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原文: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人故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物介绍:

杨荣(1372年1月15日(洪武四年十二月九日) -1440年7月30日(正统五年七月二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所处居地,时人称为“东杨”。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人故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2)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闪光经历: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他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在朱棣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朱棣便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杨荣从此受到朱棣任用。

永乐六年(1408年),杨荣在回乡葬父之后,查点乡里平时有向家中借钱粮而无力偿还的人,将他们的欠条全部焚毁。又帮助族中贫穷的人安葬其家人;帮助容抚养穷苦弱小而不能自谋生计的人,助其娶妻或嫁人;看到为家产而争夺的人,把自己家的田地分给他们。后来朝廷下诏召杨荣回朝,宗族亲戚和乡邻都流泪为其送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人故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3)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

元朝末年,福建建宁府建安县,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世居河边,以撑船摆渡为生。

有一年,暴雨倾盆,下了很久,致使河水暴涨,冲毁了大量的房屋。洪水把许多财物都冲到水里,甚至淹死的人也都被冲了下来。

很多人唯利是图,划着船在下游的河面之上,只顾着打捞财物,对落水之人见死不救。此时,杨家老爷子杨伯逊和他儿子杨达乡也划着船在水里,但他们一点都不关心财物,一心只顾救人。一天下来,救人无数,但是同村的人都嘲笑他们是傻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杨家靠着本本分分干活,日子慢慢地有了起色。到了杨伯逊孙子杨伯成出生后,家境已经逐渐富裕起来。

有一天,有一位神仙化生道士来到杨家。道士对杨伯成说:“你的祖父和父亲积累了阴德,你制药将他们葬在某某地方,子孙后代必会出现显贵的人物。”于是,杨伯成依从道人的指点,将祖父和父亲安葬在了白兔坟。

大明洪武四年,杨伯成的儿子杨荣出生,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最后位列三公,官至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为了表彰杨荣的功绩,皇帝还追赠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的官职。杨荣的子孙也都显贵兴盛,后代出现了很多德行兼备的贤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人故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4)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悟:

这个故事说的是五朝元老,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的少师杨荣和他的祖父辈。祖上积德、子孙受益。祖上重视他人生命,有着淳朴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并非唯利是图的自私自利者,在遭到他人耻笑后,也初心不改,诚实本分。

《论语·乡党》有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反映了孔子重人轻物的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太平经》有云:“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 ,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 ,故前为承, 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 ,前后更相负, 故名之为负。负者, 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道家认为,人的善恶行为,将会在子孙后代身上得到报应。若前人积德行善,后人则有福报。

一个家庭的家风门风也往往是世代相传的。父辈有着好的品质,会教育和传递给小辈。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给家中树立的价值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

因果报应说或许不可尽信,但家风的潜移默化影响则是实实在在的。积德行善,必有后福;心存善念,天必佑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人故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5)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