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重来,你希望你的人生有何不同?

“我希望能重回14岁,努力学习考个好的高中,然后再努力考个好的大学。”一个正在四处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说。

“要是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再嫁给你。”一对正在闹离婚的夫妻气急败坏,彼此嫌弃,互相指责。

“要是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一旁,他们的孩子冷漠而淡定,他早已对父母的争吵习以为常。

如果可以重来,似乎我们就可以重新选择学校、工作、恋人、安家落户的城市,做出比现在更加明智的选择。

然而,重来就一定会好过现在吗?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1)

重来也未必好过现在。

美国终身哲学教授基兰·塞蒂亚这样告诉你。

35岁的基兰·塞蒂亚生活“一帆风顺:家庭稳定,事业有成” ,生活在一座自己喜欢的城市,在一个“很棒的院系荣升终身教授”。

看起来,基兰已经是妥妥的生活赢家,然而:

当我停下脚步,审视着自己苦心营造的人生,内心泛起一阵让人困惑的感觉,混杂着对往事的眷恋、悔不当初、幽闭恐惧、空虚和畏惧。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看来基兰提前陷入“中年危机”了。

而基兰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令他陷入危机的是“中年的存在主义问题”。

这个问题,有些可能在20岁遇到,比如,我们将在后面提到的年纪轻轻就陷入精神崩溃的约翰·密尔;也可能50岁才遇到,比如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50岁觉得“即便比果弋里、普希金、莎士比亚更出名,比世界上所有作家都更出名,但这又如何呢?”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2)

为了解决自己的“存在主义问题”,基兰写下这本《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成年人的哲学指南》。

这本书,基兰是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博斗的人”看的。

基兰认为,人生中的许多问题,不外乎“失去和悔恨、成功和失败、你理想的人生和你拥有的人生,关乎人的有死性和有限性,以及奋力追逐各种计划的空虚感。”

俗话说得好,生活无非是“你看我好,我看你好”。许多时候,我们眼里别人的“完美人生”,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崩塌,而我们以为手里烂到无可救药的牌,谁又知道会出现怎样的逆袭?

人生无法重来,重来也未必比现在好,对过去的悔恨,对“错失”的耿耿于怀,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匮乏”之下“挣扎”着做出的最佳选择。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3)

01.“完美人生”为什么让人精神崩溃?也许我们该做点“无用”“无聊”的事

假如你的父母,从你一出生,他们就为你设计了一条从小到大的“完美成长路径”,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助你成就“完美人生”。

那么,你就会幸福了吗?

詹姆斯·密尔,一位望子成龙的父亲,决定要为儿子打造“非凡人生”,“把儿子培养成为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奋斗的人,让世界因他而不同的人。”

这个从小就注定拥有“非凡人生”的人,是英国19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英国哲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约翰·密尔

在父亲的努力下,约翰·密尔的成长路径仿佛“开挂”一般:

3岁学希腊语,7岁读柏拉图,8岁学拉丁语,11岁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少年时期学习逻辑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和法学,接着在15岁时边学习边沁的理论和哲学。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4)

何其熟悉的画面,约翰·密尔就是今天奥数、钢琴、书法、航模、英语、围棋等等各种兴趣班“无缝连接”的孩子?

果然,约翰不负厚望,20岁就成为“了不起的思想家”,父亲的“得意之子”。

然而,年少有为的约翰精神崩溃了!

约翰说道:

我陷入了神经麻痹状态,可能每个人偶尔都曾遇到过;我对享乐或愉悦的刺激失去了兴趣,快乐的事情曾带给我好心情,现在也枯燥乏味或平淡无奇......

据此,崩溃的“得意之子”发出灵魂之问:

假如你人生的全部目标都实现了,你所追求的制度与观念变革都将立即生效:你会因此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吗?

答案是:不!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5)

约翰的父亲将他培养成为“利他主义者”,完全不考虑他作为一个个体的需求,导致了他精神的崩溃。

相反地,当下的许多父母,培养孩子成才的指导思想大都是“利己主义”。他们从小为孩子制定的“非凡人生”计划里,无非是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有份体面的工作;或者是学习某种艺术,唱歌、舞蹈、拉小提琴、钢琴,诸如此类的,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不论是“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这些被计划的“非凡人生”并没有带来多少快乐,倒是许多人像约翰一样,导致精神崩溃。

杰基·罗宾森认为:“生命唯一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影响。”

这是典型的“利他主义”思想,也是约翰的父亲打造儿子"非凡人生”的意义。

“利他主义”认为,个体所做的每件事只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对他人的影响”。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6)

这就引出了“利他主义”悖论:

如果利他主义是唯一重要的事,那就没有重要的事了。人生也就不值得过了。

相反地,“利己主义”的出发点是“只为我自己”。

凡人还是要做凡人的事。

无论是做完美的“利他主义”者,还是做自私的“利己主义”者,结局都会导致个体的崩溃。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关心自我之外的事物,需要从那些看似无用、甚至无聊的兴趣爱好中获得存在感。

这里,一座城市跳入我的脑海里——成都。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7)

说起成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生香鲜辣的火锅,还有随处可见的搓麻将的人们。火锅满足人们的食欲,而麻将在外人看来仿佛并无甚用处。

然而,成都在2016年的“中国10大幸福城市”排名表中,幸福指数排名第一。

这是否多少和看似“无用”的麻将有关,我想多少总是有关联的。

毕业时一位老师在赠我的书上写道:读无用的书,做有用的人。其中包含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有用与无用的真谛,让我至今受益匪浅。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8)

02.悔恨来源于“错失”,“错失”是在挣扎在匮乏下的最佳选择

人生谁没有几件耿耿于怀的悔恨事?

悔恨来源于“错失”,而人生,充满了“错失”,而“错失”的根源在于选择。

小时候,我看到祖母饱受病痛折磨,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当一名医生意味着父母对我更长时间的供养、更多的教育投资,于是我选择成为可以迟早参加工作的教师。

一个立志成为诗人的同学,在文理分科时选择了理科,因为理工比一个诗人更容易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最终成为了一名软件工程师。

一个想当导演的少年,最终选择了上警察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警察。

不只是职业,还有感情婚姻伴侣,选择哪座城市落脚生根,选择哪个小区蜗居,甚至有可能是一顿饭吃什么,可以说,有多少选择,就有多少“错失”。

每次的选择,都意味着“顾此失彼”“得陇失蜀”。

悔恨吗?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9)

是的,我们习惯悔恨,人生“也许”“原本”“可能”可以更好的。

其实未必。

生活中有许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许多等待满足的需求:每月需要支付的账单、每天需要填饱的肚子、每天需要解决的烦恼,更别提还有要呵护的爱人,要照顾的孩子,要孝顺的父母......

人力有限,大多数人的物力和财力也有限。

《进击的智人》中说道:

匮乏的压力不仅塑造了黑猩猩,还塑造了我们人类,人类的历史与”匮乏“两字紧紧纠缠,我们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人类的历史之所以是这个走向,往往是因为有些必不可少的东西处于匮乏之中,其实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某种匮乏。匮乏就好像是一个幽灵,你永远无法真正战胜它,但是,也正是在和它不断博斗的过程中,我们这个物种才得以走到今天。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10)

匮乏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也伴随着我们个人的每个选择。我们挣扎着,在匮乏之下,权衡利弊,做出的选择,其实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只是当度过那一阶段的匮乏之后,立足于人生新的阶段,我们感慨其为“错失”,并为之悔恨,这不是基于同等条件下的比较,显然这样的比较不明智。

悔恨总是让我们回到做选择前的那一刻,充斥着痛苦和不甘,我们大可不必让余生不断地去品尝这样的痛苦。

正如基兰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调节我们看待过去的角度。”

过去不去,未来怎么来?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11)

03.“前浪危机”悖论:你拥有的时间远比你认为的多,别让年龄带来的“时间透视”缩短欺骗了你

最近火爆的“后浪”话题,不知道让多少“前浪”在深夜里辗转难眠,发出类似“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的灵魂之问,或者感叹“前浪”已经追上来了,我还有多少时间?

“前浪”不断前进,“后浪”不断涌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来的“时间透视”缩短,就越总给人一种“我没有时间了”的错觉。

所谓时间透视,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所持的看法态度和观念。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12)

成年以后,我们常常感觉时间就像手里握不住的沙子,一天天,一年年,眼睁睁地看着它流逝,抓不住,甚至不敢用力去抓住。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场超长的马拉松,那么人自出生开始,每一秒都在缩短与终点死亡的距离。

伊壁鸠鲁认为:

对死亡的过度恐惧是幸福的最大威胁,它败坏我们内心的平静,烦扰着我们的生活。

卢克莱修则进一步重塑了人与死亡的关系:

现在回望过去,想一想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消逝的永恒之岁月,它对我们是何苦无足轻重。这是大自然的镜子,借以映照我们死后的时间。你从中看出任何可怕的东西了吗?你发觉什么悲惨之事了吗?那一切不是比最深的睡眠还来得更加安宁吗?

死亡并不可怕,“所剩时日无多”也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透视”缩短带给我们的错觉。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比我们所认为的多得多。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13)

因此,此刻未必为时已晚。任何时候,重新尝试一种新的生活都不晚。

随笔作家米歇尔·让·蒙田36岁坠马后,开始了“传奇般的自我探索”,最后写出了长达50万字“充满人性光辉和求知精神”的《蒙田随笔》。

我那位梦想当导演的朋友,32岁那年,在别人都觉得太晚的年纪里,选择告别警察职业,考取了某个学校的导演系研究生,向着他的导演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美国那位爱好画画的摩西老奶奶,76岁才开始拿起画笔,80岁举办了人生画展。

而英国有位老奶奶,70多岁了,两次驾驶帆船环游世界。

“前浪”有“前浪”的精彩。中国女排队长朱婷说得好:“我希望我一直都是奔跑的前浪,做好传、帮、带,希望我们女排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好。”

时间让我们焦虑,焦虑的真正意义促使我们思考,促使我们去开始新的尝试,去过滚烫的人生。

成年人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14)

结语:

每个人都向往“完美人生”。回首过往,我们对人生试卷上那些划了红线的“错失”充满了悔恨,幻想穿越时光重新来过,交出一份完美的试卷。然而,我们都是在“匮乏”之下努力抗争的个体,注定会在选择中顾此失彼,无法圆满。

不管人生是否完美,还是充满“错失”和悔恨,“错失”引发悔恨的唯一作用,就是提醒我们活在当下,在此时此刻此景之下,去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新的“错失”出来和未来的悔恨。

未来在来的路上,时间刚刚好,正如一首诗所的那样:

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