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什么(是我们绕不过的历史)(1)

今天聊一聊杜甫的“三吏”“三别”。

昨天有读者留言说今天该是杜甫了。我们号的读者不算太多,能赏个光留言的就更少了,所以读者的要求,能满足就尽量满足,满足不了也要变着法满足。

我读唐诗是从李白杜甫开始读起的,不是冲着他们的名气去,而是这两个人已经经过我们民族一千多年的检验,就是他俩写的诗最好。只有最开始就看到什么是好的,才能在后来看到差的时,一眼分辨出来,不再费心神和气力去钻研。

读唐诗根本没办法绕过杜甫,研究杜甫比较深的莫砺锋教授,把杜甫比作一个大江上的水闸,就是说上游所有的水都归到他那里去,下游所有的水都从他那里汇出来,这条江就是中国的诗歌长江,杜甫是其中承上启下的人物。

那读杜甫没法绕过的诗是什么?多少有点文化常识的人就知道,是“三吏”“三别”,如果把杜诗比作唐诗殿堂里的桂冠,那“三吏”“三别”就是桂冠上的明珠,它们实在是太耀眼了,我们现在查杜甫简介,他代表作一栏里如果没有这六首诗,我立马裸奔。

杜甫是大家公认的爱国诗人,爱国诗人的特质就是忧国忧民,历史上能被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有两个,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杜甫。在对这屈原的评价上,我才疏学浅,不敢妄下论断,不过我前两天看的一本书《历史深处的误会》,里面提到了的鲁迅对屈原的评价。

鲁迅先生把屈原比作《红楼梦》里的奴才焦大,说焦大就是贾府的屈原,光照文学史的《离骚》只是表达了“不得帮忙的不平”而已,说屈原的作品缺乏“反抗挑战”的精神。我没完整地看过红楼梦,也没读很多屈原的作品,所以不敢妄加评价,只引摘鲁迅先生的观点。

不是因为要抬高杜甫就贬低屈原,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 我们可能在以往的学习中,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有一些误会,这在我们传播学上叫“刻板印象”,破解误会之道,就是深入历史本身探究,而不是只信任教科书里面的评价,那太片面。

回归正题,说“三吏”“三别”。先简单介绍一下,“三吏”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是《垂老别》《无家别》《新婚别》。

除了《新安吏》创作于公元758年,其他五篇都是创作于759年。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杜甫写这六首诗那两年,正是作战的双方打到最惨烈时。杜甫就在安史之乱下,如实地记录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每天都在经历的至亲间的生死永别。今天主要说一说《垂老别》和《新婚别》。

《垂老别》讲述的是一对老翁、老妇的故事,他们的家庭现状是“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可现在子孙都在战场上殒命,官府逼老翁拿着武器上前线。老翁知道这乱世之下,如蝼蚁般的自己是无力的,还不如拿着武器上战场,用自己最后一腔热血杀敌,老翁颤巍巍地走出了家门。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老妻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离别了,趴在送行的道路上啼哭,老翁看着老伴在寒冬也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怕冷风吹坏了她脆弱的身体,但是“此去必不回。”

老翁走在服兵役的路上,妻子的哭声已经慢慢淹没在风中了,老翁只能安慰自己“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可他看到眼前的景象“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山河破碎,尸横荒野。老翁此去,注定难归,想到独身在家的老妻,“塌然摧肺肝”。肝肠寸断!

《新婚别》讲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妇的故事,以妻子的心理展开叙述,“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晚刚成婚,今天丈夫就要去服兵役,甚至都没来得及一起拜见公婆。在古代,新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

妻子知道丈夫要去的地方生死难测,她想跟随丈夫一起去守边,但是那毕竟战火纷飞,一个女子恐怕会影响士气,她只得劝导丈夫,你便放心去吧,要在军队中多多出力。“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从今天起,自己就脱下嫁衣,卸掉红妆,安心等丈夫归来后,再携手生活。最后拉着丈夫的手说:“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本就很多,希望你我之间虽身隔两地,但永不相忘。

这是“三吏”“三别”里的两首诗,记录的就是普通人家生离死别的时刻,比宏大的战争场面更让我们动容,因为我们真的也就是普通人,这些事情有一天,可能就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压得人“塌然摧肺肝”。

最近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又开播了。其中有很多不错的作品,比如张杰演绎的李白的《蜀道难》,摩登兄弟唱的王翰的《凉州词》,唱杜甫作品的也有,赵传唱了《望岳》。我觉得杜甫的“三吏”“三别”短期之间恐怕没人会唱,因为这里面蕴含的苦痛太重、积淀的悲伤太深。

昨晚熬夜看作家方方写的《封城日记》,她身处武汉,记下的日记就是以后人们回望这段经历时,绕不过的历史。现在疫情严重的地区,不知多少类似《垂老别》和《新婚别》的故事正在上演,我们唯有祈愿生者安康,祈愿他们的伤痛早日被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