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闺中“待字闺中”的“待”为等待的意思;“闺”指嫁前女子的卧室“字”为许配、出嫁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与商丘有关的成语典故?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与商丘有关的成语典故(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与商丘有关的成语典故

待字闺中

“待字闺中”的“待”为等待的意思;“闺”指嫁前女子的卧室。“字”为许配、出嫁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典故出自西汉时的经学家、礼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曲礼上》:“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jī,古代束发用的簪子)而字。”

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簪子)”,也称“笄年”,结发用笄贯之。史籍《仪礼·士昏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这里的笄指“发笄”。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有的地方又叫上头、上头礼,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了,就已经开始婚配了。在河南的风俗中,女子结婚时盘头发才称“上头”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里的“冠”为加冠的意思,就是指古代男子的成人礼。男子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的成人礼仪式(也有古书说“男十六而笄”)的时候,就要取“字”,这是对成年男子的尊重和避讳,以后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这种仪式在人的一生中意义重大,因此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族和贵族等都将这种仪礼看得很重。周王朝时期,礼制中有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叫“笄官”(其职多为世袭),就是专门负责这一事的。

《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说,男子二十岁时要挽发戴帽取字,女子十五岁时要盘发结笄。即用簪子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弁冕(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表示已是成人了。史籍《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这是指弁笄,即男子贵族所用的笄。

男女举行成年仪式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因为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女子有了“字”,就表示已经成年了,标志着到了嫁人的年龄,所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字”就有了出嫁的意思,女孩待嫁也就叫作“待字闺中”了。

关于《礼记》“笄而字”中的“字”,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取其会意,表示可以安家生子,正如《广雅》所云“字,生也”;其二,是表字,除了名,还要为自己取一个“字”;其三,是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八个字写下来,等待八字不相克的有缘人到来。正因如此,古代女子过了十五岁尚未嫁出去,叫作“待字闺中”,即在自己的闺房中待嫁。

女子待嫁叫“待字闺中”,男子待娶叫“中馈乏人”,也叫“中馈犹虚”。“中馈”即古时指女子在家中主持饮食、家务等事,引申指妻室;“乏”即缺少,“中馈乏人”指成年男子(包括离婚、丧偶的男子)没有妻子,家务无人操持,迫切需要一个女子来打理。如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不瞒娘子说,小人内为失助,中馈乏人,鳏居已久,子息全无,倘蒙娘子垂怜见爱,肯结秦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再如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天下哪有从一而终的男子,你此刻还是热烘烘的,自然这样说,久而久之,中馈乏人,你便知道鳏居的难处了。”有些县志中也有中馈乏人的痕迹,如民国《弋阳县志》载:“俗有乘凶纳妇,名曰参孝,非礼也。然其因有二:一由家贫省费,吉凶同举;一因姑舅双亡,中馈乏人,遂冒丧而易吉。”

“待字闺中”这一成语就是从《礼记·曲礼上》中而来的。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