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

HI,屏幕前的你,新年快乐:)。

虽然每年这一天,我们都会推送一篇「平话年度总结」,但今年,也仍然不会有什么不同(笑)。

遥想今年元旦,我们的李老师,也就是我们的老板,写了一篇文章:《为福州艺文保留一点民间力量 | 平话2022》,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2022年,我们继续努力为福州艺文保留一点民间力量。」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

(配图大雾)

即将过去的2022年,如同经历了一场飓风,城市倏尔建立起秩序,将原本无限的生活圈缩在方寸之间,又轰然瓦解,裸露出成吨的疲惫与慌乱。

面对空荡的城市,我们也从未停止焦虑,但值得庆幸的是,平话又多活了一年,我们仍然以键盘为拳,试图将如此微薄的力量攥在掌心之间。

我们都在生活的道路上停停走走,如果一定要列举一个不同,那就是我们总会在一个地方反复游走。

我们拍下照片,编辑文字,去公园、街道和海边,在下午三点,把热气腾腾的推文送到你手边,一如从前的那些年。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

初春,我们穿梭在鸟语花香的悠闲里,去福道当一次追日落的人。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4)

盛夏,我们走进闽侯的大山,去雪峰寺听一听古刹禅音。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5)

入秋,三伏已过半,茶亭公园的荷花有些开得早,有些开得晚。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6)

初冬的早晨还未转寒,不如早起一番,去尝尝环南五村的早餐。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7)

作为城市变迁的记录者,我们尝试着发觉事物的B面,从车水马龙中来,到平和有光里去。

在承载城市变迁的石井巷,传统小吃与社区店都是它的无数种想象;撇开社交平台,用味蕾丈量达明路的真相;绕着达道走个圈,肚子就能被撑得很圆;元帅路的担仔面,曾让无数三中学子梦绕魂牵;风居住的荷塘路,总有不同的人生在此停驻;论美食,格致中学永远不输,师大西门也值得人饱餐一顿,还有专治夏日没胃口的柳河路。与它们相比,金榕北路没什么特别的,却串联起金山居民的平凡现实和人间理想,和马尾、旗山湖公园、花海公园、开元寺的人间烟火一样滚烫。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8)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9)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0)

城市把时光当作躯体,历史则为骨架,依附其间的组织和肌理,是长街、坊巷、寺庙与公园。

编辑部的大家依旧执着于走街串巷,砖瓦在目光里变旧了,还有新的再安上。

平话的第十年,是和榕城一同生长的第十年。

我们聚焦城市的变迁,仔细地将过去的一砖一瓦,转化为有限的文字与图片,呈现在读者眼前。

时代的风吹过西洪路,也将朝阳路、五里亭、洋中路、北大路、保定巷、青年会的边界轻轻吹拂,交织成生生不息的生活影像。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1)

中洲岛、上海新村、冠亚广场、新店遗址公园、马尾旧镇渡口是后会无期,在今昔交汇间自在安详。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2)

螺洲的望族遗风落在乌龙江旁,于山相亲角热闹依旧,沙堤人盼望理想退休,福州的报刊亭消失了,甘蔗火车站也落幕了,上渡不再是渡口,青春也不能回头,还好可以去学生街走一走。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3)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4)

我们的公众号简介上写着:

「分享福州本地有趣的人、事、文化和生活方式。」

何为生活呢?

无非是一日三餐,是柴米油盐,还是放学后的校门口、心头私藏的小酒馆、家楼下的菜市场、肆意发呆的大众茶馆、经常去的咖啡店……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5)

关注节日与庆典,留意花期与公园,你考教资,我烤冷面,你为秋日做好了落叶图鉴,而我开始卖花,贩售冬日的缱绻。在五脏庙面前,台湾美食与麻辣烫同样叫人留恋。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6)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7)

吃饱喝足后,即便遇见漫长的雨天,也能隔着水坑里的倒影,把城市翻转一遍。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8)

有人说福州太无聊,没什么好玩的,但我们不信,所以今年,我们开启了新栏目——扔掉手机上街去。

邀请那些在福州走街串巷的「City Walker」,跟我们一起探索城市,发现福州的另一面。

于是,我们在摄影师周航的眼中,窥见建筑的侧脸,在陈鸿炜的镜头下,看见他与神明打交道的日常,在摄影博主秋秋的作品里,尝到的生活永远滚烫。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19)

趁天凉好个chill,我们逛遍寺庙,走进动物园,晃进先锋市场,大口吃牛,把凉风习习的秋日限定过个够。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0)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1)

除了白天的视角,福州的傍晚和入夜也算是值得珍重的良宵。

一场日落,乌山与侯官是两种颜色,金乌西坠后,夜色经济正上头,温泉夜市、宁化路夜市、光明港夜市、芍园夜市、金山夜市……饱足的夜总在美食汹涌之后。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2)

探了无数家店,我们逆流而上,把视线聚焦在食物的根源。

我们整理出的无组织无纪律非官方不正规不标准不完全的发展史,都是福州人传承古老的技艺,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

热油欢腾里说丰年,年味不过一份百饼园,把粥、粉干、线面、炖罐、蕃茄酱和各类米制品都尝遍,我们发现没有一座城市比福州更懂甜。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3)

福州的有趣当然不止这些,今年,我们特邀老朋友们开设了专栏。

巴晓光的「闽都搜神记」,将福州神明生活史展露在我们眼前;余哲的「幸好有音乐」,在慌张的城市里谈论音乐艺术的未来畅想。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4)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5)

记录之余,我们开始尝试割裂城市的表象与脉络,走到现象背后,搜集城市的回声。

福州是怎样成为宇宙中心的

什么是闽吹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什么是福建舰?

当所有老建筑都像上藤路

不要神化六号线

福州人的100种阳台美学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6)

除此之外,我们依然遇见了许多有意思的人,他们各有风骨,以及截然不同的人生。

双面镜,成为潜入白昼的流星 |平话专访

出逃城市山海,山岭外的星际旅拍 | 星空摄影师徐晨专访

马瓜:在海上追风筝的人 | 平话专访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7)

因为建发地产临时爽约,我们改稿至深夜23:58,最终,却不得不把对读者道歉的推文补上。

这么多年了,即便世道艰险人心难测,我们的愿望仍然是,站着,把钱赚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8)

过去的一年,我们的文章收到了无数的反馈,大多数友好且珍贵,少部分片面且尖锐。

我们几乎没有公开回应什么,但既然是2022的最后一篇推文,我们不妨就把这个桌子掀了,邀请大家雅俗共赏。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29)

△您也没关注我们呀,有没有得推就不劳您费心了吧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0)

△很有自知之明啊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1)

△辛苦您特意百度了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2)

△这么说您当时一定在场吧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3)

△可不是吗,稿子都是老板和读者写的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4)

△明人不说暗话,删除和开喷一样果断啊

今年秋天,我们带着「平话」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有一位同学这样问道:

你们接广告频率高吗?吃得饱饭吗?

在内容与投放之间权衡,是我们从未轻视的课题。

对于读者来说,连续365天日更,从探索城市的角度出发写成的推文,自然比按部就班的广告更令人兴奋。

但对于我们来说,不接广告,谁带我们奔小康呢?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5)

文字能钻进岁月的毛细孔,把种种藏在时间细节里的感触都留存下来,文字描述的风景、气温、湿度、气味,走走停停的各种思绪,像热菜一样,回温之后,随即恢复原有的色泽与温湿度,口感接近,气味苏醒

这是文字独有的魔力。

也许这座城市不如旅行指南里说得那么有趣,转瞬即逝的打卡潮流就像只是捞起慢火熬炖的汤的表面那层油而已,而真正的滋味在锅底,若是太心急,就可惜了。

如往年一样,编辑部整理了一年来我们觉得值得一读的平话推文,希望你不仅能从中看到一路走来的我们,也能在往日重现中看到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碎片。

祝你新年每一天都有无限的安宁和无尽的力量。

明年见!

不要和听不懂话的人争道理(和不看平话的人没什么好说的)(36)

每次走出门探索时,都像是在拥抱这个长久以来居住的城市,在行走之间,慢慢地去听属于这座城的声音,感受它随着日月流转而发生的变化。

对城市来说,你我或许只是过客,但对自身来说,心脏与血脉却是实实在在地,在这一方之地有力地跳动着,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

记得第一次在闽江江畔看日落时,马尾旧镇渡口的落日余晖下,有渔船归港的马达声,有过往行人的喧嚣声,有早早守在江边的翘首以盼,有霞光漫天的惊心动魄,更有拥抱这人间烟火的感动。霎时间的情绪万千,都盈满在心里,最后化作文字倾泻在每一篇文章之中。

再后来,纵然已经看过数不清次数的日落,很多地方也是去了又去,但每一次站在夕阳之下,感受晚风吹拂发梢之时,内心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像是读档重开的游戏,在不同的回合里,打出了不一样的结局。

人这一生总要独自看遍许多风景,但我始终想要用我的文字,与你一同分享我所领略过的山河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