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朝代建国之初都会修建太庙,太庙之中供奉着皇家先祖以及去世的皇帝、皇后、近亲宗室成员等。除此之外,太庙之中还会供奉有立下大功的朝中臣子,对于历朝历代的臣子,能够配享太庙是莫大的光荣,但是能有此资格者少之甚少。
配享太庙到底有何好处?让古代臣子梦寐以求
皇帝生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也想将这份权力带到地下,他们会在生前精心挑选,让最得力的臣子配享太庙,继续辅佐自己。对于臣子而言,能够在太庙之中,接受后世的供奉,是他们追求一生的目标。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进入太庙的条件十分苛刻,导致能够进入太庙的臣子太少,所以才会显得这一待遇极为尊贵。总结历朝历代能够进入太庙的大臣,我们差不多能够总结出以下的进入太庙的条件。
首先,他们生前都立有大功,或是开国功臣,或是开疆拓土,或是彪炳千秋,其次,与皇帝的私交都十分之好,受到皇帝的极度信任,最后,平生没有大的污点,人品要说得过去,符合以上三条才有进入太庙的资格。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配享太庙意义并不大。它既不会让该大臣生前事事顺遂,也不会让该大臣的后代永享富贵,官运亨通,它的作用大多是精神层面的,是皇帝对大臣功绩的褒奖与肯定。
试想,将来到太庙来祭祀可是以后的皇帝,让皇帝在自己的灵位前下跪行礼,这是何其的光荣啊!
张廷玉的曲折经历,险些被取消资格
以清朝为例,享国276年,进入内阁,贵为宰辅的大臣上百位,而能够进入太庙的还不到30位,就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都没得到这个资格,这不到30位的名额中,绝大多数都是和皇帝沾亲带故的,真正的朝臣进入太庙的只有13人。
这13人中,汉人只有张廷玉一人获得雍正钦点,配享太庙,并且还是经过几番商榷,险些被拿掉。整个清朝,汉族名臣不少,如康熙年间的陈廷敬、李光地,乾隆年间的刘统勋、纪晓岚等等,尽管官运亨通,深受帝王赏识,但是还没得到进入太庙的资格。
唯一硕果仅存的张廷玉之所以能够进入太庙,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雍正皇帝生前的授意。张廷玉辅佐三朝,自康熙晚年起就深受器重,雍正时期,他得到重用,成为首席军机大臣,更是在雍正去世之时被钦点为托孤重臣。
多年以后,当年已八十,实在干不动的张廷玉提出退休时,唯一的要求就是乾隆写下保证书,让他死后一定要进入太庙,陪伴先皇。乾隆虽然觉得要求有些过分,但还是答应了,不过保证书写下以后,张廷玉竟然没有亲自前来,仅仅是让他的儿子来表达了谢意。
此举彻底激怒了乾隆,剥夺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但张廷玉去世以后,乾隆念及他为大清朝劳心几十载,而且深受先帝信任,最终允许了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才保留住了太庙中硕果仅存的汉人。
张廷玉的经历足以证明,臣子想要进入太庙是多么的不容易。
进入太庙也有可能被请出,王安石就是例子
即便进入太庙也未必能够一直呆在里面,如果在大臣死后,他生前的某些不光彩事迹被告发,或者他的子女犯下了大罪,那么,他的牌位很有可能会被请出太庙。
比如唐代开国功臣房玄龄,由于儿子被指控参与谋反,因而被请出了太庙;另一位开国功臣李勣(即演义中的徐茂公),他的儿子徐敬业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发动叛乱,在叛乱平定后,李勣也被取消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到了宋代,保守派与改革派交替执政,互相攻讦,搞政治清算,弄得很多大臣的评价十分不确定,也就时而在太庙里,时而不在太庙里。比如王安石,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就在太庙之中几进几出。
有被取消配享太庙资格的,也就会有增加资格的,就比如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以他的功绩,怎么也排不进太庙,但是生了一个好女儿,死后数年,被追封进了太庙。
历朝历代臣子都以配享太庙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但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帝王奴役臣子的一种政治工具。比如我们提到的张廷玉,多次向乾隆提出告老还乡,但是乾隆总是以配享太庙作为要挟,牢牢拖住了张廷玉,让他不得已拖着老迈的身体继续工作。
细一想,人死如灯灭,进不进入太庙又有什么意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