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7月30日,“革命的一生,创作的一生”纪念茅盾先生诞辰126周年在嘉兴市党群服务中心举行。这是继丰子恺、朱生豪之后“大师有约”第三期主题活动。此次活动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党群服务中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他出生在乌镇观前街十七号。12岁时,他就写出了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影响一代人。他不只是伟大的文学家,他还是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他的一生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1)

《我所走过的道路》情景式党课

他从乌镇出发,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

1981年3月27日,清晨5时55分,茅盾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在他去世前,他嘱咐家人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后人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创办了茅盾文学奖,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在茅盾去世以后,他的家人便把他生前最后时刻口授的信,郑重交给了党中央。同年3月31日,党中央作出恢复沈雁冰同志中国共产党员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的决定。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2)

“茅盾·红色文化季”启动

当天的纪念活动上,“我走过的道路”情景式党课片段式展现了茅盾先生的风采,现场观众一同感受了茅盾所走过的道路,先生的一生既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创作的一生。

现场举行了“重温经典”茅盾文学作品赠书仪式,启动了“茅盾·红色文化季”,并有“我所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平展,“观前街十七号”文创产品介绍暨发布,让大家通过各种形式多角度地走近茅盾先生,怀念茅盾先生,学习与传承茅盾先生的精神。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3)

“重温经典”茅盾文学作品赠书仪式

在“茅盾·传承”专题访谈环节,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浙江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王旭烽,嘉兴日报全媒体人文副刊部编辑许金艳,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学生代表张圣喆等围绕茅盾先生展开畅谈。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4)

“茅盾·传承”专题访谈

“茅盾的作品对我的文学创作起到一种启示作用”

以茅盾先生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重要文学奖之一,它不仅呼吁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深入持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潜心于长篇小说创作。王旭烽老师的《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第二部《不夜之侯》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先生是桐乡籍,王旭烽则出生于平湖,都是嘉禾儿女。

“那个时代的很多嘉兴作家都影响了我,像茅盾、徐志摩、丰子恺。”王旭烽谈道,茅盾的作品有特别的一面,他特别关注社会问题,有政治深度,这点我后来学历史以后,觉得特别共鸣。另外一个,茅盾先生是很早熟的,很早就投身于文学创作的,并且是有非常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家教人文传统的,所以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冲击,在他的文字表达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风格。这种风格和鲁迅先生还是有所不同的,鲁迅先生像匕首一样,有入木三分非常深刻的认识,而茅盾先生就铺展得开、铺展得大,《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大背景。我觉得这两点对我的文学创作起到一种启示作用。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5)

王旭烽畅谈茅盾作品及其精神

王旭烽将这种思路沿用到了《茶人三部曲》的创作之中。

“要写有中国风格的作品。”这是王旭烽的心中所想。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王旭烽回顾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就打开了包袱,开始大量阅读,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充满了兴趣,在看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后,又去看拉美作家的作品。

一次出国交流对王旭烽影响颇大。“有一次,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到了欧洲以后,逛两个小时又到了一个国家,逛三个小时以后又到了一个国家,我终于发现,原来世界那么小,成为一个世界的作家那么容易,你一会儿就到一个国家,从葡萄牙到西班牙,一会儿就到。”王旭烽生出一种感觉,“我们中国那么辽阔,那么博大,我们自己的民族那么丰富,我们文学作品的传统那么博大精深。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没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认识呢?我们为什么要自己的作品被国际认可啊、获奖啊?我如果能为我们中国的十几亿人民写作,能得到他们的欢迎,那不是一个作家的天大的荣誉吗?”

在王旭烽看来,“中国作家比其他作家有天生的优势,我们的语言可以覆盖那么多人,要热爱和研究自己祖国的文化,或继承,或扬弃,《茶人三部曲》就是在这样一种基本观念的认识下完成的。”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6)

“观前街十七号”文创产品(部分)

当王旭烽摘得茅盾文学奖后,评委会对《茶人三部曲》(一、二部)给出的评语是:“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作品写得波澜壮阔,回忆当初获奖的心情是“意外”中带点“平静”的。“说实话,获这个奖,我是没有准备的,因为那时候第三部还没有完成,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要去争取茅盾文学奖的话,最起码三部要完成,所以当初前两部报上去以后,我觉得是不可能获奖的。”王旭烽分享道,到真正得知获奖以后,我正在女子监狱体验生活,在教女犯人写东西。当中国作协来宣布结果时,第一批祝贺我的是女犯人和狱警,在监狱里不可能又蹦又跳又唱歌,等到几天后出来,那股暗暗高兴的劲过去以后,最终还是很平静的。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7)

文创产品

谈及对年轻写作者的建议,王旭烽从“全职写作”和“业余写作”切入作了回答。

“2006年至今,我在高校任教,我和余华是最早的第一批改革开放后专业作家,我们俩都是嘉兴人。后来我没有做专业作家,在座的各位年轻人,我觉得业余创作比当专业作家好。”王旭烽认为,业余作家最大的好处就是全身心地浸透在生活中,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心,为生活问题、家庭问题、感情问题还有中国乃至世界的问题(操心)。要专心致志地面对生活本身,不要面对小说本身。我们第一源动力就是生活自身,只有这个东西是最打动人的,就是“写什么”、“怎么写”。当然“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写什么很重要。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8)

“我所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平展

“对于我这样的新时代学生来说,能做的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茅盾精神”

茅盾先生及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去年4月23日,在嘉兴举行的星空朗诵会上,一封茅盾写给儿子、儿媳的信饱含家国之情,令人动容,信中写道:

祝韦韬、小曼结婚之喜。我们为你俩祝福:开始共同的快乐的生活,建立新的美满的家庭;我们为你俩祝福: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督促,相敬相亲;我们为你俩祝福: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服从祖国的号召,恭恭敬敬,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努力做一双有用的螺丝钉;我们为你俩祝福: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在伟大的党的教育下,有无限光明灿烂的前程!

你俩的爸爸和妈妈:沈雁冰 孔德沚

嘉兴日报全媒体人文副刊部编辑许金艳曾采访过韦韬,“韦韬说三十年为父亲做过六件事。其中包括筹建茅盾故居、出版茅盾全集,还有一件事情就是他为父亲留下的档案找到了最好的归宿——把它移交给他的故乡,现在存在茅盾档案馆里。”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9)

媒体代表许金艳

2021年桐乡举办了茅盾逝世4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当时,许金艳又采访了很多研究茅盾的学者,其中就有孔海珠,茅盾是孔海珠的姑父。“当时她提了一个观点,在研究茅盾时可以更注重他的生活细节,这是今后推广茅盾文化、引导年轻人阅读茅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个人也是这样觉得。接下来推广茅盾文化,不仅要加大宣传力度,也要接地气,让更多年轻人去阅读茅盾,让更多年轻研究者加入这个团队。通过舞台作品、讲座的方式来挖掘茅盾故事里面生活化、故事化、细节化的一面。”许金艳也谈道,当代如何讲好茅盾故事,对于我们本土媒体来说更多的是开放性的,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实践中去思索这个问题。

茅盾奖作品公布(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助阵)(10)

学生代表张圣喆

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学生代表张圣喆现场朗诵了茅盾先生作品《白杨礼赞》作品节选,深为白杨“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精神所感动。

“我还记得茅盾在1930年给青年人的一封信中写到:朋友,追求啊追求,搏战啊搏战,这是青年人身上最宝贵的生命力。这句话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无论是我的学习还是生活中,我又多了一份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念。”张圣喆对茅盾先生提及的“大者落眼,小者着手”也颇有感触,“大者落眼,有一种大胸怀;小处着手,是脚踏实地。两者只有兼顾,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我这样的新时代学生来说,能做的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茅盾精神。”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