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燕青什么气质(燕青为什么叫浪子)(1)

词典上这么解释“浪子”这个词,浪子是一个汉语词汇,泛指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或漂泊不定的远方游子。在今日大概有四个释义:1、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青年人;二流子。2、流浪者。3、风流英俊、豪放不羁。4、指风流子弟。

燕青是《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直隶大名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原是卢俊义的心腹亲随,会吹箫唱曲,又射一手好箭。燕青的绰号是“浪子”,那么他为什么得了这么个绰号?他这个“浪子”的绰号,与以上哪种释义更为接近呢?

《水浒传》中主要描写的人物中,燕青算是最晚出场的,第六十一回中写道: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三牙掩口细髯,十分腰细膀阔。带一顶木瓜心攒顶头巾,穿一领银丝纱团领白衫,系一条蜘蛛斑红线压腰,着一双土黄皮油膀夹靴。脑后一对挨兽金环,护项一枚香罗手帕,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对比这个描写,那现在电视剧中的燕青至少两点不符,第一个是燕青有胡子,那个时候男人都有胡子,在古代只要是成年加冠,就必须有胡子的,没有胡子的只有一种在宫里为皇帝服务的人,所以宫廷之外的男人白面无须,那就是一种侮辱,而且当时的审美观点也是接受不了的。

“六尺以上身材”、“十分腰细膀阔”则说的是燕青身材非常好,不仅高挑,还十分健美。所以为见他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卢俊义叫一个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一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不仅身材好,还有一身刺青,“雪练也似白肉”、“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那这样一身刺青,就比电视剧里的醒目的多,也精致的多。

不则一身好花绣,更兼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亦是说的诸路乡谈,省的诸行百艺的市语。前面的大家倒好理解,但这“拆白道字、顶真续麻”就不好理解了,不过我们看过元杂剧的人可能会知道,《水浒传》在写作上是借鉴了很多元杂剧的。元代关汉卿的戏曲 《救风尘》第一折就夸妓女宋引章:“俺孩儿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具体说,拆白道字是一种文字游戏,把一个字拆开,使成一句话。顶真续麻是宋元时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后句首字必须用前句末字,当时一般文人、官妓,大都擅此,后成为修辞格之一。那就是说燕青文字功底好,会玩文字游戏,这里是本意。

上面是文的,武的呢?更且一身本事,无人比的:拿着一张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个虫蚁。若赛锦标社,那里利物,管取都是他的。百十个虫蚁是什么?大概是鸟兽吧,《水浒传》用虫蚁来代替鸟兽。反正这里说的是燕青有一手使弩的绝活儿。

这大段文字夸燕青,可是《水浒传》中少有的,作者夸燕青不仅文武兼通,亦且此人百伶百俐,道头知尾,就是聪明伶俐,才思敏捷。聪明的人很多,但南宋龚圣与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燕青的评价是:“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前两句说的就是燕青大概是一个生活随便、放浪形骸、流荡青楼、以狎邪为乐的人。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三十六说:“韩之纯,轻薄不顾士行之人也。平日以浪子自名,喜嬉游娼家,好为淫媟之语。又刺淫戏于身肤,酒酣则示人。人为羞之,而不自羞也。”《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史学名著,韩之纯这个人不见于正史,但《三朝北盟会编》有记载。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到,宋代的浪子,就是指那些游手好闲、风流倜傥、浪迹青楼妓馆的公子哥儿。在元杂剧中,燕青的形象还保持着这种放浪习性。如在《燕青博鱼》中描写了燕青为儿女私情受人欺侮,后报仇雪恨的故事。《燕青射雁》则写燕青射雁为乐的故事,都与“浪子”的绰号相符。而到了《水浒传》,由于燕青成了卢俊义的仆人,所以这些风流潇洒的事情也就被删去了,虽然这些事儿删去,但《水浒传》中还是保留一些痕迹的。

比如,卢俊义在跟李固出门前,还特别嘱咐燕青好好看家:“小乙在家,凡事向前,不可出去三瓦两舍打哄。”被卢俊义警告的“风月丛中第一名”燕青则回答:“主人如此出行,小乙怎敢怠慢?”三瓦两舍是什么地儿?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提供特殊服务的风月场所。燕青显然厮混于此场所,才被卢俊义警告。

因为厮混于风月场所,行风流之事,所以才用“浪子”一词来形容燕青啊。《水浒传》中描写的燕青大致也是这样的人。所以前面对“浪子”的释义,第一、第三、第四项都比较贴近燕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