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榆次,是三晋腹地之古城,与太原毗邻。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名字列入了浩浩国史典籍《史记》。

汾河的支流潇河在榆次境内,悠悠地流淌了上万年。它漫过的滩涂,给榆次留下了丰美的田地。潇河岸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战国时代的榆次,剑气如虹,著名侠客荆轲曾入榆与盖聂论剑,猫儿岭出土文物中衣带钩为最多,其次就是剑;西晋时名吏荀藐治县,年丰人和,榆次曾“大鸟翔集”,人谓“有凤来仪”;宋代能臣文彦博为追慕先贤荀藐,修思凤楼为座右铭,留下了后代许多的诗文墨宝;榆次老城及众多的古村落里,遗留着韵味浓浓的农耕文化古迹。

两千多年来,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故事,从遥远的古代到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这里的生命之花灿烂,生活之树长青。

我儿时随父母来到榆次,先住在南寺街机关第一幼儿园,然后入学、就业、退休……在榆次这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小城,我几乎度过了自己懂事后的人生。

这里的岁月中,有我少年的记忆、青春的梦想和人生的思考。

我的根扎在榆次,榆次是我诗意的栖息之地。我和身边的朋友们漫长而又短暂的生活往事,印在榆次如烟的岁月中。

铅华洗尽,落叶归根。我在步入老年之后,将自己与榆次有关的、星星点点之生活经历和感悟,以随笔形式呈现出来。这些生活记忆是属于我的,也是属于朋友们的,更是属于榆次小城的。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往事悠悠。我在小城榆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凝结成的文字,积少成多,竟然也蔚为可观。现在我把这些文字合为一集,作为自己对养育自己的这座古城之感恩回馈,就叫作《榆次往事》吧。

是为序。

2021.3.3日

榆次古城与猫儿岭

榆次是山西省晋中市所在地,与太原相邻接壤。

榆次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名由来已久。古籍记载:冀州之城,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即今榆社等处。榆次与榆社相次接属,故名。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荆轲尝游过榆次”之记述。

榆次城东北郊有一南北长、东西窄的猫儿岭高地。猫儿岭东至源涡村西,西至中都路,南至潇河树林,北至王湖村北,约15平方千米。

史传猫儿岭西面原是泽水一片,汪洋茫茫,应该就是远古时代中华九大沼泽地之一的昭馀祁泽薮,大禹治水方得万亩良田。榆次早期先民起初应在泽薮东的太行山区居住。据说先有庆城,那里离榆社近,且一个村子很早就叫作“城”。后来下到长凝,那儿地下有许多较久远的古文物发现。后到猫儿岭,现市政府东原晋中群众艺术馆院处还遗留下古时土城墙残迹。后来逐渐形成现在的榆次老城。

古人由于生活条件差,人均寿命都不长,大多数人英年早逝。那时人总结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将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现在人生七十很平常,有许多人自感过七十五岁方才进入老年状态,六十多岁时身体还很棒,尚属年富力强。

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到另一世界,所以葬礼很隆重,还要随葬一些用得着的器物。这些随葬品大到秦始皇陵浩大的兵马甬军队、诸候王公的车马坑,小到贫民只随一、两枚铜钱,身上盖一片瓦的简陋墓葬,随葬品瓦和铜钱都是当时贫民有价值的财产。

古人感受到家的温暖,离世时都想着叶落归根,特别是农耕族,想守着自己的家园亲人。哪怕战死在外,也想要“马革裹尸还”,不像草原游牧民族那样生活需要迁移,只能随处为家,随葬在外。所以当时农耕族人的墓地很集中。

猫儿岭远处有山,近处有河,古榆次人便生活在猫儿岭附近,他们死后也就近葬在猫儿岭,猫儿岭是理想的古人下葬地,这里墓地密集而且层叠。古人下葬讲究风水说,要择一好地方,基本原则是:水淹不了,干燥一些;风吹不着,背点风;还要负阴抱阳,视野宽广,气流通畅。这里地势较高,避开西边泽薮水淹的影响,土质也较硬,为直立性较强的黄土,较为干旱,也不易受地下水的侵扰。其东南面还有涂、潇两河流过。故大家认为猫儿岭是死后埋葬的理想风水宝地,是另一世界的洞天福地。

1971年,猫儿岭山西锦纶厂建设动工破土,发掘出七座秦汉古墓葬,使人们见到了猫儿岭地下先人留下的历史遗珍。以后又多次有新的发现。

1984年,顺城街东扩,大规模动土,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在猫儿岭日夜作业,发掘出大量墓葬,有大批文物被损坏。记者报道,当时文管所工作者、文物管理保护专家痛心疾者、泪流滿面,有的拦大型机具且失声痛哭。这次发现、发掘出大批出土文物,也引发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关心和关注。据统计,新发现古墓186座,绝大多数属于战国晚期,榆次四中下面最多。 猫儿岭古墓群198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猫儿岭墓葬量多、质高、类别丰富,出土文物有鼎,那是王公贵族之物。鼎:最初是吃饭的鬲,后发展为尊贵身份的象征: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九鼎为天子至尊。有春秋陶鬲、战国青铜剑、秦代的铜车和篆刻铜印、唐代石碑。还有石印,都是私印,没有发现官印。那些铜石材质的印信有着浓浓的金石味,证明都是汉代前文物。中国金石学中,金指商周时代铜器,石指秦汉时期石刻。其中有一枚石印,正方型印面有阴刻、边框,白文为:安国君。其横断面为梯型,并有孔,出土时系于墓主人腰间,显示着他的身份及随葬时代特征。还有西汉时古铜连体灶台、炊具,制作精美,令人感叹。还有众多造型别致之陶瓷枕,引人注目和联想。

猫儿岭出土文物除王公贵族墓葬外,平民墓多,随葬品中衣帶钩最多。衣带钩是今日人们的裤带扣,是少不了的日用品。那些衣带钩造型优美,结实,显示了那时人的文化,智慧。有的水壶扁扁的,还可系绳挂在身上,很适合骑马者佩用,使人感到浓郁的草原风情,显示着草原的游牧文化与汉民族的田园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还有大量出土的钱币,有春秋贝币、战国刀币、汉代五铢钱。大量兵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戈、矛、戟、钺等。出土文物以质地分有陶器、铜器、木漆器、骨器、玉器、玛瑙,特别是锈迹斑斑的铁器,证明了当时生活器具由土及陶,进而铜、铁。铁器坚而锐,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古墓中有出土谷种、菜籽和草籽,现在仍能发芽。

猫儿岭出土的墓葬文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奇观,留下了许多的千古之谜,为什么这样?是何人何时所用?可让人们去尽情地去推测想象。

1971年调查发现该墓群,1984年至2001年陆续发掘战国至明清墓葬3200余座,出土文物7100余件(组)。墓群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丰,时代跨度之长,为国内罕见。榆次也被进一步印证为历史久远的千年古城,榆次不可移动文物有542处,可移动者难计其数。

如今的榆次已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新城,既有古色古香的南面老城,又有现代风味的北部新城,一条龙城中央大道与太原贯通,把远山近水都銜接在一起。榆次老城南面还有潇河湿地公园,有着古人类活动艺术部落群展示,有着黄土高原风情的黄土雕塑群落,规划着现代文化艺术的交流展示带。

东北郊的猫儿岭已然是大道坦荡、立交纵横、高楼林立,既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又有着岭上公园、体育公园、天湖公园、百草坡公园的优美、闲雅动人。猫儿岭这个名字不知起自何时,怎样叫起,但它与这块风水宝地将伴随着榆次让人们永远记住这里的前世与今生,记住那跨越两千多年的古老历史,记住那先民们曾经生活的亮丽光华,记住中华民族在三晋大地创造的唐风晋韵之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

2019.2.19

榆次武江波(武江波榆次往事)(1)

榆次武江波(武江波榆次往事)(2)

《史记》中的榆次轶事

古城榆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猫儿岭古墓群的出土文物讲述着很多曾经的繁荣、光耀,那一把把制作精美的战国青铜剑,诉说着春秋战国战事纷乱年代人的持剑情怀。榆次还有一则古剑客轶事记于国之典籍《史记》。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战国名士,好读书、击剑,在燕、齐称荆卿,尤其在燕,被拜为上卿。曾刺秦王,在秦廷案边图穷匕见。他是位游侠,曾访名士高人。曾到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不欣赏他的剑术,看到不当处便“怒而目之”。荆轲不再留,当盖聂复召他时,他已“驾而去榆”。

想荆轲来榆不易,从齐、卫地到此,千里迢迢,很是辛苦,走了多久,从哪入榆,走的是哪条古官道,不得而知。从他驾而去,推测可能骑马或乘车。他带什么行囊?肯定的是,除日用品外,佩剑是必备之物,古时剑客常常仗剑远游,一剑在手,以剑交友,成剑胆琴心。记得孟尝君门客冯谖在其效力的孟府弹自己的佩剑作歌:食无鱼、出无车、归无家!他在用剑推销自己,结果受到重视和重用,成为一则门客自荐之佳谈趣事。

荆轲仗剑走天涯,所到处结识剑客名士。据说他为人稳重,不与人争执,在邯郸遭受过呵斥,他默不作声走了。在榆次,盖聂对远道而来的他,怒而目之,他并不多言。他非胆小怕事,是深沉,能隐忍,要不怎会被燕太子丹委以大事,怎能谋策惊天动地之举?

盖聂荆轲榆次论剑之记载,言简意深。我们理解:一方面显示,盖聂艺高率直,对荆轲所舞之剑不满意,有史家称其是用眼神杀退荆轲的第一剑手;另一方面也昭示着榆次地灵人杰,剑气如虹。

战国时盖聂荆轲榆次论剑之轶事记入了《史记》。《史记》是中国国史记,记多少帝王本记、诸侯世家、名人列传,多是国家民族风云变幻之大事。小城榆次论剑,能记入国史正传,实属荣耀。

从盖聂怒而目之推测,荆轲之剑术应该不及盖聂,但荆轲刺秦之举则惊天动地。想当年悠悠天下,能周密策划并敢于怀揣区区短匕身入强秦刺秦的智勇之士有几人?荆轲曾想等自己的得力助手到后再行大事,他甚至连行装都为其置备。但燕太子丹等不及了,于是他只好迁就用太子丹身边死士秦舞阳为助手。可这个助手在秦庭还未怎样就面色有变,跌跌撞撞,未发挥助手搏击作用便被击杀。荆轲刺秦未成,依柱大笑,成为一则悲歌,也成为他以及燕太子丹等的遗恨,枉费了他们多年呕心沥血之策划准备,还折了大将樊於期,自刎了谋士田光。荆轲刺秦,除带了献城之地图,还献上了樊的头颅。《东周列国志》更演绎出太子丹为取悦荆轲,煮千里马之肝,砍美人玉手为赠,太子丹想要表明,为刺秦不惜代价。

荆轲刺秦抱必死之决心,燕太子丹为其在易水河边饯行,知情者均白衣素冠。荆轲好友音乐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音苍凉凄惋、慷慨悲壮,成千古绝唱。

荆轲盖聂榆次论剑、荆轲刺秦故事载入《史记·刺客列传》,榆次剑客盖聂和榆次如虹剑气也见于国史典册。荆轲仗剑访友与榆次盖聂有关,与刺秦成败也似乎有联。于是有人设想,如若当初剑客高手盖聂施之以援,或许历史将会有些改写。 但历史是事情之既成,不存在或许。

自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漫漫史海、悠悠榆次,铮铮剑客,轶事铭记。

2019.3.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