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就是三句经典: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两句国人皆耳熟能详,在生活中也会频频套用。唯这第三句,能悟透并践行的,似乎不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成白话就是:人家不了解你,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又正在经历着什么,所以曲解了你。你若是能做到不生气、不怨恨、不恼怒,那就是一位有德行的君子。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总是会有这么一些人,我把他们归化为多事之徒。这种人,总是在别人面前妄自菲薄自以为是,他们习惯对别人的生活指点评说妄加议论,也不管别人是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总是以自己的高姿态去审视别人,那劝慰起人来,简直就是一个过来人里面的智者,智者中的哲人。

在生活中这种人多不多?多;遇到这种人烦不烦?烦。面对这种人怎么办?能怎么办呢,我们也只能是暗地里告诫自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与人之间相处,很多时候如果自己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知道事出何因,就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去给别人乱扣帽子。站着说话你不腰疼,但却会让对方的头疼。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出口就说错话,你这不是在给自己拉仇恨树敌么?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也会有他选择的做法和活法。对待别人的事,我们可以委婉的、善意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提意见,只能是提建议。我们要多去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理解到对方的想法。若做不到,那就刻意保持缄默,对方愿意说出来,我们就安静的聆听。他不愿倾诉,我们就默默地陪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会有自己憋藏在心里的烦恼和委屈。如果我们不了解事情的前因经过,就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随意评论。有时候你自认为是善意的劝慰,因为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结果会适得其反,好心成坏事,给对方的心灵带来无谓的伤害。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是每个人都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最起码,年过不惑的我,就远未达到遇曲解而不愠的君子的处世高度。

所有的自以为是,都是妄自菲薄;所有的自作聪明,都是肤浅无知。如果我不了解对方的心历路程,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能够对别人的痛苦烦恼感同身受,那么,我就必须收藏起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乱说话、保持沉默就是我做人的底线。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不知而不言,也不失为一种君子的行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