乏记忆点;那两个舞蹈演员更是极大的败笔,毫无存在感和美感。

十分钟看完东方快车谋杀案(东方快车谋杀案5.4分)(3)

火车行驶时的风景确实比旧作壮丽了一些,但当你意识到这都是假的、特效做出来的,禁不住感叹想象力的匮乏,镜头运动的死板让人毫无感动可言。那些什么《最后的晚餐》梗,呵呵,也就整点儿这种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了,实在是刻意得让人尴尬,有试图往更深更远处迈出哪怕一小步么?对吕美特的版本其实算不得多么喜欢,但相比之下真是大气高档有品位。

9. 胡续冬:4分(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尽管结局人所尽知的经典有着天然的翻拍难度,但如果保持基本的智力释放节奏,翻拍也不会太离谱。这一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从引子到主体故事,其叙述方式的智力含量基本为零,如果不是负数的话。从造景和运镜路数来看,大量的心思放在了和推理无关的风光展示上,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收了相关国家的旅游推广经费而假借翻拍阿婆之名拍出来的大型旅游宣传片。

十分钟看完东方快车谋杀案(东方快车谋杀案5.4分)(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