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别诗歌和戏剧(普通人与名家同台)(1)

如何分别诗歌和戏剧(普通人与名家同台)(2)

诗歌与戏剧的交融,成为诗剧场,这是城市深圳的独特创意,也是我们所身处的大时代的奏鸣曲与进行曲,是改革开放的诗性演绎。向深圳建市40周年献礼的第一朗读者诗剧场《窗口》,9月7日晚将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此剧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南山区文联承办。此剧也是“第一朗读者”第八季的首场演出。

《窗口》根据深圳媒体于2018年12月17日推出的《诗篇 献给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的诗歌而创作。而这些诗歌则是由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诗人依据1978-2018间深圳40年中真实的照片与影像创作的,它们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精彩瞬间,也是改革开放的诗性见证。是凝结的时间,也是流动的诗意。此次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召集4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深圳人,请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引擎,以自己的声音为诗歌,呈现一出融合诗歌、朗诵、肢体、舞蹈、影像、舞台创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意大戏,为改革开放40周年,亦为深圳建市40周年献礼。

身体创作实践

诗歌串起40年,

把诗歌还原到戏剧中

“一列灵魂铿锵的绿皮火车/开上了那座桥”这是诗人路也《火车开上了那座桥》中的诗句,她写的是1978年,一辆绿皮火车开过罗湖口岸的动人瞬间。而这一瞬间将在诗剧场《窗口》中呈现。

不仅仅是路也的诗,还有李亚伟、远洋、朵渔、吕贵品、李跃、谢湘南、从容、孙夜、吕布布、谷雪儿、臧棣等众多知名诗人的诗歌,将以戏剧的冲突感展现在舞台,并串起改革开放40年时间线。

为何会将《诗篇》搬上舞台?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省剧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诗剧场”和“第一朗读者”创办人从容表示,读到《诗篇》中的诗时很震撼,深圳的历史以这样诗意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很有意义。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视角,让历史不仅回归历史,而且产生一种新的读解;给抓拍的瞬间,赋予了新的含义,让历史多了一层温度,根据固定场景创作,很考验诗人的修养。这也触动她有了将这些诗演绎成“剧”的设想。而她创办的“第一朗读者”,也一直在探索——把诗歌还原到戏剧中,把戏剧还原到身体中,把身体还原到生命的场域中。而这次是最强调身体创作的一次实践,这也是把演员当作绘画材料的一次创作。李凝导演是雕塑专业出身,雕塑家是最重视身体的表现力,把身体当作原材料,用身体表现诗歌,这是一场最有诗性的创作,由此也更能延伸第一朗读者这种“诗剧场”的核心观念。

普通人视角

40位各行业深圳人演绎城市生长

40年历程,40首诗歌,40位深圳人,一座崭新的城市在观众眼前生长起来——

匡满,深圳外贸人;夏保林,出生于1982年,来自安徽合肥,现在深圳经营一早餐店;韩淑文,22岁,广东海洋大学服装设计大四在读学生,资深剧场艺术爱好者与实践者;康杨昕,90后,出生于湖南,来深圳5年,新媒体内容创业者;张哲,虚拟货币先锋,高级网络工程师。王思扬,24岁,来自江西上饶,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汉服深圳负责人之一;张嘉欣:深圳大学表演系学生;王晨旭,一个爱跳舞的男孩,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在自己创业……

这些参与《窗口》的演出者,都是深圳的普通人,作为素人演员,他们有些甚至是第一次接触戏剧。

总导演李凝表示:此次创作具有民众戏剧的特质,所有演员来自生活和各行各业。他们就是最美的戏剧人!“无论你来自哪里,从事何种工作,都是这座城市的伟大建设者,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替代的演员!我们试图用一种当代剧场的表演形式,对这些铭刻深圳历史的诗篇进行整合与呈现。第一朗读者诗剧场这种艺术形式,让我有机会进行各种创新和实践。”

演出总监、导演唐华刚介绍,这次演员都特别刻苦,每天从深圳各个地方赶到深圳大学排练,每天排练完回到家都12点了。演员的表现,特别让人感动。李凝导演是带病一直坚持在排练现场。整个团队所展现的敬业与专业精神,一定程度上也是深圳开拓精神的写照。第一朗读者团队的全身心投入,真正地把深圳人奋斗创新的观念与精神展现了出来。

意境 科技

朗诵名家将与机器人同台竞技

第一朗读者今年已是第八季,在过往的几季,第一朗读者已成为深圳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受到国内外诗人、戏剧人、媒体的关注。

每季的朗读者都会有创新的尝试。此次首场演出《窗口》邀请到众多朗诵名家参与,吴庆捷、苏洋、贾蓓蓓、赵英屏、张磊、乔飞、伍宏涛等深圳的朗诵名家将现场原声为诗歌赋能。

有意思的是,此次有着更为创新的表现形式,机器人将与朗诵名家同台竞技,展现诗歌的意境与深圳高科技的一面,及未来的畅想。

唐华纲介绍,40首诗歌浓缩在一个多小时的舞台上,每首诗的表现形式都会不一样,作为跨界创新的舞台剧还将有情景舞蹈、现代舞、多媒体影像等多种形式来衬托年代感。

舞台总监陈祈充介绍,《窗口》的舞美充分展现了深圳城市与人文的特点。舞美的主体结构是完全使用工体搭建的钢管真实搭建而成、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看到的视觉是纯钢架结构组合而成的深圳高楼大厦的城市景象。这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正是由无数城市的劳动者缔造出来的一座梦幻都市之意。演员在剧中会与舞美全程互动、在钢架的不同高度上进行演绎、相互辉映,这是城市与人文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呈现方式与核心寓意的表达。这个舞美的设计与落地、使本剧的质感更加提升,也是本剧的又一大亮点与美感的充分展现。

导演李信阳表示,《窗口》将诗歌与肢体剧的结合是一种跨界的舞台表现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张力,再加上主创团队将深圳40年的发展历程融入,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剧中利用多媒体、质朴戏剧、诗歌朗诵相串联。多媒体方面采用现场直播方式体现演员极致的“升格”表现形式,质朴戏剧当中的原声态效果也在整场演出中展现出震撼效果,全方位让观众从声画多个角度感受到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感受一个多元的、诗歌与诗意的深圳。

←朗诵名家将用原声为诗歌赋能。

背景

“第一朗读者”创办于2012年,由诗人、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发起,项目得到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

“第一朗读者”融合了读诗、唱诗、演诗,结合了音乐、戏剧、现代舞等表演形式。“第一朗读者”命名了一种艺术形式,叫“诗剧场”。“诗剧场”演出了70多场,有130余位诗人成为主题诗人参与其中。

声音

无论你来自哪里,从事何种工作,都是这座城市的伟大建设者,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替代的演员!我们试图用一种当代剧场的表演形式,对这些铭刻深圳历史的诗篇进行整合与呈现。第一朗读者诗剧场这种艺术形式,让我有机会进行各种创新和实践。

——总导演李凝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谢湘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