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东北街上,拙政园与太平天国忠王府之间,夹着一座非常现代的建筑。但是这座建筑却能够完美的与周围两座古典园林融为一体,没有一丁点突兀。这座建筑物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美籍华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祖籍苏州, 1917 年 4 月 26 日生于广州,在香港和上海度过少年时代。后赴美国学习建筑专业,在几十年的建筑生涯中主要作品有 70 多座。有我们所熟知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中银大厦、美国华盛顿美术馆东厢设计等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建筑师。2002 年 4 月 30 日 85 岁高龄的贝老担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1)

苏州博物馆位1960年建立,馆址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遗址;2006年10月建成贝聿铭设计的新馆。历时五年,贝老为故乡献上了这一杰作,也是他口中“最亲爱的小女儿”。新馆建筑巧妙的借助水面、庭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汇贯通,成为一座集现代化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的经典建筑。

作为集中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继承和创新的采用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2)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为一体。

创新理念诠释经典建筑

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特有历史风貌,吸收传统民居的神韵,借鉴古典园林的风格,神似而非形似,从而使得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相适应,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推陈出新,使人于传统中充分感受到苏州的现代,又于现代中细细品味到苏州的底蕴。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3)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粉墙黛瓦也是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色调以传统的建筑元素为基点,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来实践。贝聿铭认为:黑灰色花岗岩石材的运用便于养护,又与苏州的建筑风格极为和谐。因此,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耐人寻味。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4)

“中国黑”坡顶与自然光线的导入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充满了情趣与匠心。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5)

新馆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其二,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

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贝聿铭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6)

让光线来做设计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这也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先生“让光线来做设计”这一名言。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7)

人文情怀与典雅气质的精致门庭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中轴线上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前后进出口及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设计巧妙,借鉴苏州传统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则采用现代钢结构,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绘画,透过玻璃屋顶,能够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8)

山水意趣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新馆建筑与创新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多条通往山水园的门径,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9)

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而在月夜中,循着花园南面一株桂树散发的芳香进入山水园,可见园中水池朗月倾泻,鱼翔浅底。在若明若暗的景观灯映照下,远山朦胧,竹林疏影横斜婆娑,水畔凉厅亭亭玉立,湖面曲桥横贯,如同一幅清寂空灵、意境迷人的立体水墨山水,静观自得个中三味。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10)

紫藤绵延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休憩茶室和紫藤园。紫藤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两藤虬龙盘旋,枝蔓在空中对接,紫藤花随风摇曳。

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贝聿铭十分得意于这一创意:

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这不又是一景了吗?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11)

苏州博物馆美如一幅水墨丹青(苏州博物馆现代简约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12)

虽是粉墙黛瓦,贝老用全新的表达方式将江南建筑体现;虽是假山片石,贝老在传统风景园林中将园艺造景设计提炼精髓。苏州博物馆,怎能不称为现代简约与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

转载自:建筑说,版权由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