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提起李白,无不感叹一声:真乃诗界仙人也!李白在文化界的身份和地位,实在是无人可及。就算是在现代,网上也都有着大量李白的粉丝,他们把李白当成自己的精神偶像。在唐代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生性豪迈、不拘小节的唐人对李白可谓是尊崇之极。李白那种放荡不羁的诗词风格,真是对极了唐人的品味。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1)

李白画像

然而,到了宋代时候,李白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却大大下降了,用钱钟书老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尊而不亲。何为尊而不亲呢?《广雅》中解释:尊,敬也。《说文解字》中给亲的解释为:亲,至也。也就是说,宋人对待李白,尊敬当然是有的,但是他们觉得李白无法接近,因此还无法达到对李白产生深厚感情的地步。宋人为何会对李白有这样的感觉呢?其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这四点。

一、宋人对李白的“尊”跟宋人的天性有关

宋代士人普遍提倡一种有品节且又有涵养的精神,而李白的性格和诗风跟这样的品格却是不沾边的。李白出生在唐朝最为强盛的时候,一则是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二则是李白骨子里本来就自带侠气,所以李白把他对世俗的看法和他本人对建功立业的追求,都明明白白地刻写在了他的诗词里。

而李白被推崇为仙人,不仅仅是因为他那飘逸的诗词风格,更是因为他狂傲不羁的性格使然。正如他在诗里写的那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大气和恢弘,不是每个诗人都可以拥有的。所以,对于李白的才气,宋人是认可的,也是极为尊敬的。如曾巩在诗里写的:信矣耀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2)

李白画像

而且,李白令高力士脱靴、与郭子仪互救等传奇故事,在宋代也得到了宣扬和加工。生性内敛的宋人一方面崇拜李白的这种洒脱,一方面又忍不住把李白放在了高高在上、只能膜拜的位置上。李白对于宋人来说,就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

二、“不亲”是因李白的行事风格和宋人的天性相背离

首先,宋人把李白的地位看得足够高;其次,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宋人并不能对李白产生深厚的感情。的确如此,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追求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是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的。然而,在宋代那种封建伦理空前强化的时代,这样的追求对于人们来说却是太难了。

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上位途径并不是那么光彩,所以宋代统治阶级在要求世人恪守宗法道德这方面就格外严格。而且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严谨和服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宋人的骨子里。而像李白那样能从布衣直接入仕、又受到皇权阶级礼遇的情况,在宋人身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3)

李白画像

对待这样的李白,宋代文士在羡慕的同时,又会忍不住嫉妒、甚至是开始批判李白。他们认为,只有与不符合正统的李白划清界限,才能表明论自己符合正统规范的态度和立场。所以说,宋代文人雅士的内心深处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克制不了自己追求自由的天性;另一方面却又不认可或者说是不想接受已经达到这种境界的李白。

傲然如苏东坡,他对待李白就是这种既想要学习、又忍不住批评的态度。苏东坡在《李白谪仙诗》中写道:我居青空里,君隐红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但是一扭头,却又批评李白: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此岂济世之人哉。这样矛盾的态度,在不少宋人的诗词里都得到了体现,也正是因为很多宋代文人都有这样的态度,所以就显得整个时代对待李白都有些许疏离。

三、比起李白,宋人更加欣赏杜甫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生性保守内敛的宋人眼里,李白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就是说李白的诗词的确是可以在伤心落寞时用来激励一下自己,也可以在失意之时用来振奋内心,而且更加仙化的李白还可以使人超脱痛苦。如徐积在《李太白杂言》中写道:有如此之诗,屈生何悴!宋玉何悲!贾生何戚!相如何疲!人生何用自缧绁,当须荤荤不可羁。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但是真正把诗词写到宋人心坎儿上的人却并不是李白,而是杜甫。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4)

杜甫画像

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他们二人也代表了唐代诗词的最高成就。然而,就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记载的那般:唐人每以李杜并称,至本朝诸公,始至推尊少陵。到了宋代时期,李杜二人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在唐代地位一直高于杜甫的李白,在宋代却成了杜甫的陪衬。

同时,就诗词风格以及为人情况来看,杜甫比李白更加贴近宋人的生活现状。杜甫的生活经历,比较符合一般人的境况:为了理想努力过,为了目标不停地奋斗过,但是却始终没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在这条奋斗的路上,只有永不停歇的往前冲,才有望在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对于杜甫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宋人不但赞扬,更是十分认可。对比李白那种什么都容易得到,得到以后不想要就可以扔掉的潇洒来说,杜甫更加符合宋人心中对于诗圣的定位。所以,很多宋代文人雅士都对杜甫有着很高的评价。比如王安石,他曾在《遁斋闲览》里面写到:缜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同时,他还在《杜甫画像》里也曾赞扬到: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5)

杜甫画像

而且从宋人本身的状态来说,随着宋代高层对于儒学思想的重用、以及理学派别的兴起,宋人普遍尊奉有节制的人格和政治品节。所以,宋人总是用道德理性来规范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就连对待作诗这样的随性之事,宋人也会讲究克制,常常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并不能真正做到随性而为。

四、受到当时江西诗派的影响

江西诗派是宋代最大的诗派,其人数之多、流行时间之长,是当时其他诗派无法与之比较的。而其中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诗人,在对待李白、杜甫的问题上,明显更为亲近杜甫。在这些主流诗人的影响下,诗派中不少成员都以杜甫的诗为范本,从而多加参考和模仿。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6)

苏轼画像

比如当时的张戒,虽也承认李杜“才气不相上下”,但是他却认为杜甫“独得圣人删诗之旨”。而黄庭坚在《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中也写到: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帝阍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由此,宋人发现比起李白的随性而为,杜甫这种人格的伟大和敦厚更适合成为一种信仰。

于是,在这种种对比之下,宋人对待李白的态度就有了不同于唐人的变化:一方面承认李白的诗歌“豪俊动人”,赞扬李白的谪仙形象,并且热情讴歌其“谪仙”的风采;另一方面又指责李白的诗词“白识度甚浅”,且认为李白脱离了礼法的约束和管教,过于任性妄为。

只能说,在大时代的影响下,宋人对于李白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尊敬之情、又有不满之意,并不像对于杜甫那样,就是纯碎的欣赏和追随。不过,受到时代压抑的宋人似乎淡忘了一件事,他们忽略了李白本人面临困厄的悲愤苦闷和他对人生执著追求的不屈态度,就像李白在自己的诗里写的那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7)

李白画像

李白的一生也不是像他诗里表现的那样一直磅礴大气、无所顾忌的,正是因为李白的很多理想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所以李白化悲愤为力量,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苦闷,在诗里用无所顾忌的语言表达出来罢了!

不得不说,只怪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过于稳定,这些无处释放的宋代文人只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释放在对待前人诗词的评价上,对于这种无法冲破逆境束缚的文人来说,李白的遭遇是令人羡慕,且又嫉妒的。李白虽然有着一般文人无法比拟的人生经历,但是他还能保持说放就放、说走就走的潇洒态度确实难能可贵。不过宋人对于李白的这种态度是既佩服又忍不住批评:佩服的是他敢作敢为的豪爽,批判的是他不受世俗束缚的高傲姿态。

李白和宋朝故事(宋朝时期宋人对待李白)(8)

李白画像

结语

总的来说,宋人对于李白的“尊”多来自于感性的激情,而对于李白的“不亲”则是来源于理性的思考。宋代文人对待李白、杜甫的不同态度,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宋人对待当时社会现状的态度,这对研究宋代文人是有着极大参考价值的。同时,宋人对李白或是尊崇、或是仙化、或是批评的态度,也极大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因为有了李白、杜甫这样的诗词大家,才使得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更快地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