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朗读教学,教师要放手还学生朗读的时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重学生朗读的个性;评价提学生朗读的能力引领学生走进朗读的殿堂,读出快乐、读出情感、读出感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阅读的重要性)

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朗读教学,教师要放手还学生朗读的时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重学生朗读的个性;评价提学生朗读的能力。引领学生走进朗读的殿堂,读出快乐、读出情感、读出感悟。

【关键词】 朗读 时间 兴趣 个性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成语文教师的教学新理论,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

朗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就要求学生要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只有通过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读。”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书读百遍——放手还学生朗读的时间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贯穿教学始终,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

语文课堂传统的“讲问教学”讲多读少、淡化范读、流于形式、不敢放手,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我们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两分钟后,教师就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殊不知,一两遍以后,能流畅自如已属不易,怎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古人尚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何况是小学生呢?可见,要想真正地朗读,教师就必须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一遍遍地朗读中体味、理解。当然,这个步骤完全可以放到课前,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问学生预习时读了多少遍,有的学生说五遍,有的说二十遍,有的说说不清,我想对文章的分析要建立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才行。

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之时,教师更要明确目的,周密计划,灵活地根据教学要求,确定让谁读,采取什么方法读,在什么时候读,设计好多样方式:初学课文,让学生彻底通读;浅显内容,让学生泛读代讲;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部分,让学生反复品读;美文佳句,让学生熟读成诵……如此多管齐下,就算教师没有煞费苦心的导语,没有别出心裁的设计,没有美仑美奂的课件,没有激情澎湃的演讲,却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流连其间,驻足其间,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做到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明。

二、诱发情感——妙计激学生朗读的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人尽皆知,可“兴趣”也不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乐读即悦读

叶圣陶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结合图片来烘托、渲染课文内容,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汲取文中精华,获得美的享受,获得情感的体验。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表示),指导学生读出轻声。2.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3.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

又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虽然学生没有钟子期那样“伯牙所向,钟子期必得之”的水准,但却也能感受到清幽的氛围,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非常投入,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的确,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情境”悟真情,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逼真的情境,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去读出韵味,读出情调,把静态的文字读成跳动的音符,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不亦悦乎?

2.范读后放读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些课文,孩子们要想读出感情实在有点困难,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去诱发他们心中的情感因素,用教师的阅读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教师利用好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在教学阅读课文《小狮子爱尔莎》时,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我读课文。教室里寂静无声,只有我投入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读到动情处,我感觉自己的心湿润了,声音哽咽了。读完课文,同学们仿佛如梦初醒,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老师,太感人了,我都想哭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

学生甲:“老师,我还想读几遍!”

学生乙:“爱尔莎太可爱了!”

学生丙:“文章中的我也很可爱,很温柔,她太幸运了,能拥有爱尔莎!”

同学们的自主要求让我改变了初衷,既然他们愿意读那就让他们尽情的读吧!于是我让学生自己用心去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打动自己的地方用波浪线划出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小三角形表示出来,把自己最喜爱的词语用黑点标记出来。顿时教室里回荡起琅琅书声。一遍读完,我问:“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活泼地举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室异常热闹。看到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意识,我趁热打铁,对他们说:“这些文字打动了你,表示字里行间蕴涵着深厚的感情,你能用自己深情地朗读更加强烈的感染大家吗?谁愿意来试一试,就读你喜欢的段落!”话音刚落,“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而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里哪些字眼最能体现文章包含的感情呢?”我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领悟课文里的深情来自于某些包含情感的词语。在找到并理解这些关键字眼后,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小狮子的生活情景投影片,再次提出朗读要求:“轻声齐读全文,老师闭上眼睛,看老师是否能从你们的朗读中看到文中描写的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这下,同学们读得更加声情并茂了,那一汩汩清泉般的读书声让我沉醉,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用心朗读的快乐。这就是《小狮子爱尔莎》的第一课时,就是一个字:读。充满激情的读,包含深情的读,带着个性的读,读出了心与心的碰撞,读出了情与情的交融。

所以说,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而教师示范朗读是方法,放手引领学生朗读是手段,教会学生朗读才是目的。

3、感悟促朗读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所以,作为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中指导朗读奶奶和小孙孙的对话时,刚开始小孙孙的对话和学生本身相符,朗读的语调、语气适度;但奶奶的对话,读的时候始终摆脱不了小孙孙那种稚嫩的音调。这时我就说“奶奶平时是怎么跟你说话的?你是怎么和奶奶说话的?你能来学一学吗?,孩子们顿时找到了感觉,很容易把奶奶和小孙孙朗读的语气掌握了,读小孙孙的话时天真可爱,读奶奶的话尽显慈祥与关爱。

感悟是读书实践的一种升华,如何使读书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好好朗读、细细品评感悟,使学生的语言在朗读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得到启迪。

例如《小动物过冬》中有这样一句话“青蛙吃得饱饱的,好好地睡上一觉,等到来年春天的时候,再从泥土里钻出来”。下面是我在教学这句话时的片段:

师:饱饱的是什么样子?你有过吃得饱饱的经历吗?

生:吃得很饱很饱,肚皮滚圆滚圆的。

生:做一肚皮吃得大大的动作。

师:谁能读好这个词?愿意来试一试吗?

生:个别读,齐读。(师适当点评,学生都能突出“饱”)

师:青蛙吃饱后要“好好地睡上一觉”,你知道青蛙是怎么睡的吗?

生:它睡在泥土里,不吃东西的。

生:不吃不喝,还不动呢。

师:是啊,青蛙睡的可真舒服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好好地睡上一觉”,突出“好好地”。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知道“来年”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再读读这段话,想想“来年春天”是什么时候呀?

生:就是第二年

师:是的,来年春天就是明年春天呀!青蛙这一睡要多长时间啊?

生:一个冬天。

师:你真聪明!整整一个冬天呀,有多少天,你知道吗?

生:摇头。

师:一个冬天差不多三个月,有90天呢,长吗?

生:点头,感觉时间长。

师:让我们一起好好的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开始。

生:齐读。

我在教学时抓住重点词“饱饱的”、“好好地”、“来年”指导朗读,学生不仅细细地品读了课文内容,还感悟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冬眠的特点。

4、知背景促朗读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便难以读出感情。这类课文我们可在课前查找一些背景资料,为上课理解课文内容,创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激发情感,进而有感情地朗读作好铺垫。如在上《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知之较少的实际情况,我先让学生根据以前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近百年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辛酸屈辱”、“水深火热”、"“丧权辱国”等);再用激情的话语(屈辱沧桑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课文讲解中再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光盘片段,感受大典的激动、振奋人心,继而理解性朗读

了解背景资料,能使学生很快融入课文,产生共鸣。以下是教学《三顾茅庐》中的片段。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盛情相邀?

生1:“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这句话写了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刘备在风雪中等候孔明睡醒,并且见到孔明赶紧下拜。他还把自己对孔明的“下拜”称作——

生齐答:谒见。

师:刘备自称“谒见”诸葛亮,你能根据句子上下文猜一猜这个词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很诚心诚意地拜访别人。

师:你猜得不错。“谒见”是指晚辈拜访长辈,下级拜访上级。从当时两人身份地位来讲,刘备是大将军、皇叔。诸葛亮是什么人?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一介草民”。这么说起来——

生:一个刘皇叔给一介草民下拜。

师:从年龄上来看,刘备和诸葛亮谁的年纪大?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几岁?

生纷纷猜测:2岁,5岁┅┅

师:其实刘备比诸葛亮整整大20岁!(学生不由自主地“哇”地叫起来。)皇叔刘备竟然给小自己20岁的诸葛亮下跪。你有什么想法?

生1:刘备真是太诚心了!

生2:刘备真是求贤若渴。

生3:可见刘备礼贤下士。

师:是啊,刘皇叔真是求贤若渴啊!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刘皇叔的诚心诚意。 

【评析】

上述课例中,教师补充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的时候,不是机械地呈现,而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背景资料的使用仿佛是落花悄无声息地飘落,却又是那么及时,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片断中教师补充的生平资料,为“刘备谒见诸葛亮”这个过程添上了一笔意味深长的人文情怀,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有遥远的三顾茅庐故事,一下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拉进了读者与这个千年之前的古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不仅领略了“何为三顾”,而且生成性阅读了文本,领悟了刘备“求贤若渴”思想内涵,使教学融入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充满情理和灵性的学习天空。

三、百花齐放—— 要尊重学生朗读的个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感悟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朗读的处理方式也独有特色,各有千秋。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都像“学生×××的样子朗读”,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口号怎能落实?教师要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要尊重学生朗读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甚至要鼓励他们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只要他们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是自己的真情流露,就无可厚非,应给予肯定。普通话朗读材料里《妈妈最爱吃鱼头》老师们印象应该非常深刻,重音落在“妈妈”、“鱼头”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欣赏应是多元的,多解的。学生朗读品味、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大胆朗读,允许他们因情自得,才能让学生有独特的体味。只有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才会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读起来、动起来。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趣”从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便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四、鼓舞激励——评价提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

评价艺术要激励化。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因此,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婉转有致,既能点出被评者的不足之处,又能维护他的自尊心,保留他的自信心,激发他的进取心。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露凿痕地评价示范,和风细雨地点拨指导。如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江南水乡’图啊!”当学生朗读需要改进时,教师可巧妙地指出不足:“你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觉得这稻田还不够一望无垠,还能看到边呢。”“你这么读,可不是窃窃私语了,我看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这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让学生少了许多害怕,多了一丝甜蜜,自然会更细心地去揣摩、体会、朗读。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既可以自评,也可以师评,还可以让学生评老师,更可以学生互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创设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把微笑、爱抚、激励、信任带进课堂,评议时,解放学生的眼、嘴、手、头脑和时空,提高了学生记忆、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

  在课堂上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作为“调节器”,不断刺激学生,有感情朗读就能水到渠成了。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朗读能使学生理解的同时受感染和熏陶,语感从读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