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時”字的来源瞎说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1)

寺:《说文解字》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㞢声。《徐曰》寸,法度也,守也。《释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於其内也。《康熙字典考证》:〔《周礼·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注》寺之言侍也,取亲近侍御之义。〕 谨按此所引文义未全,谨照原增改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今。郑注寺之言侍也。

从声符字,寺字分析。上面是个止或是之或是土。

上古音:止是之部照三母,之是之部照三母,土是之部床二母。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2)

止:《说文解字》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曰》初生根干也。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3)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4)

许慎说:止是下基也,就是树的基部,也就是树根。像艸木出有址,址就是土里长出来的草木根。故以止为足。许慎说得还是很清楚的。《徐曰》初生根干也。我不知道这里的徐是指大徐还是小徐,反正也说得很清楚,就是生出来的根。我们对比一下甲骨文也很象形的是一条树根。

之:《说文解字》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5)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6)

许慎说的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古人可能认为木是草长大后的样子,枝茎变大了,然后枝干与枝干相交过,那个形状就是之。我们看甲骨文的字形也是树木和树枝的样子。

土:《说文解字》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易·离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7)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8)

许慎说:地里面出来的东西,易说的土就是好的土,实际就是泥土,或者说是陶土,古人制作陶器用的泥土。我们从古代的土字的形状可以看出,土画了个陶器的样子也很形象。

寺的下面是个寸:

有关年月日的由来(时時)(9)

寸:《说文解字》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疴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徐曰》一者,记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这是一个指事字,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那么现在我就开始瞎说,寺有法的意思,上面部分是止或之或土,下面是个寸,止和之一个是树根一个是树枝,土是陶土,树根和树枝生长没有法度,土本来没有法度,但是制作陶器时有法度,但是土本身不是指陶器,而本意是指土,只是拿来制作陶器才产生法度。止和之也没有法度,但是寺在上古音是之部邪母,止和之和土都来自照三组。而邪母是全浊声母,今天已经清化,邪母古平声今洪音之韵如词字c,今洪音其它各韵如随字s,古仄声今洪音前如似、颂、俗、穗字s。寺si,是仄声,之是平,止和土是仄。寸在中古时是臻合一去魂清是仄声仓困切。仓是七岗切,不管是仓、七都来自上古的清母,不是照三组。那么寺的声符字应该是止或土不是之和寸。许慎说: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㞢声。㞢声那么“㞢”由于历代的字书韵书把这个字搞得两边都平了,所以那个分叉关系看不清楚了,少写了两竖就变成了土。实际是个止字。金文和小篆为什么会有之和止的差别呢?因为之和止的本意就是树根和树枝然后分出来的分叉,只是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为了区分读音造了两个字,而之是平声,止是仄声。那么我现在就可以开始瞎说这个寺了,在造金文的时候是用平声造的声符,在造小篆的时候是用仄声造的声符,在造楷书的时候把那两个竖起来的分叉给去掉了,所以变成了土。那么怎么样跟法有关系呢?在声符字下面加一个寸,寸是尺度,所以寺这个字就诞生了,就跟法联系起来有了法的意思。日月循环也是有规律和法的,那么加一个日字从寺得声,表示日行的轨迹的规律,东起西落这样的一个度。这样就有了时间白天黑夜的关系,所以時这个字就诞生了。后来简化字的时候,去掉了原来的声符字的上部,因为在古代的书说是㞢声而这个“㞢”被简化在繁体的时候成了土,简化字的时候没能正确的找到寺的声符字止,而又要简化这个汉字,所以就取了下面的寸,这个时字就诞生了。也能联系一寸光阴一寸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这个简化只是找对了义,而繁体的時的寺上有声符下有寸,带着声符和日联系在一起。所以读繁体時能知道是从寺得声,读简体时不能知道从什么得声,因为声符没了。但是字的义又在,又能得到和日的联系,所以就感觉似乎能弄又感觉不太明白。以上所有都是我个人的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