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朝赵高干政,加速秦二世而亡,开启宦官干政的先例,后来宦官干政如东汉十常侍,唐朝李辅国,明朝王振等,他们把持朝政,霍乱朝廷,胡作非为,让当时之人痛恨万分。他们利用和皇上朝夕相处的天然优势,也成为很多官员巴结皇上的重要桥梁,宦官在我们眼中也就成为不仅残缺不全的另类代表,其行为亦为人不齿。但是在这些宦官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在忠君和爱国两方面堪称楷模,成为太监队伍里的一股清流,他就是为李白脱靴,对唐玄宗李隆基的形影不离的知音奴才——高力士。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1)

图:力士脱靴

阴差阳错,因祸得福

名叫高力士(684-762)唐朝玄宗时大宦官。本姓冯,名元一,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他出身于当时的将门世家,而曾祖冯盎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钟爱的大将之一。

可以说出生于高门望族的冯元一本应该拥有前程似锦的仕途,但是却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其父冯君衡被酷吏滥用淫威无辜牵连,全家被抄家,冯元一几经辗转被净身进宫成为宦官高延福的养子,从此改名为高力士。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2)

剧照:高力士

玄宗李隆基未立时,高力士即“倾心奉之”,并随其参与宫廷政变。在唐玄宗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的斗争中,参与了谋划和具体行动,成为玄宗“休戚共同”的政治伙伴,因功得到升迁。高力士为右监门卫将军,玄宗即位后,高力士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四方奏事都经他手,权力极大。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3)

图:唐玄宗李隆基

高力士的显贵,大约从开元十年(722)前后开始。李隆基吸取祖母武则天代唐为周和韦皇后擅政的教训,于开元十二年(724)7月废掉他的皇后王氏之后,不再正式册封皇后,目的是不让皇后插手朝政。把朝政大权交给外朝宰相,总觉得不能十分放心。于是,李隆基便挑选身边的亲信宦官来协助处理军政事务。这就使高力士有了适逢其会。史书记载:全国各地呈上的奏章,都先经高力士审阅,再转呈玄宗批示,小事有高力士直接处理。宦官执掌中枢机要,在皇帝身边形成了与外朝宰相相对抗衡牵制的“内朝”。原先内侍省长官“内侍”的官位是四品,这时升为正三品级的“内侍监”,地位和外朝宰相相同的级别。

宦官执掌中枢机要,在皇帝身边形成了与外朝宰相相对抗衡牵制的“内朝”。原先内侍省长官“内侍”的官位是四品,这时升为正三品级的“内侍监”,地位和外朝宰相相同的级别。

高力士的地位,自从掌管内侍省事务后,日益显赫,权势令人侧目,前来巴结附会的人,也就多得不可胜计。他手下的那些宦官,受命出使监军、办理拜佛诵经及布施恩惠一类的功德事务,到各地去采买珍奇鸟兽等,都是可以借机招贿勒索钱财的差事。至于派谁去干这些“肥差”,全凭高力士一句话。自然,高力士少不了从中“坐收渔利”。朝臣中那些希图早日升迁的,以及投机钻营的人物,如官至大将、宰相的宇文融、李林甫、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琪、杨国忠、安思顺、高仙芝、安禄山等人,虽然都是有才干而得到玄宗宠幸,先后被委以重任的,文武官员都巴结讨好于高力士,请求高力士在皇帝面前为他们扬功美言。

高力士多是在宫中侍奉玄宗。李隆基寝殿旁边有一座专为高力士修造的小院,房舍精致考究,其中还有专供念经拜佛的安静场所。李隆基称他“将军”而不呼名,皇太子称他为“二兄”,宗室诸王和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辈称呼他为“爷”。

高力士在宫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不同一般高力士在开元末年,曾向玄宗李隆基说:“臣生于边鄙蛮荒之地,长在升平盛世,身受皇上恩宠三十多年,常心怀粉身碎骨,竭尽忠诚,报答皇上的愿望,以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举荐人才,为国尽忠

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首先致力于革除武周以来的弊政,仿效太宗当政时的“贞观故事”。在史书上盛称的“开元之治”突出表现,就是选任贤能。李隆基先后重用久负盛名的姚崇和宋璟为宰相。姚崇阅历丰富,明于吏道,理政果断,很有魄力,被誉为“救时宰相”。宋璟为官重“守法持正”,敢于犯颜进谏。姚、宋二人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姚崇担任宰相职务的第二天,李隆基从打猎的渭川回到京城,姚崇就几个郎官晋升的事向李隆基请示。他连奏三次,李隆基却仰视殿堂顶上,不予答理。姚崇不明态度,心中不安,急忙退出。这时,高力士在场,轻声进谏道:“陛下刚刚总理万机,宰臣前来请示,陛下应表示可否,为何一言不发呢?”李隆基回答:“朕任命元之(姚崇的字)为相,如果有关国政大事,他自然应当奏闻,与朕共同商议。可象郎官升迁这类小事,他自己决定就行,为何还要来麻烦朕!”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4)

图:姚嵩像

高力士在几天后遇见姚崇,向姚崇传告了李隆基的话。姚崇心中明白。感到非常激动和高兴。从此工作更加尽心尽力。

高力士还利用自己在宫禁之中的特殊身份,向唐玄宗先后举荐了不少有能力才干的将相,比如说:宇文融 、韦坚 、杨慎矜 、李适之 、王珙 、高仙芝 、盖嘉运 、安思顺等都是高力士参与推荐的。

高力士经常住在宫内,李隆基常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唐玄宗晚年面临着立谁为天子的头疼问题,原来的太子被构陷赐死了,此时比较合适的人选就剩老三老十八了,按照传统“立嫡以长”的规则,那么老三忠王李亨当之无愧,但当朝丞相李林甫为了便于集中相权,硬是要推举比较容易控制的老十八寿王李瑁为太子。

在太子废立一事上,高力士表现出与李林甫不同的性格特点。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揣测皇上的心意,专以阿谀逢迎为能事,处处将个人权位得失置于国家安危之上。高力士也是善于顺从李隆基心意,但他却是“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很会选择时机提出有益的意见,遇到李隆基不高兴时,便不去犯颜进谏。

废立太子,高力士的建议最终起了作用,这反映内朝宦官与外朝宰相之间相互抵制争夺,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出现分歧斗争,明争暗斗愈演愈烈逐步转入恶化状况。

盛世渐行渐远

李隆基当政的开元、天宝之际,是唐朝开国百年来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米价,长安和洛阳两地是一石(120斤)不到200钱。行人万里远途,不用带兵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社会安定,风俗淳厚。京城和各地州县的仓库中,都存满着粮米布帛。诗人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对当时社会的兴旺繁荣景象,他是目睹耳闻过的。

在《忆昔》诗中,杜甫曾赞美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李隆基在天下大治,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面前,并不是百尺竿头再进步,而是陶醉骄傲了,忧患意识松懈。随着年岁增高,进取求治的精神日渐衰退。开元后期,他倦于日理万机,将朝政事务交给宰相李林甫,自己懒得上朝听政。

史书记载李隆基精通医药,讲求养身之道。他是热衷于江湖方士的养生术和仙药。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二年(734)时,行幸洛阳,将著名的方士张果召入宫中,礼遇很重。此后,李隆基对神仙一类荒诞事情颇为相信,带头搞崇道的热潮。

天宝十载(751)和十三载(754),杨国忠主持官军讨击南诏的战事,损兵折将达20万众,但他却假造捷报上奏蒙骗李隆基,一面继续派兵南征。杨国忠恃宠擅权,肆无忌惮,朝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李隆基深居内宫,求神学仙的李隆基被蒙在鼓里,不知外情,还在沾沾自得。

754年,安禄山奉命入长安,玄宗由是更信任安禄山《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答曰:“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又言“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高力士直言不讳,对节度使拥兵自重,宰相权力过大表达了应有的担心,这些担心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牵线搭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媒人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所干的荒唐昏暴事情中,留给后世的责议最多的是专宠杨贵妃。

杨贵妃小名玉环,生于四川,父亲是一名品级不高的地方官员。她10岁时,父亲去世,由在洛阳任小官员的叔父抚养长大,17岁时,被选册为寿王李瑁的妃子。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737),宫闱废立,一日杀三子。不久,武惠妃病亡。这场亲父杀子的风波,使李隆基心绪懊恼异常,直到立忠王为太子,才算去掉了一块大心病。李隆基在感情上所受打击可谓沉重,但伤天害理却是自己所为,恶果自种又自食,使他的精神状况急转直下,几年不能振作,心情郁郁寡欢。

内心孤独,感情空虚的李隆基,一想做个长生不死的方外神仙,又丢不开俗世皇帝的威权和享乐。繁忙的朝政令他心中厌倦;京城内外的名胜游乐之地也已兴味索然;武惠妃去世留下的感情空缺无人能够弥补,后宫粉黛成千上万,没有一个赏心中意。从小酷爱伎乐,精通音律的李隆基,此时虽已是五十多岁的老翁,一双眼睛却仍在寻觅国色天香,召至身边侍奉承恩。替代武惠妃的人物,竟是她生前为儿子选的王妃杨玉环。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5)

妖猫传剧照:杨贵妃像

而杨玉环不仅长得模样标致,更优越的是精通音乐,善于歌舞,还能演奏各种乐器,技艺精妙,就连李隆基养在宫中的专业乐工——梨园弟子,也没有能比得过的。李隆基看中儿媳,仅用“好色”是解释不通的。人的相貌美丑,是爹娘生就的,而优美天赋和艺术才能,从却是千百人挑选而出。

李隆基看中儿媳,惊艳于她的美貌和歌舞,高力士看在眼里,为给感情空虚的主子分忧解难,高力士想方设法,将寿王妃纳进皇宫。开元二十八年(740)正月,李隆基颁下一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用为他的亡母窦太后“追福”的名义,允准杨玉环“自请”出家入道,道号“太真”。便堂而皇之地解除了杨玉环与寿王的夫妻关系,同时也解除了公爹与儿媳的亲属关系。然后,时年22岁的杨太真住进了宫中的太真观里。为寿王另选了左卫勋二府右郎将韦昭训的次女作新王妃。

杨太真于天宝四年(754),受册为“贵妃”,代替原先的婆婆武惠妃而成为无冕皇后。杨贵妃得宠,杨氏一门立时显贵,她的亡父亡母被追赠官爵封号,三个姐姐同日受封为一品国夫人,其余叔伯兄弟也入朝任官,还有娶公主当驸马的。杨国忠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走运,成为政治上的暴发户。杨太真入宫,李隆基如得“至宝”,整日沉溺在歌舞宴欢之中。杨贵妃乘马,都由高力士牵马执鞭。

杨贵妃,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她没有热衷政治权力的欲望,但也不免宠极生骄,对李隆基同时爱幸别的妃嫔,时常妒嫉不满。天宝五载(746)7月。杨贵妃的妒心醋劲,惹得李隆基大发脾气,下令将她送回宫外的哥哥杨铦家里。

李隆基有一天,心神不宁,直到中午也不想吃饭。高力士明白其中情由,就试探着提出将贵妃院的器物用具装车送到杨铦家中。李隆基觉得这是个下坡台阶,便同意了。天晚时分,高力士又提出迎贵妃回宫。李隆基等待的就是这个保全自己体面的建议,立即命人打开宫门,接回贵妃。第二天,李隆基心情愉快,大摆宴乐,对杨贵妃的宠爱更加隆厚。

李隆基专宠杨贵妃,荒怠政事,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丢掉了禁止后妃与外戚干政的戒心,对杨国忠加以信任重用。杨国忠恃宠专政。他打击异己不择手段,担任宰相,搞得朝政更加腐败。朝中大臣离心离德,唐朝的政治军事出现了严重危机,边疆节度使手握重兵成为混乱趋势。

唐朝在天宝初年,边疆设置了10个节度使,负责军政事务。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加和长时间任职,这些节度使便成了所在地区的土皇帝。安禄山在这种局势下,逐渐羽翼丰满,野心膨胀,最后起兵叛乱。安禄山在天宝十年(751)时,身兼任三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统辖15万军队。朝廷的禁军不过12万人。李隆基对安禄山,一再用赏赐、加官笼络,收买其心,使之效命。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完全丧失了警惕性。高力士对朝中和边疆情势了然于心,找机会提醒李隆基:“北方节度使权大兵强,陛下准备如何来控制呢?”

李隆基未想出什么有效的控制方略,安禄山便举起叛旗。在天宝十四年(755)冬天,安禄山以“讨伐害国奸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南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叛军就占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然后派兵西进,直指潼关。急警传来时,李隆基正带杨贵妃在临潼华清宫寻欢作乐。他匆忙返京,调集兵马,拒守潼关。如果官军拒险固守,定能扼制叛军兵锋。可李隆基一心在贵妃身上,听信杨国忠的建议,一再催促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难违君命,时在天宝十五年(756)6月4日。开关出战,大败于灵宝。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6)

图:安史之乱概况

著名的“安史之乱”就这样如约而来。

李隆基幸福婚姻的终结

安禄山叛军在6月8日,打破潼关。消息传来,长安一片惊慌,杨国忠奏请李隆基“西幸”避难。6月13日,在高力士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的2000名禁军保护下,悄悄出了京城,向西仓惶而去。第二天,队伍行至金城县(今陕西兴平)西二十余里的马嵬驿,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和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御史大夫魏方进,被乱兵杀死。禁军围驿不散,李隆基无奈之际,下令缢杀杨贵妃。此时,兵荒马乱,李隆基需要的是高力士和陈玄礼带领的禁军护卫逃命,所以,也就顾不上杨氏兄妹了。缢杀杨贵妃,就是由高力士亲自监督执行的。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7)

剧照:杨国忠

兵变之时,杨国忠之妻裴柔,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等已先行到达扶凤,被地方官员追捕斩杀而亡。究竟这场兵变的主谋是谁?从表面看,有的认为是禁军首领陈玄礼;有认为是皇太子李亨的。其实都没说准要害。皇太子与杨国忠势不两立,他却无权指挥禁军。陈玄礼可以指挥禁军,但他与杨国忠并无直接的矛盾冲突,杀死宰相,围驿逼君,这是谁干的呢?冒着杀身灭族的风险。

很明显,事变的主谋,就是高力士。他长期以来,实际上控制着宫卫禁军;他长期以来,内心反对李隆基委权于宰相,并几次进谏;他明白杨国忠要让李隆基入蜀避乱,而杨国忠身兼剑南节度使之职,蜀地实际上是杨国忠的势力地盘。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必须在入蜀之前,除掉杨国忠。而缢杀杨贵妃,是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在兵变中,陈玄礼是从谋和实施者。至于皇太子,顶多只是预闻并赞同。

主仆分离,流放巫州

6月15日,准备继续西行时,百姓拦皇驾,请求留下皇太子,统帅军民东向讨贼,收复京城。李隆基同意分给太子一半兵马,急速西行,经过四十多天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成都。李隆基在四川安全地躲避了两年时间,后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护卫下,又返回已经收复的京都长安城。

李隆基在马嵬事变后与皇太子李亨分兵分途,李亨会合从潼关败退下来的部分兵马,兼程北上,赶到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唐朝精兵集中的地区灵武(今宁夏灵武)。7月13日,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肃宗),改年号为“至德”,然后调集部署各路军队,一路进兵河北,一路收复长安。8月12日,灵武派来的使臣到达成都。

随驾在蜀避难期间,李隆基在马嵬事变后与皇太子李亨分兵分途,李亨会合从潼关败退下来的部分兵马,兼程北上,赶到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唐朝精兵集中的地区灵武(今宁夏灵武)。7月13日,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肃宗),改年号为“至德”,然后调集部署各路军队,一路进兵河北,一路收复长安。8月12日,灵武派来的使臣到达成都。李隆基得知太子即位,尊自己为太上皇,对高力士说:“吾儿继承大位,顺应天意民心,改年号为至德,是孝而又孝的意思。你和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高力士心情沉重地说:“陛下亲理朝政四十多年,天下太平无事。突然之间两京失守,百姓流离,西蜀和朔方成为两个皇帝暂居之地,黄河南北直至汉水的大片河山变成战场,天下臣民,无不痛心疾首。而陛下却对臣说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臣实在不敢赞同。古人曾经说过皇上忧愁是臣子的耻辱,皇上蒙受耻辱臣子就该身死。为皇上之忧而耻,为皇上之耻而死,是做臣子的本分。微臣不孝不忠,枉活到今天,听了陛下刚才的教诲,臣深感不安。”

上元元年(760)颁下诏书,唐肃宗严词斥责高力士:“私通逆党,暗助凶徒,怀无君无父之心,应处杀头之刑。姑念其长期在宫中侍奉,效有勤劳,且免死罪,削去官爵,流放巫州。”俭朴忠厚的禁军老将陈玄礼与此同时被迫退休回家

自上元元年(760)7月28日高力士被除名流放。从京城长安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境内),行程3100里,一路涉水渡河,爬山越岭。高力士在巫州首尾三年时间中,忧惧度日,强打精神,期盼着赦令下达。

肃宗在宝应元年(762)3月28日,颁下一道诏令:所有贬官流放的一律放还。肃宗还在驾崩的前两天,又因改年号(宝应)再次大赦天下。到了6月,皇帝的诏令传到巫州,高力士,惊喜之后,立即起程北归。7月,当他行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距京城2000里)境内时,才得知二圣(李隆基、肃宗)已经相继驾崩。悲不自胜的他“号恸,呕血而卒。”

新任皇帝李豫知道后,将高力士的骸骨陪葬在泰陵,全了这段生死相伴的君臣情谊。

代宗又在大历十二年(777)5月,又命为高力士镌立墓碑,全碑高约4米多,宽约1.4米,碑文共1600余字。碑上铭文最后写道:“惟公之葬,泰陵之下,存殁义同,忠贞无舍,书词刊世,永示来者。”

高力士陪唐玄宗的最后时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媒人和杀手)(8)

图:高力士墓高力士墓(今陕西蒲城春林乡陕山西村)

千古第一贤宦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衰退的开始,又和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不力朝政有直接关系,这又是高力士促成这对姻缘,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高力士介绍杨贵妃,就不会爆发安史之乱。事实上高力士只是在为唐玄宗尽忠,在唐玄宗荒淫颓废时敢于讲真话,如实相劝,只是后来的事情他也掌控不了而已。唐朝的衰微首当其冲是唐玄宗个人的后期懒惰不为,他治国能力是公认的,如能一直保有上位初心,励精图治,唐朝再续命百年也未尝不可。

高力士最难得的品质在于即使他官至骠骑大将军、晋爵齐国公、进开府仪同三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并不像后来的李辅国,魏忠贤一样只手遮天,肆意妄为,始终谦虚谨慎——

“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

意思是他做人品质品格高尚,不骄横不跋扈,对皇帝也不是只知道阿谀奉承,该说真话直话的时候也敢说,所以才得到“近无闲言,远无横议”的高度评价。别看这这普普通通的八个字,从古至今,所有曾经炙手可热的权贵们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高力士对唐玄宗始终不离不弃,对国家忠心耿耿,屡次进言唐玄宗勤政,防范宰相权力过大,防范节度使拥兵自重。从一而终,实在做臣子的楷模,明代大儒李贽就敢于直言赞美:“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