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教师在头几年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国外一些学者开始对如何帮助新教师顺利有效地完成这段时期的教学,从而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进行了研究,并找到了一条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教师入职培训。

大学教授大卫·哈克在说了学校教师迎新工作的一堆“坏话”后,特意澄清“自己并不是一名‘怨夫’”,只是学校的这项工作实在需要改善一下了。他还发现,自己尴尬的“岗前培训”经历并非个例。

每当秋季学期来临,冷清了一个假期的大学校园为迎接大一新生而格外热闹。为帮助这些校园新面孔适应校园生活,各高校总会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亮出一些迎新“奇招”。然而校园新面孔又岂止大一新生,还有初来乍到的新入职的教师们。

“鸡肋”迎新,教授变“怨夫”

“新学期开始前,我一直期待着学校精心准备的新教师入职欢迎活动。然而第一天来到学校后,我真是有些傻眼。”曾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政治学的大卫·哈克(化名)在发表的一篇名为《请用恰当的方式迎接新教员》的文章中描述。他惊讶地发现,除了按照学校的人力资源制度安置新入职的教师外,校方似乎对新教师有些漠不关心。

大卫·哈克回忆,入职的第一天,行政主管带他去了一间空荡荡的办公室,告诉他办公电脑在一至两天后才能到位。大卫·哈克只得花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将任教所需的书籍从纸箱内挪到书架上。午饭后,去拜访其他同事的感觉也让大卫·哈克感到十分糟糕,因为与他这位新入职教师对学校、部门以及马上要成为工作搭档的部门同僚具有强烈好奇心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大家对他的态度冷漠得多。在说了学校教师迎新工作的这些“坏话”后,大卫·哈克特意在文章中澄清“自己并不是一个‘怨夫’,只是学校的这项工作实在需要改善一下了”。因为大卫·哈克还发现,自己尴尬的经历并非个例,此前,他不仅与同校新入职同事进行了交流,还与在其他高校任教的朋友保持着沟通,更加确定了高校在教师迎新工作方面的粗心大意。

在美国一所研究型大学任教的格雷厄姆·贝内特,也是一位对学校教师迎新工作颇有微词者之一,“迎新活动包含了一系列‘愚蠢’的活动,尤其是冗长而又枯燥的校长致辞,真是令人不想面对第二次!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流程和准则的介绍,却又不够详细。”格雷厄姆·贝内特坦言,“教师迎新活动多听听教师的心声,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无微不至”的迎新活动

为使新入职教师尽快熟悉学校总体情况,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安心今后的工作,高校管理者显然需要在教师迎新工作上下一番大功夫。例如康奈尔大学的教师迎新工作真可以用“无微不至”一词来形容。具体活动分为“夏季接触”“新教师指导项目”“校级教师迎新”“帮助新教师了解学校和部门需要做/注意的其他事情”四部分。

“夏季接触”是指康奈尔大学在教师入职前的暑期便与其接触,学校学术事务办公室一般先会通过邮件向新教师陆陆续续地介绍一些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室的安排以及其他新入职教师在假期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新教师指导项目”在教师迎新活动伊始并不会有太多具体的行动,但该项目会涉及学校多个部门或机构,需要这些部门或机构为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提供各种特殊的支持服务,以及在校内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网络。这种社交关系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系主任、教务主任与新入职教师的基本的上下级工作关系,而是通过各种社交类活动、工作交流讨论或研讨类活动,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一些进一步扩大“专业”朋友圈的机会。“校级教师迎新”活动,是被安排在学期开始前一周的全校性项目。在这一周内,教务部门将为所有新入职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对话活动,不仅为他们介绍康奈尔大学的基本情况,让新教师相互认识,还会分别安排院长、教务长、图书管理员等新入职教师可能感兴趣的人员,与他们分别碰面、交流。

值得强调的是,这类对话活动不仅仅是在这一周进行,还将在新入职教师第一年工作中持续、定期开展,特别是一些如评分标准、教学经验分享、学生的课后作业、考试成绩评定等话题,只要新入职教师向教务部门提出,都会考虑安排。康奈尔大学希望通过这种持续性对话活动的开展,能为新入职教师提供更多解开心中谜团的机会。除此之外,“校级教师迎新”还提醒新入职教师要确认相关职能部门在办公室钥匙、个人办公电话和电脑,复印材料所需的ID卡,以及纸、笔的取用,甚至连回形针等细小的办公用品供需,是否能满足他们日常办公的需求。是不是无微不至?在“帮助新教师了解学校和部门需要做/注意的其他事情”方面,康奈尔大学要求各学院在相对自由的安排下,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为新入职教师举办主题为“为教学工作护航”的开幕典礼。

●及时告知新入职教师部门的愿景、发展目标,这将有助于他们日后工作的安排和个人发展的定位。

●鼓励新入职教师参与一到两个部门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新团体产生兴趣。(康奈尔大学建议,一些部门如果不知道组织什么活动时,可借鉴其他部门的经验。)

●邀请新入职教师积极参加教授午餐聚会,增加同僚间沟通的机会。

●鼓励新入职教师在工作中多提问,不懂就问。当然也非常乐意部门老员工多提意见。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入职教师讨论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这类活动。

●为新入职教师创造一定条件,邀请他们多去旁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

迎新活动也可以紧锣密鼓

不同于康奈尔大学长达一周的无微不至型的教师迎新活动,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在每年八月的第三周会举办为期两天的教师迎新活动。虽然迎新活动只有两天,但紧锣密鼓的内容安排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该校第一天的迎新活动在欢迎词、大学基本信息的介绍以及校园多样性文化的介绍之后,便主要根据“研究型大学”这一学校定位,围绕着研究、创新、经费资助等新教师最关注的学术话题展开。考虑到每个新教师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下午的活动分为三个题目的讲座,供教师们选择。之后,教师咨询委员会主席会和新教师一同探讨如何平衡工作、生活、教学、服务以及研究之间的关系。再之后,会一同步行游览校园。第一天的迎新活动会以最后的小型招待会和信息展会作为收尾。在招待会上,新入职教师可以认识彼此,并在信息展会上了解有关校园停车、运动赛事、员工福利等各种具体而实用的信息。

第二天的主题则围绕着教学与学生展开。讨论的内容包括:学校提供哪些有效的课程设计资源?教师如何利用好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各有什么不同?如何制作令学生记忆深刻的展示课件?怎样读懂学生的心思并提高自己的课评成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无疑为新教师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此外,新教师还能从第二天的活动中了解有关图书馆的配套资源,以及关于升职和获得终身教职的有用信息。不管怎样,学校希望以此为教师们的新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新教师岗前培训讲座(教师岗前培训就这么拴住了新老师的心)(1)

美国梅里特学院教师迎新活动中的“教与学”主题讨论会

迎新活动,实用性最重要

新入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新群体,其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与专业稳定性。那么国内高校的教师迎新工作,目前开展状况又如何呢?首先,为确保新入职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与《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新入职教师需按要求参加“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简称“岗前培训”)。其次,除这一“规定动作”外,各高校一般均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三至五天甚至七至十天不等的教师迎新活动。为进一步了解新入职教师对学校迎新活动是否满意,又有哪些建议,本文作者分别对话了北京、南京和沈阳高校的三位去年入职的教师。

新闻链接

从2013年起,上海高校新入职专任教师都必须经过市教委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方能承担教学任务,走上讲台授课。2013年9月12日,上海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学,近20所市属高校的420多名新教师将在3个月内脱产学习。此举也是国内各省份首次有组织、成建制的大学教师入职培训。

通过与这三位教师的沟通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本文作者发现各高校的教师迎新活动构成内容十分相似。一般均包括相关领导的专题讲座/发言,邀请校领导介绍学校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让新入职教师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和成就,清楚学校发展的蓝图和办学理念等;校园参观活动,带领新入职教师参观校园、校史馆、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对部门工作的相关介绍活动;还有些高校的教师迎新活动会安排不同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新入职教师做教学示范,或是邀请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的老教授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为新入职教师树立榜样。对于如此安排的教师迎新,与本文作者对话的三位教师表示满意度并不太高。“过于形式化,实用性不高”是他们反映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领导专题讲座/发言的环节,建议各高校管理者需注意把握讲座/发言的时长、人数。“缺乏深入沟通或互动”是他们反映的问题之二,他们表示迎新过程中自由讨论的环节相对较少,很难更具针对性地令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需求而发问。“关注问题不够全面”则是他们反映的问题之三,除了一系列与教学培训指导相关的活动安排外,对新入职教师的生活问题关注较少,如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还有些新入职教师表示,在迎新活动的各类培训指导活动后,学校并未及时整理新教师的感受和反馈,建议多问一问迎新活动的主体——新入职教师的意见和感受。

数据链接

腾讯教育-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在被研究的高校青年教师中,约八成表示实际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其中,“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青年教师压力的首要来源。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入职教师,其专业成长阶段必然是艰难的。尤其是新入职教师1到3年这一适应期,他们会面临诸多问题,如角色转换、教学管理、科研申请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影响他们职业适应和发展的因素。而成功的教师迎新活动,将在帮助新入职教师养成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教育技能方面发挥不小作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开端。所以说,高校教师迎新活动怎能轻视、懈怠呢?不过对新入职教师而言,在其成长过程除了需要任教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限资源和服务,立足于三尺讲台,立足于学生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