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好的社交状态(成年人残酷的社交潜规则)(1)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亲密有间,和而不同,久处而不累。

梁实秋曾在《谈友谊》中写道:

“与人交往,久而敬之,敬是保持距离,也是防止过分亲昵。

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人与人之间,关系太过亲密,反而生出隔阂。

有点冷淡,留点距离,是成年人最好的社交观。

01

作家凯特·福克斯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里,曾提到:

在英国人的为人处事、言谈笑语当中,最忌讳的就是“过分认真”的交流。

尤其是对于那些相识不久,交情尚浅的人来说,没必要一上来就刨根问底或全盘托出。

毕竟,你永远无法太快得知一个人是真心还是假意,也无法确定藏在对方身后的是鲜花还是利刃。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男子从小是个孤儿,长大后进了一家工厂工作。

因为他个头小性格又懦弱,厂里的人经常欺负他。

有次,他正被工友刁难,碰巧一位新来的同事看见,替他解了围。

他心中很是感激,于是经常与新同事交流,两人很快便成了朋友。

他推心置腹地向新同事倾诉自己的遭遇,说自己是个孤儿,从小饱受欺辱,好不容易托远方亲戚进了这家工厂,又一直被排挤。

他原以为,新同事会同情他,可有次他无意间听到同事以轻蔑的语气与旁人谈论他:

“那个人啊,懦弱无能,还是个孤儿,我都是因为可怜他,才跟他来往……”

男子听完难过不已,自己的伤疤,在别人那里却成了一个笑话。

人在孤单无助的时候,很希望有个朋友能够倾诉一番,可是这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跟你感同身受,也并不是所有的交往,都带着诚心与善意。

《菜根谭》里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还未深入了解,就不要急着跟人掏心掏肺;没有知根知底,就不要太快与人推心置腹

给彼此留一些观察的时间,给感情留出一些衡量的距离。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时间会为你挑选真正的朋友。

成年人最好的社交状态(成年人残酷的社交潜规则)(2)

02

早前在网上看过一个问题,有哪些道理是你年岁渐长后才能悟到的?

有个高赞回答说:

“毫无底线地接受或帮忙,并不会给人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视。”

活到一定年岁,才知道世上并没有太多的将心比心,也不是所有的好都能换来投桃报李。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曾写过一位英语老师的经历。

她在一所重点中学任教,平时工作十分忙碌,每天几乎都要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

令她崩溃的是,每次到家已然精疲力竭,可打开微信,里面有一堆人等着她帮忙。

这个人请她翻译一句名人名言,那个人找她翻译一下视频字幕,更有甚者,请她把中国古文翻译成英文……

这位老师说,有些翻译非常耗时,不仅仅是字句的问题,还需要结合专业名词,考查资料背景才能翻译得准确。

有时候她实在太累就回绝了一些人,没想到这些人竟然在背后骂她:

“不就是个英语老师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像这位老师一样,碍于交情勉为其难去一些不愿意或做不到的事。

结局却常常是委屈了自己不说,还换来冷漠和怨怼。

慢慢的,杂事渐多,精力有限,方才明白力所不能及之处,学会拒绝,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作家汪曾祺早年间认识了一个痴迷文学的青年,青年曾多次到汪曾祺家中拜访,后来为了方便请教,索性搬到了汪宅居住。

汪宅不大,青年就蜗居在逼仄的地下室,每天一大早,开始咚咚咚敲门,请汪曾祺指点稿件。

时间久了,汪曾祺不胜其烦,终于下了逐客令。

他很明确地告诉青年,你已经打扰到我的生活了,请立刻搬出去。

青年听罢,只得灰溜溜地搬家,汪曾祺也得以恢复平静的生活。

很喜欢一句话:

好人与烂好人的区别,在于好人懂得量力而为,烂好人却来者不拒。

别人有难处,我们能帮就帮,能力范围之外的,不要勉强。

人生短暂,学会绝情一点,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让家人过得舒心,才是最睿智的做法。

成年人最好的社交状态(成年人残酷的社交潜规则)(3)

03

  • 留点距离,是对感情最好的看重。

陈道明曾在接受采访时,曾谈起自己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有时候有朋友跟我说太多他自己的东西,我会制止他。

我觉得人真是到了掏心窝子的时候啊,就离分开不远了。”

凡事过则损,朋友之间太过亲密,反而是关系破裂的开始。

豆瓣上有位网友,有个相交多年的朋友,两人一起走过了青葱岁月,又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关系一度很是亲密。

可最近几年,两人却逐渐变得疏离,后来就再也不联系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朋友总是无休止地干预她的生活。

网友搬家,想找离公司近点的单间,朋友却说太浪费钱,转眼就帮她租了一个远郊的两房;

网友谈恋爱了,男方总对她不咸不淡,朋友就追上门去把男生大骂一通,吓得男方从此再也不出现……

生活中的小事,朋友也是各种插足,网友说,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可我接受不了这种毫无边界的指手画脚。

有句话说,我们需要亲密,却不需要干扰,我们需要温暖,却不需要炙烤。

无论朋友还是亲人之间,亲近又保持一定距离,或许才是恰当的交际方式。

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导演陆庆屹的父母感情甚笃,他们经常会一起散步,一起种花草,满心欢喜地在露台上一起做饭。

母亲想跳舞,父亲就拉二胡为他伴奏;

母亲想养蜜蜂,两人就买来蜂柜一起研究。

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却会待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互不打扰。

母亲裁衣裳,父亲在隔壁唱歌,母亲侍弄花草,父亲就拿起DVD四处拍摄……

两人互相依赖又彼此独立,慢慢从青丝走到暮年,关系一直和谐美满。

《好的孤独》中这样写道:

“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在疆域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

这世间无论何种关系,都应该以接受对方是独立的个体为前提。

为关系留白,是对感情最好的看重。

各自忙碌,彼此牵挂,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或许就是一段感情最美的样子。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相安于人者,相安于心。”

妥当地处理自己的社交关系,妥帖地安放自己的生活。

与人相处,不要被人情世故捆绑,也不要被别人裹挟。

亲密有间,和而不同,方能久处而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