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发表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的重要讲话或做出相关重要批示、指示。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关于三个精神的重要论述,先后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大力倡导的三个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政治本色,被纳入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1.人民的立场
对三个精神的重视,本质上是对人民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三个精神就是伟大的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关于三个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在人民群众中发现和选树劳模、工匠等先进劳动者代表,培养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精神,劳动精神则是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
2.劳动的立场
劳动是三个精神的共同实践基础。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三个精神的创造主体是劳动人民,创造基础则是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的要求。劳动教育就是基于劳动立场的教育。而基于劳动立场的三个精神,对于劳动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3.文化的立场
三个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展现的是人民的劳动风貌和价值追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成为新时代职工文化的中心任务。与提升职工素质的职工文化相比,企业文化提高的是管理水平,其灵魂是企业家精神。职工文化建设是素质工程,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工程。二者缺一不可,都应该成为党政一把手工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三个精神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力量,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杰出智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而三个精神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展现的优秀品质。我们理解三个精神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狭隘。泛化是指把三个精神指向所有人,狭隘是指把三个精神仅仅定位在少数精英分子身上。我们对三个精神的理解,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2.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对三个精神的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这种观点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新时代教育方针的确定上,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再次被叫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缺少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缺少教育的劳动也是不系统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发展目标上,就是强调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而三个精神是精神强大的具体表现,也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劳模精神不仅是业务水平的模范精神,更是道德修为的榜样精神;劳动精神不仅是对劳动对象的改造精神,更是对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升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极致精神,更是对自我要求的完美精神。
3.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观点
三个精神的本质就是工人阶级的精神。高度重视三个精神,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方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全过程,体现到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就是三个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三个精神,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确保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
1.辩证分析方法
关于三个精神的重要论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也就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方法,阐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逻辑关系。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广大人民和劳动群众的精神面貌。而三个精神之间既有共性和关联,又有特色和区别;每个精神既有传统的含义,又有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共性上,“三个精神”都源于劳动;在时间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按照它们出现在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讲话、批示、指示中的时间先后排序的;在关联上,“三个精神”有递进的关系,劳动精神是基础,工匠精神是动力,劳模精神是方向。在特色上,劳动精神的主体是劳动者,工匠精神的主体是工匠,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模;在区别上,“三个精神”既有字面的区别,又要内涵的差异。在传统含义上, “三个精神”都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劳模精神是榜样的引领力量,工匠精神是职业的内在力量,劳动精神是创造的基础力量。所以,劳模精神引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匠精神激发每一位职场人士要精心、精准、精致对待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劳动精神引导每一位劳动者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2.历史分析方法
关于三个精神的重要论述,还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出,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享有崇高声誉,备受人民尊敬。劳模精神是我党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在先进劳动者群体身上的具体化和人格化,反映了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要求和战略任务。了解劳动的历史就是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劳动学说基础之上的。了解工匠的历史就是了解优秀劳动者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就是优秀劳动者。所以,强调,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
3.群众路线方法
关于三个精神的重要论述,还运用了党的群众路线方法。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弘扬和践行三个精神是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以及各类组织选树的劳模、工匠人才,是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和佼佼者。他们来自于劳动群众,又对广大劳动群众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文/乔东(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1年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