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魏晋南北朝。

长期统治北方的北魏,因故分裂为两国。

南朝梁国一直想趁机上去偷鸡,却意外收了一个北朝大军阀侯景。结果北伐不成,南梁内乱大起。

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三吴世族推举了多次防备北朝进攻的大将陈霸先为帝,建立南陈朝。

公元557年。

陈霸先不是神仙,一旦北朝二国倾全力来袭,怎样也是挡不住的。

事实上,西魏权相宇文泰早一年便过世。西魏发动禅让,世代交替为北周,百废待举,首先停止了对南朝的侵攻。

北齐则遭逢蝗虫大灾,只能把伐陈的任务,交托给南朝军阀。

一瞬间,陈霸先要面对的外患警报解除,他只需要消灭内忧即可。

陈霸先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当然知道,此时自己只是三吴世族手中的傀儡。但他并不是一个当傀儡的料子。

陈霸先连系了南梁之所以兴盛的「无领世族」:佛门。但也就在同时,陈朝与南梁「余孽」的战事,落到了下风。

陈霸先力排众议,请蜀地出身的大将侯瑱接战。不过其实当下排不赢啦,所以陈霸先就开梁武帝萧衍大绝招:出家。

没办法,大臣们只好去请回陈皇帝,接受他的安排。

侯瑱出击之后,陈霸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烧香拜佛。当然不是为了祈祷,而是为了让侯瑱的后援不虞匮乏。

局势慢慢扳回之际,前线突然发生了一场小内乱。

司空周文育被害,但他的子弟兵却来了个「哀兵必胜」,连连击退叛军。而犯人被押解回南京,由陈霸先亲自审讯。

谁知道,身体小恙的陈霸先,当晚突然病情加重,三天后过世。

我现在史书也算看得不少了,这种记录都是在暗示:无证据的帝王被下毒。小说为什么很爱说「见血封喉」?因为古代惯用的毒药都是慢性。能马上毒杀人的,才是大毒师。

而陈霸先的遗诏,却是任命哥哥的儿子陈蒨继位。

陈蒨长期跟周文育等人平乱,主要出镇会稽,为安东将军。

不信佛教。

我们知道这样就够了。

因为陈蒨的继位,应该是真诏。

陈蒨一上位就先来个大风吹,调动我们就不一一看了。那侯瑱的行动,会不会受到影响呢?其实有一点的。

由于叛军势力日渐北上,侯瑱本来开始在调整先败北齐。但陈蒨就要他全力与叛军决战。

当然这未必就是内部问题,毕竟陈霸先一死,北齐皇帝高洋也死了。如果陈蒨情报准确,弃齐抗梁那是相当正确的。

不过高洋的死讯有被压,实际发布到陈蒨调整侯瑱战略,相差不过十三天。以当时的情报传递跟获得,恐怕是有难度的。

事实上,侯瑱跟叛军一口气决战,取得胜利后,也是马不停蹄赶回去跟齐军再打一场。

不管政治谋略如何运作,战场胜出总是硬道理。

随着侯瑱取胜,陈朝平乱部队大举往西推进,夺回荆州南部,更入益州。至此,南陈朝才真正站稳了脚跟,延续南朝法统。

陈蒨大施德政,拔擢人才。

奖励农桑,废除奢华。

什么叫作废除奢华?以前我是不懂的。以前的废除奢华跟今时今日的废除奢华,也是不同的。

陈蒨的意思是,禁止你各位再大量采购奢侈品了。

奢侈品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不是。

对南朝来说,最高级的奢侈品,就是舶来品。通过海上丝路而来的商品。

陈蒨下这条命令,那是要跟经商世族对着干了。

以传统儒家富国强兵制,试图扭转大贸易时代的经济依存,有趣了。

打仗部分我们先不管,反正齐来周来,都有侯瑱挡着呢。虽然有一些小反乱,但在军派努力作战下也无大碍。

不过强制闭关停止国家级贸易,很快地就「国用不足」了。

难道我们的老祖先没碰过吗?

加抽盐酒税啊。

改铸五铢钱啊。

陈朝一边进行经济改革,一边内战不休。终于,在公元564年,跟北方二国达成了和平协定。

当时陈蒨的诏书也写:「兵无宁岁,民乏有年。

事实上,在四年前发布禁奢华令的同时,陈蒨就已经启动了外交计划。之所以564年作为一个重要节点,是北朝双武帝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干嘛前面可以避到这里就不能?

因为推动着北朝二国决战的,是中国外的第一大势力:突厥。

南北三国在这里,也算是改成四国演义了。

一得到喘息的空间,陈蒨马上又出手:「诏侯景以来遭乱移在建安、晋安、义安郡者,并许还本土,其被略为奴婢者,释为良民。

解放三吴贱民。

老百姓的德政,世族的损害。结果世族没什么明显反应,但陈朝皇宫开始出现各种凶兆。

解放令一年后,陈蒨突然生了急病,当天过世。这如果是被毒的,上面说了,等级比陈霸先更高。

陈蒨的帝王评更说他一直都很警觉。

他十分勤政,每天早上鸡鸣不是起来跳舞,是就要上班批公文了。但陈蒨要求送公文来的,一定要把东西丢在石阶上,发出的声响越大越好,他要当闹钟的。

接连陈朝两皇帝,对世族来说都是「不安于室」型。其实很正常,因为前朝梁武帝萧衍,就是骑在世族们头上建立的盛世。

而继位的陈蒨之子,只有六岁。

小皇帝即位时,除了两个太后在上面,虽然没有指定辅政,也有两巨头。分别是骠骑大将军陈顼,中军大将军徐度。

外戚都还在底下。

小皇帝八岁的时候,就被太皇太后给废了。

嗯,就是陈霸先的老婆。

谁接任?陈顼。他是陈蒨的弟弟。

陈顼就没有大动作了。

比较明显的是,陈朝开始由章沈徐王四家占据权力中枢。章是太皇太后,沈是太后,徐上面也有了。

陈顼上任三年后,公元571年,各国遣使突然又多了起来。我们不妨就大胆推测,通商恢复了。

演到这里,我们可以开始倒带了。

帝王本纪之下,又搬演着怎么样的戏码呢?

二十四史之一的《陈书》,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有传的,不只是功臣好人。这个破烂王朝底下,人人各有居心跟动作,分别有传。

这边回头说一件事:陈顼的辅政,是有被记载「诏令遭篡」的。

背后的阴谋,我们就从《到仲举传》切入。

到氏,乃一百多年前,南朝刘宋北伐起家,得为世族。

到仲举这个人,没什么专长,倒是挺乖的,在父亲的庇荫下,混了个皇宫文职,后来被派为长城令。

这就是陈霸先的故乡了。

不过陈霸先自少走闯,成年征战越南,跟到仲举那是无缘。可年少的陈蒨,当时就曾经拜访县令。

那天下着大雨,街上无人,到仲举却隐约听见敲锣打鼓箫笙之乐,好似有高官来到。赶紧整理了衣冠,想不到来的只是一个年轻人。

奇妙了,到仲举就此决定,在陈蒨身上赌一把。

之后陈霸先举兵,陈蒨鸡犬升天,到仲举就变成他底下的官员,深得信赖。待到陈蒨为帝,到仲举更确定自己当年没听错,喝酒的时候就有跟人聊这些才会被记下来。

但长期夙夜匪懈日理万机的陈蒨,身子后来就不是很好,慢慢的,把到仲举提拔上来,帮他批阅奏章。

陈蒨驾崩时,也只有到仲举在身边。

可到仲举发出请陈顼回来辅政的诏书后,就被几个近侍官员抓住,好说歹说要他再出一个太后诏,中止陈顼辅政,回府等候消息。

连收两份命令的陈顼又惊又疑,正不知如何是好,他的亲信毛喜就赶到了。

毛喜表示,叫你辅政是正常,现在一定有人弄鬼,让我来查查。

一查之下水落石出,几个家伙被杀,到仲举则因为算被胁迫,就罢他的官,对外宣称封荣誉职退休去了。

那担心陈顼辅政对自己不利的,还有手握兵权的韩子高。这人还有个男皇后的传说,你就知道他跟陈蒨有多亲信了。

重点在这里:韩子高的兵权哪里来?就是陈蒨招募的亲兵。

简单说,陈蒨能够自行其是,靠的就是武力。

是时,到仲举的儿子,就去拜访了韩子高。

这事情被人举报,陈顼又叫毛喜来出主意。

毛喜说:「出个密令,叫韩子高点兵备甲去讨贼吧。」

「人家要谋反你还给他兵?」陈顼大惊。

毛喜又道:「现在四下反叛未歇,你贸然抓他,只怕造成反动。还不如设计让他人赃俱获。」

于是,韩子高收到密令开始动作,而陈顼则在朝廷宣布要立太子之事。你知道,小皇帝都才六七岁,立太子一定是从宗室找。

韩子高没多想,当场反对。

这时再跳个人出来说他反对立太子,又整兵备甲,是何居心?

韩子高于是被捕,到仲举也被抓来。当天傍晚,两人皆被处死。

读历史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反着看。

这段故事,要说的不是毛喜多厉害,而是陈顼趁着执政之便,构陷陈蒨生前的文武亲信,完成真正的「大权在握」。

事实上,《皇后传》记录,原本到仲举跟早他一步被杀的近侍,都是小皇帝的辅政。

而随着陈顼的完全执政,陈蒨的皇后沈妙容就觉得不对了。

沈妙容一度试图收买宦官,要找人叛乱来给陈顼的执政抹个污点,但陈顼提早发觉,将谋反者抓捕并追查。

太后沈妙容赶忙将知情者全部杀死,来个闷声大发财。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顼终于出手,胁迫陈霸先的妻子,六十四岁的太皇太后章要儿写下废帝转让书。

一年后,章要儿也过世了。

但陈顼并不赶尽杀绝,反与沈氏展开合作。反正沈太后的大哥沈钦是个废柴,只要善待之,帮自己在朝堂上多一二三票有什么不好呢?

陈顼有自己的梦想。

对他来说,这也是叔叔陈霸先跟哥哥陈蒨未完成的梦想。

为什么陈霸先要夺权?为什么陈蒨要富国?

千秋大业,终为一统。

陈顼的人生,出乎我们意料外的坎坷。

还记得,陈霸先本是广州军阀,跟西梁元帝同盟,进讨侯景,才有后面一连串的称帝际遇。

两军同盟,口说无凭,白纸黑字,撕毁就行。

自古以来的准则,就是送质子。一定是姿态低的送给高的。你已经想到了吧?陈顼就是当年广州军送去江陵的质子。

江陵后来怎么了?被北周攻破,梁元帝殁。陈顼跟他的妻子,亲信毛喜,都一同被送往长安,当了好多年的长安人。

至于待遇跟秦质子异人相比如何,那就不好说了。

北朝使者南来时是这么说的:「安成之在关中,乃咸阳一布衣耳。然是陈之介弟,其价岂止一城?

陈霸先为了证明陈顼的重要性,在当时就册封其为始兴王。

咦?上面讲安成啊。

因为北周不还嘛。

等到陈蒨即位,为了营救弟弟,又改封到相对接近北周的安成。并且提出以城池领地交换陈顼南归。

对,就是在前面我们提到,561~564年陈蒨的和谈计划中。562年,陈顼终于归国,北周还封给他荣誉柱国职,以示尊重。

而后续一直到和谈成功,其实主要归功于毛喜。原本陈顼的妻儿都还被扣押着呢。

但陈顼人生的志向,也就此立定。

总有一天,他要一统天下。

天下欠他的,他总要讨回来。

隋唐英雄传59(隋唐英雄传1)(1)

公元573年,陈朝北伐发动。

前一年,北齐自毁长城斛律光,北周亦诛宰相宇文护。

陈朝领兵大将吴明彻,一连五年造成了北齐北周不少麻烦。不过要说北齐之亡,吴明彻也有一份功劳那可能就太超过了。

其实就是混个水摸个鱼。

公元578年,消灭北齐的北周,专心对付吴明彻,这个陈朝征北大将军就此殒落。

但南陈朝并不会就此收手。

这一次,就是货真价实的把北周搞烂了。

在突厥入侵,内乱四起,陈朝北上的情况下,北周终于灭亡了。

不是被突厥吃掉,也不是陈朝北伐大成功。而是终于有人出来统一北周的意志。

隋文帝,杨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