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你是否经常抱怨:你能不能好好听我说?你有听清楚我说的内容吗?每到这个时候自己是否会特别的生气又无奈?

沟通无处不在,但是沟通的有效与否却是与“听”有关的。我们无法迫使他人改善倾听,却可以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

《工作中的沟通艺术》这是一本畅销美国将近40年的经典教程,它从个人技能、团队工作、高效演讲三个方面教会人们在工作中即有效又恰当的沟通方式,由3位致力于沟通研究的美国人罗纳德·B·阿德勒、扬尼·马奎尔特·埃尔姆斯特和克里斯坦·卢卡斯一同撰写。

沟通过程中如何做到有效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基础)(1)

一、为什么要倾听?

俗话说:“老天爷赐予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

在许多研究中表明,倾听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沟通技能。史蒂芬·柯维,在自己的畅销书中这样定义倾听:“自我理解之前先理解他人信息。”,并将之定为“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一。

尽管理解他人很重要,但是误解却司空见惯。在现实生活中,倾听失败是非常频繁且成本高昂的。

约克大学的一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因为听到教授说:“所有XX人都应该绝育。”因为这样一句话,这位学生开始写报告在学校的宣传部门指责这位教授,并要求学校解雇他。然而,学校调查发现,教授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需要举例说明“一种不可接受与危险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位学生的粗心倾听,导致了这样一场闹剧。

松下幸之助说——首先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玫琳.凯说——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多听少讲。

所以想要高效沟通,首先要学会有效倾听。

二、倾听有哪些障碍?

研究表明,沟通中倾听者能够准确理解说话者语意的概率通常不超过25%-45%,10分钟演讲后,普通听众立即能够记住的信息只有50%,48小时候能够记住的内容为25%。

那是什么妨碍了信息的接收呢?

书中作者提到了环境、生理和心理三个主要因素障碍。

1、环境障碍

环境是进行沟通的地方,能对有效沟通产生重大的影响。像房间光线昏暗,沟通者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室温过高或过低、难闻的气味等,会使沟通者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现在信息化时代,各种通讯软件、智能设备应接不暇,工作中一些常用的沟通工具比如来电铃声、短信提醒、QQ消息等都成为了分散注意力的环境因素。

2、生理障碍

人的语速与大脑的处理速度存在差异,导致人容易心不在焉,大脑大约每分钟可以处理500字左右,而说话者只能以每分钟125字的速度交谈。

此外,用心不专、急于发言、排斥异议、厌倦和消极的身体语言等都成为影响倾听的生理障碍。

3、心理障碍

现在多元化时代,当不停地给你传递信息的时候,是很难倾听的。同一个时间会有5件,甚至8件不同的事情需要你处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具备了多任务处理的能力。但是神经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不擅长进行多任务的处理,每次的切换都会产生很多时间的浪费。

而且,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加重要或有价值,这也造成了不能有效地倾听。

三、如何有效的倾听?

倾听不是被动行为,而是主动行为,有效倾听可以了解一下几个技巧:

1、少说,不打断。

你是否有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场景,在会议沟通中或在任务部署中,经常会遇到突然打断自己说话的人,这样情况下自己都会比较生气,觉得不被尊重,后续的沟通中就会带着一些情绪。

当有意识地打断一个人说话以后,我们会发现,好像挑起来了一场战争,你的对手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应你,最后两个人谈话就可能演变成了吵架。

倾听最好的方法就是置身事外,鼓励对方讲话。

2、提问

提问是引导话题、展开谈话或转换话题的一个好方法。提问有三种功能:一是通过发问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二是把对方的思路引到某个要点上;三是打破冷场,避免僵局。

真诚的、重点突出的提问是有效沟通的有力工具。

3、复述

复述不是陈述演讲者的观点,而是抓重点,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及时复述,确认我们所理解的,就是对方想要传达的。

比如,“你说的是本周五下班前提交成果资料,对吗?”,“换个说法,你要的数据是一个总数,不需要进行细分类,对不对?”

写在最后

《工作中的沟通艺术》这本书分成了商务与沟通的基本原理、个人技能、团队工作、高效演讲四个部分。倾听也只是个人技能中的一小部分,整本书以真实的案例、原理和技能相结合,通过图表和专栏介绍了沟通的技巧,以精到而实用的方法体现了书本的专业性。

希望你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期待你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