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一个月左右,很多家长都很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于是家长们会主动联系老师,或是电话,或是QQ,或是微信,寒暄几句之后,就会涉及正题,以“想了解一下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为开头问询老师。
其实,老师听到这样的问话之后,其实挺尴尬的,一是有种要公事公办“汇报工作”的感觉,二是老师确实很难开口,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回答。
为什么呢?具体说说第二点,为什么不好回答呢?
首先,孩子无论在学校是怎样的表现,其实都是与他早期生活环境、扶养人的教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刚入学一个月,老师对孩子们的了解其实还不算深入,对大多数孩子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目之所及的表层认知上,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他们的一些特别之处,比如“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之类的,但是如果我将这信息直接告诉你,又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他的这个“不集中注意力”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撑,了解具体原因才行。
也就是说,孩子的这个行为其实可以从多方面来解释,如果不清楚原因,就妄下结论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是一种错误的判断,接着可能就会引发错误的纠正方法——我告诉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你简单分析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回家训斥孩子、警告孩子,或者只是很友善的聊天谈话,但是在孩子心里会觉得是老师告状引发自己受罚,也许他就会开始厌恶老师、讨厌课堂……
其次,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从消极被动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弊端曝光的实验站而已。也就是说,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的根源,或者更多的是来自家里成年人的不当教养方式或者糟糕的言传身教。只是有时候家长自身并未意识到而已。
马克斯·范梅南说过: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可能协助儿童的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任务。老师们很愿意协助家长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你愿意接受老师们的协助,那么在与老师沟通的时候,可以这样做:
1.确实需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但是也不要太频繁。主动沟通表明家庭重视孩子、愿意家校合作。如果是面对面,父母双方都有空的情况下,能一起参与沟通更好,毕竟父母同心,才有可能为孩子搭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
2.在沟通过程中,主动介绍孩子的情况。刚入学一个月左右,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远远超过老师。您可以介绍思维发展、言语表达、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情况等,也可以进一步介绍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还是秉持分数至上原则,或是开心就好……
3.介绍孩子早期成长及教养史:有过什么疾病、是家里老人抚养还是父母抚养?幼儿园时老师反馈哪方面的情况多?(吃饭问题、经常哭着要回家还是如何?)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等……
4.也可以介绍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和受影响的因素。
5.对孩子的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客观描述。不全盘否定,也别盲目自信。
以上几点的沟通交流,才能让老师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也才能让老师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行为表现纳入其自身的整体人格之中,这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近孩子,才可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才能给予孩子真正他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