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听书、观影刷剧,已经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内容了。设想,作为一个宋代的普通市民,想要娱乐消遣、进行精神文化消费,通常会去哪儿呢?答案是 " 瓦舍 ",这是一种集商业、餐饮和文艺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中心,有吃有玩儿有好看!在热播电视剧《清平乐》中,名臣韩琦也曾到瓦舍 " 奉旨看戏 "。而在宋代历史上,瓦舍中涌现的名角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比如通过《水浒传》而广为人知的李师师等。

宋朝历史推荐书(宋朝人是怎样在瓦舍听书)(1)

△《水浒寻宋》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5 月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虞云国教授就通过一场精彩纷呈的直播活动,在分享新书《水浒寻宋》的同时,带领观众来了一场夜访大宋、瓦舍听书的穿越之旅。

宋朝历史推荐书(宋朝人是怎样在瓦舍听书)(2)

△宋史名家虞云国

现在买书、看书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宋代以前,所有的书籍都必须自己亲手抄在纸上,装订成册,然后再阅读。所以宋代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不过印刷术在宋代的覆盖和推进也有一个过程。

宋代文豪苏东坡,少年好学,想读《史记》和《汉书》,在他的家乡眉山城里面就找不到,只能问人家借了,全部抄下来,再不断地研究、揣摩,后来才成为文豪。苏东坡抄书的时期,就是宋仁宗皇帝刚刚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1023 年到 1056 年,宋代印刷术得以大幅推进。嘉祐元年,也就是 1056 年,苏东坡由他的父亲带着,和弟弟一块到东京参加解试时,已经很容易得到印刷的史书了。这是书籍在宋代传播的情况。

宋代一般读书人怎么读书的呢?欧阳修曾记载了一位著名宰相钱惟演的事迹。欧阳修说钱惟演读书有三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坐在椅子上,一本正经地看儒家经典和史书;第二种状态是躺着的时候,看小说;第三种状态是上厕所的时候,带上小词儿,也就是宋词,去读上两首。

一般人读书,正襟危坐读经书、读史书当然必要,但是毕竟不会太多,大部分人是采取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比较轻松地读书。据史书记载,南宋的宋高宗和吴皇后,还有宋孝宗,喜欢看文言小说,宋高宗和吴皇后当上太上皇和太上皇后以后,特地叫人到临安书铺里买新出的笔记小说《夷坚志》,这部小说就是讲怪力乱神的,是有文化的人读得比较轻松的小说之类。

当然,宋代还有更多连识字能力都不太强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怎么办?他们通过听书来接受文化教育和娱乐。这里就涉及两个概念:瓦子和勾栏。

电视剧《清平乐》里有一个情节,一个瓦子艺人在耍蛇,他把蛇读成 " 姨 ",大蛇玩了玩小蛇,这是欧阳修嘲笑王拱辰的两句话,大姨夫变小姨夫。这 " 蛇 " 怎么读 " 姨 " 呢?方言读 " 姨 ",瓦子勾栏里面的人就学了方言。但《清平乐》这里把 " 瓦子 " 说成 " 瓦当 ",说是 " 瓦当 " 里的艺人。这是错误的。

瓦子和瓦当其实是两码事情。瓦当是什么呢?古代用瓦片盖成屋顶,下雨时候,为了阻拦雨水滴下来太快,住家的人受水的影响,屋檐前有一块挡住的,叫瓦当。

瓦子有时候也叫 " 瓦舍 ",但绝对不能叫瓦当。瓦子这个场所就像瓦片一样,聚合的话就聚起来了,消费的人走了,就像瓦散了那样,所以把它叫做瓦子、瓦舍。它实际上就是集饮食、演艺、娱乐、消费在一个综合性场所,类似于旧上海的大世界和旧北京的天桥。

宋代普通老百姓,欣赏演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江湖艺人,一种是勾栏艺人。

江湖艺人在宋代又叫做 " 路岐人 "," 路岐 " 用的是 " 无为在歧路 " 的意思。为什么把他们叫做路岐人呢?因为他们演出场所恰巧就在路岐这个地方,十字路口、交叉路口等等,当然还有乡村里面的晒谷场、村头,包括城市里城门下面等等,都可以演出。总之就是江湖艺人。还有一种,在城市里那些在茶肆酒楼间赶场子的艺人,也叫路岐人,比如《水浒传》里鲁提辖救下来的金翠莲,就是鲁提辖饮酒的时候,在隔壁格子里面唱戏、啼哭,她也算路岐人一种。

这里主要讲的是另外一种演艺状态,就是瓦子勾栏里的勾栏演员。勾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一个专门的演出场所。" 勾 " 和 " 栏 " 这两个字很清楚,就是把演出的区域划定下来,或者用绳索或者用布幔围起来。元代的时候,上海松江曾发生过一个事件,当时把这个事件叫 " 勾栏压 ",勾栏塌下来了,把很多观众都压死在里面。从勾栏压事件可以看到,元代时候,松江的勾栏是全封闭的,估计把入口的门都锁住了,塌下来观众才没有地方逃,酿成了这么一个惨祸。

勾栏演员和路岐人,两者是什么关系呢?路岐人演出要走县过州的,场地不固定,因此很辛苦,专业性也远远不如勾栏演员。如果这个路岐人的演出有一定水准以后,也可以进入勾栏去驻扎演出。反过来,在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勾栏演员也会沦为江湖艺人,沦为路岐人。有个例子,还是李师师,据史书记载,北宋灭亡后,李师师曾流落到江南,有人看到她,就类似路岐人,说她是 "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她当年曾引起过宋徽宗的关注,在勾栏里也是出了名的。这就是两者的转换。

勾栏里演出很多,《清平乐》里韩琦安排宋仁宗去看傀儡戏,这是《清平乐》的艺术虚构。那么有没有皇帝直接到勾栏去看演出的呢?曾有记载,说南宋大内调演,就是到临安的瓦子里面找勾栏里面的艺人,接到大内来演给后宫的嫔妃们观看。

瓦子勾栏基本上是全开放的,这里面浪荡子弟很多,有时候也会造成治安问题。《水浒》就说高俅在三瓦两舍鬼混,让瓦子勾栏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实际上它就是大众娱乐场地,鱼龙混杂也挺正常的。

勾栏演出在宋代有三个特点。

一是商业化,最明显表现就是看演出要收费。《水浒传》里有一个细节,雷横去看勾栏演员白秀英演出,向他收费的时候,他没有带小钱,很窘,白秀英就嘲笑他,说你来看勾栏演出怎么能不带钱呢?后来就闹出了事故,雷横自己都关进监狱里去了。既然商业化,就需要广告推广,有的时候,在勾栏上面有一条横的条幅,叫做 " 帐额 ",说明在什么地方、哪个演员、演什么内容。还有竖的条幅,叫 " 靠背 ",往往罗列一些这个戏班子能够演出的剧目名单。这是商业化的表现。

二是专业化。《水浒传》里李师师是专演小唱出名的。根据记载,小唱开头唱的音比较高,然后走低,她就是以小唱作为专业的。还有临安北瓦,有一个勾栏,上面标明是小张四郎勾栏,这个叫小张四郎的勾栏演员一直驻扎在这儿演出,演出什么呢?专说史书,三国五代史之类的。

三是大众化,就是风雨无阻,有专门场地,而且夜以继日,只要交钱就能进去看演出。有记载说,宋代城市里,小孩有时跟母亲盯得紧了,母亲烦了,就塞给他一些小钱:你到勾栏里去看戏吧。小孩就跑到附近的勾栏,买票进去听说书,听到刘备失败就很难过,听说曹操失败就拍手叫好,这说明勾栏演出大众化的程度。

宋朝老百姓都到瓦子勾栏去听书。

广义的听书包括像诸宫调、鼓子词在内的说唱。诸宫调就是用多种宫调,多种乐曲来演唱一个故事,今天演一部分,明天再演一部分,这样观众就被他吊住了。鼓子词是用一种曲调来演唱故事,有点儿短,类似于现在北方的京韵大鼓,它的调门是差不多的。这是广义的听书。

狭义的听书叫做 " 说话 ",在说话里面,有三个概念要介绍一下。说话,总要有一个本子,不能让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演员现场编很多东西,而且往往是连台持续演的,像小张四郎,驻扎起来连续讲五代史,就需要有个 " 话本 ",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流传下来,就是宋代的话本。这些话本由谁来创作呢?有团队,这些写话本的人叫做 " 书会才人 ",形成了一个专门职业,类似现在所说的写手。狭义的说书演员,一般叫做 " 老郎 ",讲得好的就叫老郎。话本、书会才人、老郎的职业分工,分别对应着今天的剧本、编剧和演员。

狭义的说话,种类又很多,一种是说经,就是演说佛教的经书,甚至是儒学的经典,最著名的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讲的就是佛教经书,后来演变为现在看到的《西游记》。第二个是讲史书,刚才讲的小张四郎就是专说史书的,比如《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这两种平话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有已经构成水浒故事雏形的《大宋宣和遗事》,这就是讲史书。第三种,也是最受欢迎的,是讲小说,说市井故事,这里面又分好多种。比如有讲传奇的,人间悲欢离合、男男女女。比较著名的有一个宋代话本,现在还有概梗留下来,就是越剧《情探》里的王魁负桂英。还有公案类,讲案件之类的,现在只知道有一个叫做《石头孙立》,这个孙立就是后来《水浒传》里所看到的 " 病尉迟 " 孙立,和顾大嫂一块造反去了。还有朴刀类,里面就有《青面兽》的故事,那估计就是杨志。还有杆棒类,那里面有《花和尚》《武行者》,就是鲁智深和武松的故事。这些内容和《大宋宣和遗事》里《水浒传》概梗结合在一块,就形成现在《水浒传》的雏形,这是宋代瓦子里听书的大概情况。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陈曦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