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你所熟知的《舒克贝塔》只有13集的动画片
但其实原版故事,还有300多集!
在后面的故事里,舒克和贝塔一路走来,
创业开公司、办报纸、出书、
成名、出国、恋爱、结婚生子,
人生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都经历了,
甚至还去外太空转了一圈。
之所以不继续往后拍了
是因为后面基本上就是“少儿不宜”的
成人故事了
毕竟舒克贝塔
都是老司机…
话说,事情要从4月24日,新版《舒克和贝塔》发布首个预告宣传片说起。
整个动画不仅从2D变成了3D,更是满满的皮克斯风,乍一看还以为是《疯狂动物城》出了续集。
虽说32秒的预告让人意犹未尽,但勾起一波回忆杀足够了。
《舒克和贝塔》当年的风头,绝对不亚于如今的喜洋洋和光头强,承载了一代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198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相中郑渊洁的长篇童话《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将两只小老鼠的故事搬上荧幕。
13集的故事中,背着“小偷”title的飞行员舒克与被花猫咪丽欺负的坦克手贝塔不打不相识,结成CP。
除了开着飞机坦克处跑除恶扬善,他们也将亲情与友情,正直与善良,勇敢与正义深埋在孩子的心里。
动画片happy ending,但《舒克与贝塔》的故事却没有止步。
我们看到的13集动画实际上是只是整部童话的前57集,后面还有300多集。
那为什么没有翻拍成动画片呢?
因为后面的内容实在少儿不宜,甚至还有点暗黑和毁童年。
舒克和贝塔一路走来,创业开公司、办报纸、出书、成名、出国、恋爱、结婚生子,人生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都经历了,甚至还去外太空转了一圈。
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回来已经是30多岁的中年鼠。
成年人的世界,除了长胖容易,其他都不容易。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利益熏心应有尽有。
郑渊洁呢也是越写越脱缰,完全脱离了童话本身。
恋爱套路、仇富仇名,成人化思维、甚至还出现了色诱、老鼠成精、出家等一些列匪夷所思的情节。
如果说前50集算童话,那后面就只能算成人故事了。
和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不同,郑渊洁喜欢做糖衣炮弹。脱下童话的外衣,就是要给你看残酷的成人世界。
成人世界当然少不了“污污的”剧情,接下来就让老司机带你登上郑渊洁号列车。
色诱,一夜情,私生子
用现在的话说,舒克是一名套路高手,但还不渣。
《名人情书100篇》倒背如流,马克思写给燕妮、克林顿写给希拉里的情书张口就来,他光靠背诵就完成了色诱女老鼠“利”的任务。
爱情是假,套路是真。舒克只是做出了想要亲吻的动作,“利”就自己扑了上来。
女方知道被骗后,还依然死心塌地地想和舒克结婚。
是不是像极了现在的PUA?
和舒克结婚后的“利”,很快就因难产领了盒饭,死前给舒克留下了一个女娃,名叫“舒利”。
舒克一共讨过两个老婆,第二个还是跨国恋,桃花运让人羡慕。
图源:网易王三三
和舒克比起来,贝塔的婚姻就高级狂野得多。
贝塔的老婆是一个人类歌唱家。
人兽恋?那生出来的孩子就是半兽人了?
贝塔确实有一个孩子“小贝塔”,但并不是和歌唱家所生,而是贝塔在德国与一只鼠小姐一夜情后生下的私生子。
厉不厉害,劲不劲爆!
这种剧情设定别说放在90年代,就算现在也都是前卫的。
图源:网易王三三
版权属于原作者
五台山,出家,好基友?
除了毁三观的男女对手戏,舒克和贝塔之间的感情也让人浮想联翩。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吐槽最多的故事结局,仿佛有一种弃疗的感觉。
最后,贝塔和舒克的老婆被人类抓走了。但他们并不想英雄救美,只说了一句“万事随缘”。
两只老鼠见了太多人性的丑恶,已经对世界厌倦和绝望。现在又没了老婆,怎么办?
那就相约一起去浪漫的五台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出家”吧!
走的时候还用电脑打印了辅助神装,横幅上写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人在庙里的老鼠洞,心情宁静地活着,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富有的生命。
看了350集,结尾就给我看这个?
对于这种不要老婆一起“出家”的神设定,还有网友猜测他们准是搞基。
毕竟在第237集中,贝塔确实对舒克说过:“我爱你”。
不过,这只是网友脑洞大开的猜想。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舒克贝塔,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来郑渊洁可能也看不下去这个剧情走向,又写了16集,但却被骂的更惨。
图源:蛋蛋赞
在后面的剧情里,有大量成人世界里的道貌岸然。
救过舒克命的解刨主任想要出书,总编辑却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作者一栏,否则就不同意印刷出版。
市长没有及时采取预防地震的措施,造成了城市的巨大灾难,在新闻发布会上却要拉皮皮鲁出来垫背。
此外,还有上班时间偷看女明星半裸彩照的秃头主编,
回到家里看黄了录音带的政客,
利用“潜规则”上位的女演员,
吸毒的足球运动员,
不惜重金雇佣带艾滋病毒的暗娼。。。
人间丑态,应有尽有。这样的内容,即使拍出来也是限制级,确实不适合儿童观看。
总的来说,《舒克和贝塔》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部意识流小说。
随着作者的思绪,读者坠入云里雾里。一会儿去了外太空,一会儿去了山洞,一会儿又到了美国,不知道下一秒还会去哪,而郑渊洁想表达什么也没人知道。
创作者都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最深刻的道理。
就像麦兜,那些鱼丸和粗面的对话听起来又蠢又笨,但仔细想想生活就是如此。
一直以来,郑渊洁也试图用“童话”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态度。
《舒克和贝塔》的前57集,是不打不相识,是朋友间的肝胆相照。
越往后,社会越残酷,鼠生越现实、人际关系也越复杂,同时,郑渊洁的个人色彩也随之加重。
舒克、贝塔、皮皮鲁不再是单纯的角色,而是郑渊洁表达个人观点的传声筒。
第67集,有一段关于作家、编者、读者三角关系的描写耐人寻味。
舒克想通过办报纸改变人们对鼠族的印象。贝塔问他,办报纸很难吧。但舒克却说,“三方关系”摆对就没问题。
郑渊洁还认为“读书无用”。
《老鼠报》招编辑,小老鼠荷叶说自己没有上过大学,行么?舒克不以为然,“大学是给那些没有本事又想比别人活得好的人准备的。有学历的笨蛋更麻烦。“
类似的对话还出现在142集。
舒克写书成名后,贝塔问皮皮鲁“为什么舒克能够成功”?
皮皮鲁: 那是因为他不和任何作家来往。舒克:作家只和作家交往无异于近亲结婚。生出的作品不是痴呆就是怪胎。贝塔:听说还有人专门把作家集中在一起,成立个协会什么的,这不是害作家吗?
2010年,郑渊洁曾发过一条微博,阐述了自己不参加作家笔会的原因,恰巧与上面的内容不谋而合。
另外,郑渊洁对于“学校”的态度也十分悲观。
舒克要送女儿舒利上学,可哪个学校会收一只老鼠呢?
贫嘴的贝塔出了主意:“现在,只要给钱,哪个学校都会收!别说收老鼠,你要是给够了钱,他们会给苍蝇发大学本科文凭。”
钱不是万能的,但有钱绝对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
最近不是就有山东富豪650万美元把女儿送进斯坦福,中国A级通缉犯120万美金让孩子进入耶鲁吗?
在郑渊洁看来,学校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成为了利益机构。
或者说更像一个牢笼,关住了学生,锁住了心灵。老师没有尊重学生,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小说里,舒克坐上五角飞碟,巡查了所有学校的情况,他难过地说:都是在摧残孩子,他们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让我想起郑渊洁的另一部童话《驯兔记》。
孩子们在老师与家长的权威下,害怕“犯错”,从只能顺从,到习惯顺从,最后是无条件服从。
抛开教育,《舒克和贝塔》还提及了很多“成人法则”。
有关男女:
“身体语言?”舒克没明白。 “也就是行动。”贝塔冲舒克挤眼睛,“现在的女性,不喜欢文质彬彬的男性。她们喜欢粗暴无礼的男性。” “她们喜欢声带语言文质彬彬,身体语言粗暴无礼的男性。”舒克再次纠正贝塔的偏差。
有关生命:
“生命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舒克冒出一句有哲理的话。 “生命和残暴是孪生兄弟。”贝塔不甘落后,也跟上一句。
有关时间:
时间能消除一切仇怨。 在时间面前,世问的一切仇恨都显得微不足道和软弱无力。
有关人际交往:
贝塔又喝干了一杯酒,对皮皮鲁说:“别理他们!我最讨厌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于,和他们来往折寿。我看你就这么自己呆着最好。肮脏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不交往了,也就清白了,你说对吗?” 皮皮鲁笑了。他不得不承认,贝塔的话有几分道理。
有关朋友与敌人:
糕鱼氏知道,一无所有时,大家都是朋友。有了一万块钱,有一半朋友会变成敌人。当你有了整个地球时,你的所有朋友都会成为你的死敌。
有关平等:
”种族主义,人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恶的源泉。““也有人和动物的生命同样平等“
有关人性:
“一会儿等它们饿了就老实了,”糕鱼氏说,“只有吃饱了的人才要人权,饿肚子的人只要生存权。要让它们老老实实听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始终不让它们吃饱。只要一让它们吃饱,它们就想自由,想出来。
郑渊洁的童话从来不以“美好”著称。
你一定记得被称为“童年噩梦”的《魔方大厦》。人脸惨白、眼睛向上,配色cult,配乐诡异,前奏一响,梦魇浮现。
主人公的家里挂着类似主人公遗像的照片。
父母被装在罐头里,贴上罪状的画面。就算大人看也有点慎得慌。
曾指责郑渊洁的童话“很黄很暴力”,不适合孩子看。
通过《舒克和贝塔》也不难发现,越往后越消极,进入社会之后的无奈就越多。但郑渊洁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
早期,也是郑渊洁的黄金时期。他关注人物角色的“出身”,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是出身不好的动物。写作情感也是在正能量中寻找批判。
从90年代开始,他着手写成人“童话”小说,故事内容走出学校,笔锋也更加犀利。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杀人蚁》《病菌集中营》《我是钱》,这些作品光从名字听来看就已经和从前不是一个风格了。
图源:凤凰
2001年,郑渊洁宣布停止创作童话,改写长篇小说。
原因之一是有人侵权抄袭,其二是有人指责《童话大王》不适合儿童,而郑渊洁本人也承认,后期的作品更适合高中大学的人阅读。
郑渊洁说,童话风格的转变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自然而然。
当年看他童话的孩子已经长大,难道还要给他们看那些猫咪和老鼠过家家的内容吗?
况且现在的孩子早熟、开放、接受能力强。父母还没准备好,孩子就已经闯入了成人世界,知道的比父母还多。
人在成长,社会在转型,时代也在变化。
很多作品小时候怎么看都觉得莫名其妙,长大后再看却别有一番滋味。
小时候我们看不懂《大话西游》,只觉得周星驰疯癫,滑稽,也只记得有一个可以时光倒流的月光宝盒。长大后再看,谁不是那条狗?
小时候我们听不懂李宗盛,只觉得这个老头唱歌像说话,还老翻唱别人的歌。长大后再听,就“总是平白无故的.难过起来”。
小时候我们读不懂《舒克和贝塔》,只觉得开飞机很帅,开坦克很酷。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还没有遇到生活这位老师。
郑渊洁将黑暗写进童话,其实是在把每一个孩子当作平等的成人看待。
世界本身残酷,为什么还要为其披上虚伪的外衣?
早一点知道,早一点经历,或许还能少走一些弯路。
再看《舒克和贝塔》,终于明白童话里不都是骗人的。
童话里是故事,童话外是人生。
郑渊洁诚不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