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如今扫描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方式,无需带现金、银行卡,手机扫码即可完成银行存取款,一度成为部分银行宣传的热点,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可以无卡刷pos机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可以无卡刷pos机吗(无卡无折业务升级)

可以无卡刷pos机吗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如今扫描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方式,无需带现金、银行卡,手机扫码即可完成银行存取款,一度成为部分银行宣传的热点。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建设银行公告表示,为提升该行持卡客户服务能力,前期建行在ATM自助渠道部署了二维码存款功能。由于业务调整,将关闭ATM二维码存款功能。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无卡存取款业务应运而生,ATM二维码存款功能便是其中一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行线上化业务发展迅速,当前线下ATM二维码存款功能的用户使用频次并不高。业内人士认为,取消ATM二维码存款业务,使用人脸识别等技术进行无卡无折存取款,在识别存款人身份方面更准确,从而更好地进行客户甄别,以及做好反洗钱等工作。

技术升级

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兴起,多家银行布局了ATM扫码存取款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无需持卡、存折的便利存取款渠道。

但近日建行官网公告表示:为提升我行持卡客户服务能力,前期我行在ATM自助渠道部署了二维码存款功能。由于业务调整,自2022年8月19日起我行将关闭ATM二维码存款功能,之后用户仍可持我行银行卡、选择无卡无折存款服务或开通“刷脸办”服务功能办理ATM存款业务。

8月24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地区建设银行某网点,使用ATM自助机办理“无卡无折存款”时直接进入“人脸识别”界面。实践发现,建行ATM自助设备仅为建行客户提供无卡无折存款业务,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身份认证。

记者根据ATM自助机的提示,先后输入在建行预留的手机号和预留的身份证号后六位后,ATM自助机界面便弹出“中国建设银行物理渠道刷脸服务授权协议”(以下简称“授权协议”)。

授权协议显示,该行提供的刷脸服务功能,包括刷脸实名认证、刷脸验证、刷脸识别、刷脸分析等。其中“刷脸验证”即采集并比对用户的人脸信息,以在物理渠道内的存款、取款、转账、查询、签约等“刷脸办”场景中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而“刷脸识别”即采集用户的人脸信息与该行数据库中的人脸信息进行比对,以在该行物理渠道内的智能设备上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ATM二维码存款业务是无卡存款的一种方式,对年轻人群等提供了便利,但业务本身的影响并不大,关闭此功能也并不意味着无卡存款功能的取消,从建行的表述看可以用‘刷脸办’等更便利和安全的方式替代,是技术和服务升级的自然结果,未来其他银行也可能跟进。”

线上与线下支付长期共存

8月2日,央行发布的“2022 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银行卡受理终端数量有所减少。截至一季度末,银联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2711.42万户,联网POS机具3736.71万台,ATM机具93.67 万台,较上季度末分别减少86.86万户、156.90 万台、1.11万台。全国每万人拥有联网POS机具264.53台,环比下降4.03%;全国每万人拥有ATM机具6.63台,环比下降1.17%。

在移动支付浪潮下,ATM未来发展空间如何值得关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ATM仍然具有使用价值。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国内数字化金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预计传统存取款与无卡无存折存取款业务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继续共存,主要是国内市场有需求,国内数字金融对部分老年等群体来说仍存在一定数字化鸿沟。”

“近年来,随着国内线上支付等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银行ATM机的数量呈现下降态势,但从趋势看,我国线上、线下支付交易,现金与数字人民币将长期共存,加之部分群体存在数字鸿沟问题,预计ATM机在较长时期内在提升交易效率方面仍具有价值。”周茂华补充道。

于百程认为:“移动化浪潮下,不少原来需要到线下办理的业务,通过手机就可以便捷办理,银行网点和ATM的使用频率下降。不过,ATM依然有其存在价值。比如仍有一些现金存取款等业务需要通过ATM办理,部分老年人也更习惯到线下办理业务等。ATM本身也在智能化升级,拓展金融服务类型,以提升使用性。”

近年来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推行,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完善,随着人们对数字人民币应用的认可,ATM机相应需求也将得以提升,给未来银行ATM业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伴随‘智慧网点’‘数字人民币ATM机’等项目推进,一些具有智能化、一体化特点,应用了最新技术的设备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因此,ATM机一方面需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业务流程及终端设备实施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洞察用户的实际需求,从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价值挖掘等层面切入来增强使用频率、发挥更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