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件名为《197》的“艺术品”参加艺术展时引起了不少人的观众和质疑:该作品由197件女性内衣组成,且创作者称这些内衣由“非正常渠道获取”。

4月30日,北京朝阳警方发布通报,称这些内衣为当事人张某信自行购买后虚构为盗窃所得。目前已对张某信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法国深山老林女艺术家(197件内衣做成艺术品参展的创作者被捕)(1)

消息传出,一些观众为警方的雷霆行动叫好,也有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思,应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这已不是令公众不适的“当代艺术”第一次引发争议了。记者走访时,不少普通市民和专业人士都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任何人的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艺术当然不能例外。

“非正常获取”内衣变艺术品?

日前,有网友在一个名为“ARTCLOUD艺术云”的艺术作品比赛中发现,其中一件名为《197》的入围作品,随意堆放着大量女性内衣,而作品介绍中称这些衣服共计197件,系“非正常渠道获取”。

4月27日,这一所谓的“艺术作品”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4月30日,北京朝阳警方发布通报,称该作品的创作者张某信“参与某网络展览作品中的内衣为自行购买”,后通过编辑图片、摆拍视频等方式虚构为盗窃所得,经网络传播后,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目前,北京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张某信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记者注意到,警方这份通报中对张某信采用的称呼是“犯罪嫌疑人”,即其行为已涉嫌犯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部分“当代艺术”令公众不适

“对于这件作品,我觉得毫无美感,想要传递的信息又过于简单。”艺术爱好者罗女士认为,观众对艺术品的期待首先在于“美”,而不是简单的哗众取宠:“文艺复兴时期或者印象派的作品,都在挑战当时的既有观念,但即使今天看来这些艺术品依然很美。”

法国深山老林女艺术家(197件内衣做成艺术品参展的创作者被捕)(2)

印象派“模糊”的画风对当时盛行的细致精美的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是一次颠覆

不仅不“美”,“当代艺术”还时常引发公众的质疑、不满乃至反感。艺术家朱昱曾做个一个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作品《献祭——用自己的孩子去喂狗》,将一条从集市上买回的狗与被引产出的胎儿一同放置在桌上,还记录了获得胎儿的过程。

从事艺术行业的景先生表示,他理解这件《197》想要表达对社会的反思:“内衣是极其私密的东西,却能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还能公开展出,这不正暗喻了当下隐私的现状吗?”但景先生也坦承,包括《197》在内的大量所谓当代艺术作品,仍是“浅白的”“粗糙的”。

在一位策展人看来,如今的当代艺术“附加阐释”远大于本身的内涵,“很多从业者急于求成,把恶搞当反思,把故弄玄虚当特立独行。这些作品本身乏善可陈,无法引人思考,全靠形式的哗众取宠和虚夸的阐释。这不是艺术应有的样子。”

法律应是“艺术”的底线

是不是在艺术的名义下,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读书人窃书也是偷,艺术家违法当然不能豁免。”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来,“法治”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底线,“艺术创作”和“艺术家”当然不能例外:“一个无法认识公共环境和个体之间关系的人,谈不上艺术实践。”

法国深山老林女艺术家(197件内衣做成艺术品参展的创作者被捕)(3)

重庆一个行为艺术以“睡棺材”的方式反对酒后驾驶

“艺术的一大功能是反思,必然对现实存在冒犯和挑战。”在一些艺术从业者看来,反思可以针对某些社会规则或人性,但本身不应逾越法律底线。

有人以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74年的作品《韵律0》为例:当时她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贴出告示,允许观众在桌上72件物品中任意挑选和其发生身体接触,其中既有玫瑰、蜂蜜之类的物品,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之类的危险器具。

表演中,玛丽娜麻醉自己长达6个小时。一开始还只是有人用笔在其身上涂画“恶作剧”,发展到后来有人试图伤害她,但被其他人制止。表演结束,醒来的玛丽娜走向围观人群,那些试图伤害她的人却本能地后退。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这是当代艺术的“冒犯”:用特殊的方式引领观众体验和思考,而不是以违法的方式创作。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片)

图片说明:韩国一次行为艺术展示

来源:作者:简工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