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常常寄托情感于山水之间

寄情山水,时刻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立于天地之间,养浩然之正气,

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吧。

今天就让折颜君分享下山水间的乐趣吧

寄情山水 | 潺潺流水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大山不是很高,但有神仙也能被供为“神山”

湖畔不是很深,只要里面有龙这种神兽

也会被称为“灵湖”。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古代人们是多么敬仰神

仙,喜欢山水之间的风景。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1)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

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登山而上

仅有一条宽两米左右的小小石径,

紧贴山壁,

十步三转,蜿蜒直上峰巅如一线通天。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2)

小径两旁,绿草野花,古木参天。旁边的小溪终年不息,不溢不竭,饮之如玉液琼浆、沁人心脾。

站在山巅,回想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壮观。

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就像一位帝王俯视众臣。

向下一探,一汪江水,清澈见底。水面漾起淡淡的波澜,映着阳光的颜色,发出耀眼的光芒。

河两岸长满了垂柳,在水中连成一片绿色,天映着水,水映着天,鱼儿在云中嬉戏。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3)

寄情山水 | 智仁兼得

《论语》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用高尚的德行,

公正无私、包容一切、教化万民、永不停

歇。

仁者的快乐就像山一样,用坚韧的毅力,

厚德载物、坚守正道、岿然不动、保持气度。

说水,水是清澈的,自由的,滋润的,无形的,既能深入精微,又能波澜壮阔。

所以,有智慧之人,懂得思维上的灵活与变通,如同水中鱼儿,欢畅自在。

这里的水,带有疏通和轻快的意思在里面。 这就是“智”。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4)

说山,虽有雄伟身躯,却静静伫立,给人一种沉稳和力量感,让人顿起敬畏之心。

虽高远,却并非不可攀登,虽静立,却并非不强大。

所以山自带崇高却不失亲和,如呆立却并非无志。

山,带有指引你方向的意思在里面。这就是“仁”。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5)

寄情山水 | 恬静淡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

气特别凉爽怡人。

温柔的月光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写下的,

用山水衬托出自己内心的喜悦,对官场勾

心斗角的厌恶,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

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

田园生活。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6)

寄情山水 | 怡然自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到归隐,自然要说说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词风格隐逸淡远,读他的诗会

有一种莫名的平静,但这种平静,其实也

是从多舛的命运中演变而来的。

十几年浮浮沉沉,早已让陶渊明对这个社

会失望,晚年的陶渊明看淡人生仕途,他

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化作对田园生活的向

往,内心品格无不显露于诗句之中。

东晋末年,陶渊明觉得只要心中所想远离

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

南山映入眼帘。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7)

陶渊明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

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陶渊明的隐居是真隐,他本人就是这样的性格。

苏轼说陶渊明是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

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就是无论当官还是隐居,都表现得很坦荡,就是不

让这些外在的东西扰乱自己内心的宁静。

四季皆风雅山水有雅趣(恬静淡泊寄情山水)(8)

寄情山水 | 借酒消愁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刚与百姓一起喝酒,

我可是单单为了喝酒,

而是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与民同乐,通过山水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我撑着一叶扁舟

徜徉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之间.....

寄情于山水之间....

#情感点评大赏#

#山水如画 #自然风景#

#天天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