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录片采访稿(非遗系列电视纪录片即将消逝的文化印记之泥土的涅槃解说词)(1)

苏德英将拌好的泥料均匀黏贴在模具上

非遗纪录片采访稿(非遗系列电视纪录片即将消逝的文化印记之泥土的涅槃解说词)(2)

几场春雪过后,高原和风送暖,河湟山野生机盎然,农人们耕耘着又一年的憧憬与希望。苏德英拿起一块松软的土坷垃细细捏碎,想着手头还有紧要的活儿去做。他是大通县良教乡桥尔沟村的普通庄稼人,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或许是老天眷顾,美丽的娘娘山下盛产丰富的天然红土,大通煤矿中蕴藏大量优质青泥。两种神奇的泥土创造出桥尔沟村的远古“陶醉”。

【同期声】这些貌似黑不溜秋、臊眉耷眼的坛坛罐罐,却让桥尔沟村人引以为傲。据老辈人讲,烧制砂罐将近两百多年了,鼎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起炉烧罐,产品包括药罐、砂锅、火锅、饭甑、醋壶等盆坛碗罐30余种。新鲜出炉后立马驮运到外地贸易,换取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大量精美耐用的现代工业品取而代之,潜移默化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市场需求逐年减少,村里的烧制作坊渐渐熄火停炉,仅存一两家勉力维持。

【同期声】 苏德英的砂罐制作技艺传自父亲,老人故去后,成为家族最后传人,他不想让曾经的红火鼎盛灰飞烟灭,始终坚守祖传手艺,完整保留着硕果仅存的作坊窑炉。偌大场院里,堆放着成吨的砂石原料,摆列着各类初具胚型的砂罐半成品。这间依崖凿建的低矮窑洞昏暗潮湿,大大小小的工具物件,遗留着祖辈的印痕和岁月温度,保持着陈旧古朴的原始风貌。或许,所有辉煌的诞生,注定出身寒微。

【同期声】 为完成客户预订已久的1000件砂罐,苏德英在春耕前就未雨绸缪。所有流程严格遵循传统工序,将上好的青泥和煤矸石原料粉碎碾磨,筛取杂质形成细末,按照一比三的比例均匀拌和,并加入一定量的陶瓷废料粉末,用适量的清水调揉成泥。然后,将拌好的泥料均匀黏贴在模具上,用双脚驱动砂轮旋转,用双手反复捏塑,直至罐坯成型,迅速将上下两个构件仔细黏合,放置于干燥的木板,在户外阳光中晾晒凝固。之后,抓紧制作和添加罐耳、罐把、罐盖等附件部分,分寸大小必须拿捏精准,力求严丝合缝,浑然一体。最后经过一层白釉的浸染裹体,晾晒若干天后,即可投炉烧制。

【同期声】水和土塑造出泥胎雏形,炉窑则是孕育砂罐的子宫和道场,最后的装炉烧制在凌晨开始。这座砖土结构的长方体炉窑,每炉可装80到100左右的大小罐坯。他在炉窑底部细细铺上一层煤屑,将成排的罐坯小心翼翼摆放整齐。最后苫上盖瓦,点火烧炉。熊熊焰火已无数次见证了伟大的分娩。约莫一个时辰,砂罐已通体烧红,便用长柄铁钳趁热挟出,放置地上自然冷却。火的加持,风与阳光的照拂,让灰头土脸的砂罐最终脱胎换骨。

【同期声】苏德英的手工砂罐采用天然砂石材料,不添加任何危害人体的化工物质,耐高温酸碱,无沙眼瑕疵,不炸裂变形。罐体厚实,不易腐蚀,保持恒温,非常适合熬茶、煎药、煮肉、炖汤。茶味醇香,肉美汤鲜,药性恒久,有提神消食的保健功效,其他金属塑胶制品无可替代。因而广受用户信赖认可,产品供不应求,甚至远销省内外。但制作流程繁复缜密,耗时费力,原料材质与温度火候要求极高,废品多成品少,任何环节不可大意。他仔细检视每一个出炉的砂罐,好像年轻的父亲端详初生的婴儿,辨认着祖辈相传的血脉基因。

【同期声】 桥尔沟砂罐底小、肚大、口窄,有大中小三种基本款型。根据不同用途需求,可烧制出造型多样、体积不等的各类器具。除了无耳砂罐、双耳砂锅和四耳火锅,还生产一种专供寺庙供佛拜神的宗教器物宝瓶,将五谷、药材、珠宝、舍利子及神土圣水等吉祥物装藏其中,经过高僧大德加持开光,择吉日念经祈福,把美好祝愿飘送到蔚蓝的青海湖。

【同期声】 砂罐其貌不扬,颜值不高,却经济实用,是干旱寒冷的河湟地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民间乡野至今还有喝罐罐茶的古老习俗,溢满青海人温暖的岁月记忆。将倒满清水的砂罐搁在小火炉上,滚沸后依次放进茯茶、花椒、姜皮、荆芥、红枣等作料,再加一撮青海特有的青盐,慢慢炖煮,直到茶汤浓酽,茶香四溢。砂罐熬茶,茶不走味,而且驱寒暖胃,消腻解乏,一斟一饮回味无穷。劳乏一天后躺坐炕头,呷一口滚烫热茶,就一牙焜锅馍馍,四肢百骸乏气尽散,浑身舒泰,成为庄稼人在艰难岁月里的奢侈享受。

【同期声】 传统的砂罐烧制受限于自然气候和技术条件。如今,部分工具和程序与时俱进。利用电脑设计配制材料,通过煤料电力增加效能,汽车运输替代了牛马驮运,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生产周期。但大量的手工技艺依然葆有传统底色,因此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德英成为大通砂罐技艺传承人。面临现代工业冲击倾轧,市场空间急剧萎缩,传统砂罐生存濒危,他依然在这爿小小作坊里敝帚自珍,怡然自乐。日复一日塑造着泥土形态,旋转着日月轮回,将生命和梦想熔为一炉,涅槃出只属于桥尔沟村的精神造像。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