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上映首日票房过亿,上映不到一周累计票房已超3亿,这个成绩不仅超过了去年同期的同类电影《爸爸去哪儿》,还让中国电影界赫赫有名的冯导发飙了。冯小刚前两天不仅在录节目时吐槽综艺电影毁了电影,周五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行业自律,呼吁主管部门不能通过此类电影,大有要跟综艺电影撕逼一场的架势。

但其实冯导并不知道,他所熟悉的电影院早已被互联网拆了。况且,冯导难道忘了他去年的那部《私人订制》了吗?

1、去电影院一定要看电影吗?——互联网拆了电影院的门槛

这看上去是一句废话,但其实不一定。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电影院看电影(谁说去电影院就一定得看)(1)

《外星醉汉PK地球神》

这是一部讲述外星人意外困在地球机缘巧合与地球各大宗教之间撕逼的电影,是印度2014年最受欢迎的电影。153分钟的电影,哦,不,准确的说是123分钟的电影加上半个小时的歌舞。

歌舞片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违反传统电影叙事的类型,容易让人出戏,但印度很多二三线城市还比较穷,电影院除了能看电影外还能乘凉,还能看歌舞。甚至有些小电影院里大家看某段歌舞看high了,会要求放映员倒回去重放,否则就闹事......在这种环境下印度电影人依然能探索出深刻却又通俗,歌舞却不失剧情的好“电影”。

市场决定了电影的形态。去电影院其实说白了就是消磨一段时光,进去的人可以是电影爱好者,也有可能就是闲着没事想进去接着看综艺节目的电视观众。冯导一定忘了自己去年被网民吐槽为“小品集锦”的《私人定制》,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最亲民最有票房号召力的人,这部电影最先刷新了人们关于“电影院里看小品”的三观。是不是电影并非有一条线在那里泾渭分明,电影人自己不认真对待作品,拿明星、三亚、网络老梗堆起来的烂货是电影,可这样的电影又能比全民追捧的综艺节目好多少呢?

曾经电影院的门槛已经被互联网拆掉了,只要是网络上受欢迎的内容都有可能在电影院里火热一把,也请拍不出好东西的导演们想想自己问题在哪里,不要五十步笑百步的说“这怎么能算电影呢?”打开思路,上网不要只抄段子,也了解下90后的思路。

就如同打败动感地带的是微信而不是联通一样,给某个行业深刻震动的往往来自其它行业。如今,电视人已经越来越多的放下媒体的矜持拥抱互联网了,那综艺节目自然也更具互联网思维更有资格去抢相对封闭的电影人饭碗。

2、电影一定是从电影院里开始看的么?——互联网拆了电影院的围墙

小男孩多多在电影放映室里看着老放映员艾佛特把只能买票看的电影投射到小镇广场上,人们欢乐的享受着免费的电影。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电影院看电影(谁说去电影院就一定得看)(2)

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中这个颇有意思的场景意外的成为了对现在电影行业的某种预言。

2014年的很多电影已经开始给我们答案了,最早的是已经拍到第二季的《纸牌屋》,据说Netflix他们已经根据用户的快进、暂停、关闭等行为指导编剧避免出现“尿点”了。当然这里面估计也有不少公关水份。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电影院看电影(谁说去电影院就一定得看)(3)

但是在中国,《小时代》、《后会无期》、《十万个冷笑话》都在让“电影”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这些电影里,作为粉丝的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就已经看了很久的“电影”了。

现在的很多电影都是某种延续,无论是八卦,还是电视节目,还是某部畅销小说,抑或是某个青春偶像,很多互联网思维的电影其实就是延续了你在其他媒介看到的东西。在互联网时代、在粉丝经济带动下,电影的高墙已经崩塌。

不过真正影响电影发展的高墙却一直没有被拆掉,那就是冯导呼吁的主管部门,第四届中国导演协会2012年度表彰大会上,冯导当时的言论可真是让我们大快人心,直接炮轰审查制度。现在怎么又要求加强管理了?中国电影低俗是因为深刻的内容被挡在了墙外,那大家无脑的低俗似乎也无可厚非。况且,从哲学层面来说,一个国家只有能自由的拍烂片,才有可能孕育出超越时代的好片。

3、拍电影的一定是电影人么?——互联网拆了电影工业的围城

比起日美韩印,中国的电影工业更畸形。一个完善的电影工业是编剧、导演、制片、美术、摄像、演员各方面的配合才能产出的艺术品或者商品。

而中国并未形成这几个行业的平衡,导演、演员、制片人集中了最多的资源和利益,谁牌大谁说了算,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个民工担任的道具师,你能指望审美有多好?编剧更是只有塔尖上极少极少数的人才能有较好的收入。外行人很难进入这个内部关系复杂的电影工业圈,电影圈里的人也很烦恼这里的种种问题但又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从工业化成熟程度到剧本创新能力,都和美国、欧洲甚至韩国有很大差距。市场在井喷,往深刻了走会被阉割。往大众方向走,电影业的水平没跟上,整个中国连个严格意义上的类型片导演都没几个。新年期间叫好又叫座的真正意义的国产类型片只有一个《重返二十岁》。可是仔细看看演员表,呵呵,编剧是韩国人,导演是台湾人......

市场那么大,既然专业的不行,那其他行业的优秀创作者来票业余的电影也不错。

冯导说,这种“五天拍一部,票房好几亿”的电影,会让投资人只认这种快钱没有耐心去打磨一个长期的电影项目。不过冯导怎么就能断定中国的电影投资人都是洗钱的煤老板,只想赚快钱,不想做长线?炒个股票还有人投机、有人投资呢。这种靠综艺节目能火的电影一年能有两部都已经捅破天花板了,更多的则是会死在沙滩上,投资人也不是傻子。

电影是真实反映现实的,如果现实中有人已经厌烦了意义,厌烦了正经讲故事,他们只想在影院中感受某种无脑的乐趣,这更多的说明是这个社会的问题以及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失去竞争力。而非某几个想赚快钱的投机者就能毁掉电影业的品味。曾经专业属性很强的电影行业围城已经被互联网拆掉,关键还在于创作者能否提供好的电影,如果不能,漫画、小说、网剧、甚至综艺节目的IP都会过来抢电影人的饭碗。

4、《奔跑吧兄弟》到底为啥票房好?——互联网拆了传统电影的售票宣发体系

其实主要是两个原因:

1)狗仔队对这部2014年最火的综艺节目参与明星360度无死角的爆料,让人们不仅对节目而且对演员无比的关注,这种关注引发了第二个原因:搜索。

2)演员及节目的搜索量急剧攀升,而百度搜索中更是把这几位的关联词都直通了买票入口,八卦中涉及到的张子萱、范冰冰等艺人也被牵扯进关键词中。这部综艺电影如同八爪鱼一样牢牢地扒住了各种量大质高的明星关键词。

搜索电影相关的明星推荐近期电影,明星还会在其中与粉丝互动,比如发红包之类的行为,红包本身的金额很低,但由于是明星发出来的,对粉丝杀伤力爆表,促使粉丝直接购买电影票。

这里隐含了一个巨大的变革,使得曾经的到电影院——选片——看电影的传统电影卖票模式,变为在手机上搜索你喜欢的任何人或事,直接选座位购票。这个闭环的流程中,最大化了娱乐明星,娱乐事件对电影票房的价值转化。一个人回去搜索一个明星,本身就是一个强关注的行为,而接下去互联网完成了让粉丝冲动迅速转化成电影票的过程。一部电影相关的各种关键词把粉丝和票房紧紧的抓在了一起,形成了闭环的娱乐经济模式。

导演们也不用伤心,毕竟时代改变了,你要还能好好讲故事仍然会受欢迎,而且其实活得比原来好,其实现在的票房是在扩大市场,更多的人进电影院不再抱着影迷一般的仪式感,不会总期望看到伟大的电影和意义。90后的人群是概念模糊的一代,不拒绝任何可能性,这些人原来不是电影院的人群,现在被搜索被网络的力量拉进了电影院,不管怎么说还是好事。

既然有候麦、有戈达尔去探讨哲学的电影,那也得有人去探讨庸俗的电影,毕竟社会压力大,用脑过度是常事。下班了还让所有人都跟着找意义找故事也不好,就是找找乐也挺好。

中国电影的繁荣刚开始,这中间有投机、有赚快钱很正常,但互联网的故事也许能更好的告诉电影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愿意踏实做好事情的人,永远都是能留到最后的。

(本文作者愣神儿: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露天电影院"作者,曾供职于百度,现任职于腾讯,互联网营销专家、同时也是电影圈老鸟,擅长从电影角度解读互联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愣神儿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uxiu/article/10816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