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

近日,听闻邺城遗址被评为全国“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张海林心情格外舒畅。他特意登上金凤台,站在一棵老榆树前,眺望下方那片空旷荒凉的原野。“这沃土的下面就是邺城遗址——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六朝古都’。”他兴奋地告诉记者。

读史逐鹿走红尘(一邺成名越千年)(1)

A

“入选是众望所归”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10月26日上午,记者赶往邺城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一路上,笔直的树木、连绵的田畴、成片的民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一盏茶的工夫,车来到一个叫邺城镇三台村的地方,这里就是邺城铜雀三台遗址公园所在地。公园简介显示:邺城始筑于春秋时期。东汉末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对邺城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建设,在城西北建起著名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后赵皇帝石虎定都邺城,为避其讳而将金虎台改名金凤台。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诸王朝的国都,故称为六朝古都。经历朝代更替的战火摧残和漳河改道的影响,邺城如今仅存一处残破的金凤台耸立于地表之上。

进入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曹操的石雕全身像,它昂首挺立,显得器宇不凡。石雕像后有一门楼,上面的黑色木匾上书写着“三台圣境”四个大字,门楼的背面就是金凤台遗址。

读史逐鹿走红尘(一邺成名越千年)(2)

抬头仰望,这座金凤台不过是一堆夯土,只有三四层楼高而已。拾阶而上,在金凤台顶的一间院落里,记者见到了该景区管委会主任张海林。

张海林于2004年到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工作,先后参加过南水北调元祜墓、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的考古发掘工作。2016年2月,他调至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管委会工作至今。近年来,他撰写了70余篇关于邺城文化的学术文章。

“邺城遗址能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这是众望所归。”站在金凤台上,张海林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邺城遗址背后的故事。

“邺城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后宫南面依次排列着听政门、升贤门、宣明门、显阳门、司马门这五道门,它们全部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张海林指着一张复原图介绍,“邺北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先规划后建设的都城,其单一宫城制度、中轴对称城市格局、明确的功能分区布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邺城的规划建设影响了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以及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并对六、七世纪的朝鲜和日本的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操怎么会选这里建王都呢?这需要提到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西门豹投巫治邺’。”张海林介绍,战国时期,西门豹任邺令,不但破除“河伯娶亲”迷信,还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凿水渠,灌溉农田,使邺城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东汉末年,曹操占据邺城,开始营造王都。

张海林说,邺南城是东魏时期所建,它紧靠北城,二者合而为一,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这也是中国历代古都所仅有的奇观。邺南城继承了邺北城的中轴对称、棋盘式格局等特点,并且有所发展。到北齐时邺南城又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使它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装饰、形式上都大大超越了曹魏的邺北城,特别是铜雀三台,它在原有基础上被打造得更加富丽堂皇、雄伟高大。只是后来,因为战乱和洪水破坏,邺城大部分被淤埋于地下,所以人们现在看到的金凤台遗址显得比较矮小。

“邺城留给后人的远不止金碧辉煌的建筑,这里还诞生了光耀古今的建安文化。”张海林指着一块黑色瓦片说,古代文人来邺城遗址凭吊的时候,在地表捡拾到很多发着黑光的瓦片。他们对瓦片进行精雕细刻,改制成瓦砚,命名为“铜雀瓦砚”。因为曹操定都邺城,招揽天下才俊,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所以后代文人墨客便认为这种瓦砚是“建安风骨”的象征,都视若珍宝。宋朝苏轼在诗中写道:“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意思是说,人人都夸奖邺城瓦做成的砚台好,一百两黄金都买不了一枚产自邺城的“铜雀瓦砚”。

B

佛祖笑颜面世

“东魏北齐时代,邺城人口众多,文化多元,深受外来文化、佛教艺术的影响。”张海林说,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邺城遗址内屡有佛造像出土。

“特别是2012年,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部一次出土佛造像2895件,就像打开了一座地下宝库。”作为当年考古发掘的参与者,张海林向记者讲述了那次激动人心的挖掘过程。

据张海林回忆,2012年,他任临漳县文物执法队队长,负责邺城遗址的巡逻工作。当年1月9日夜,他和同事、民警在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附近巡逻时,发现了一些佛造像小残片。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当即向县领导汇报了这一发现。该县领导迅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取得联系。

专家听闻此消息,立即放弃赴德国学习交流的计划安排,于次日上午赶到现场。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碎片产自北齐。专家随后对现场进行钻探,发现地下埋藏着众多珍贵文物,于是制定方案,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发掘。

在现场,张海林白天配合考古队挖土、打包搬运发掘物,晚上拉起警戒线,负责现场20公里范围内的巡逻工作。“春节渐近,发掘工作一天天地过去,大家伙的工作热情依然高涨。”他说,为了加快进度,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挑灯夜战,在发掘现场迎来了新年的钟声。

“此次考古发现的佛造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年代之久、造型之精美,居全国之首。”他说,这些沉睡地下1000余年的“佛爷”们,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嘹亮声中被唤醒,争相面世。

C

让文物活起来

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的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不久,张海林调任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管委会工作。虽然今年已经57岁,但他依然坚持在工作之余撰写关于邺城文化研究的文章,不定期发表到微博上,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邺城遗址文化。

“我们对邺城遗址的最好保护,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张海林说,这些年他遍访临漳县的博物馆和村落,翻阅各种古籍,将藏在其中的邺城文化遗产“密码”挖掘出来,撰写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并微博上供网民阅读。

“希望更多喜欢上网的年轻人能够知道、了解,然后喜欢上邺城遗址的文化遗产。”张海林说,下一步,他打算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网上举办有关邺城遗址文化的各类直播活动,使观众不进博物馆就能近距离观赏到文物或遗迹,并听到它们背后的精彩故事。

“邺城遗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库,保护好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张海林说,“我和文物打了半辈子交道,到了快退休年龄,我依然要发挥余热,把文物带给我的惊喜和快乐努力分享给大家。”

邯报融媒体记者 刘昆/文 邱勇慧/影

本文来自【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