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故事记忆中的南宁老水街(盘点邕城遗珍之五)(1)

镇宁炮台成为南宁市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 南宁日报记者云亦云 摄

  南宁是中国南疆的大门之一,也是国防建设的重点城市。作为战略要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桂西南的军事指挥中心和重要战场。南宁军民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和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据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南宁市志·军事志》记载,南宁历史上较大的攻防战有11次,其中没有被攻破的多达7次,其原因即是城内军民团结、固守有志、办法得当,城外援兵及时。  历次战事,留下了许多文物和遗迹,作为血与火的城防历史见证。同时,也警示我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目前,南宁市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军事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为镇宁炮台和昆仑关战役旧址。镇宁炮台是民国时期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了“外敌慑、内患平、卫南服、康桂民”而修建;昆仑关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提振了国人信心,对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起到了表率作用。

  昆仑关战役旧址

  昆仑关战役旧址位于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南梧二级公路昆仑段2号,占地面积约12.75万平方米,是全国规模大、石质文物多、保存最为完好的抗战纪念地之一。昆仑关战役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昆仑关战役自1939年12月18日打响,至12月31日结束,历时14天。此次战役是中日军队的“钢铁碰撞”:日方主力是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坂垣旧部、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中国军队以当时装备最精良的、由杜聿明将军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为主攻,在中国共产党及地方群众的踊跃支援下,浴血奋战,攻克日军严密防守的昆仑关及周边环山阵地。中国军队以伤亡1.4万多名将士的代价,歼灭日本侵略军5000余人,重创日本王牌部队,取得昆仑关大捷。  昆仑关现存有1940年至1944年修建的“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其中含南牌坊、331级花岗岩台阶、阵亡将士纪念塔、将士公墓、纪战碑亭、北牌坊等多处遗址,以及昆仑关战役的阵地、工事遗址等。依托昆仑关战役旧址而建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是抗战类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4890.45平方米,以“血色雄关民族魂”为主题,展示了1000多件抗战时期的文物史料及图片,生动还原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

  镇宁炮台

  镇宁炮台位于南宁市人民公园内的望仙坡坡顶上,为市中心的天然制高点。炮台于1917年9月开工建设,1918年7月竣工。此为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命陆军少将廖正元拆除原有的六公祠,并在基址上修建而成。陆荣廷撰《新建镇宁炮台记》有曰:“垒石为墉,陶铁作絙,高越二寻,环逾十丈。周庐栉次,炮洞星错,红衣将军横踞其巅。信乎可以攻坚捣虚,建威销萌者。”  炮台为城堡式建筑,由石灰岩、砂岩砌成,直径39米,周长120余米,占地面积860多平方米。城堡设南北两门,南门上方有石刻“镇宁炮台”匾额,右侧有《新建镇宁炮台记》石碑一块。炮台中央安放着德国克虏伯工厂于1890年制造的固定型线膛加农炮一座,为122毫米线膛炮,高3.1米,全长5.5米。炮身借助铁轨自由转动,可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射击,射程可达1.2万米。炮台的转角近乎270°,但是却不能转向北面。这是因为陆荣廷是武鸣人,他不愿看到家乡遭受战火,因此设计炮台时便将大炮背对武鸣固定下来,炮口只能对准武鸣以外的其他三个方向,永远不能对着武鸣。1930年的蒋桂南宁之战中,南宁守军曾加固镇宁炮台作为据点固守,与城内其他城防军事设施互为犄角。  南宁解放后,南宁市政府将望仙坡辟为人民公园,又对炮台进行了维修,并在炮台顶层增修环形观景台,登台可尽览当时的南宁主城区全貌。1981年,文物管理部门将收集而来、较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古碑刻集中到镇宁炮台,建成碑廊,使流散的南宁古碑刻得到保护。还有石龟、铜钟等文物,也陈列于炮台下,为古炮台增辉。1982年,镇宁炮台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南宁市将镇宁炮台内部隔室建设成南宁市近现代国防历史文化陈列馆,成为南宁市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

(撰文:南宁日报记者 云亦云 通讯员 胡章华 农仁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