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洛阳城(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46)(1)

汉代太学隶属于太常,“太常”为九卿之一,主要负责有关礼制、教育等文化方面的事务。

西汉的时候,太学的实际负责人是博士仆射。东汉以后太学的实际负责人改称为祭酒,其级别为六百石。

太学的教师就是五经博士。博士官的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博士官可以被看成是养士之风的制度化。秦朝统一后,朝廷里的博士官一度有七十多人,他们主要承担皇帝的顾问工作。他们可以对朝廷重大事务发表意见。这些博士们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先秦处士横议的作风,以至于他们不顾形势的激烈言论最终导致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过,即便如此,秦朝依然重视博士官的存在。秦始皇的“焚书令”中特意强调了“天下非博士官所职,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秦二世时,博士们还能就朝廷的重大事务发表意见。

东汉末年洛阳城(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46)(2)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承秦制,也设立了作为顾问性质的博士官。西汉前期,博士官中不仅有儒家,也有黄老道家,或者其他学派的人物。这一情况到了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改变。汉武帝建武五年(前136年)开始设立五经博士,此后博士官就成为儒家的专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开办太学的建议,到了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设弟子员。从此后,博士官就发挥了太学教师的职能。汉武帝的时候,五经博士只有七人。后来不断增加,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增加到十二人。到西汉末年,博士官增加到十四人。其中传授《周易》的有四家,分别是《周易》的施氏学派、孟氏学派、梁丘氏学派和京氏学派。传授《尚书》的有三家,分别是《尚书》的欧阳学派、大夏侯学派和小夏侯学派。传授《诗经》的有三家,分别是鲁诗学派、齐诗学派和韩诗学派。传授《礼》的有两家,分别是大戴学派和小戴学派。传授《春秋公羊传》的有两家,分别是《公羊》颜氏学派和《公羊》严氏学派。

东汉末年洛阳城(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46)(3)

作为朝廷的正式官员,博士官的级别从最初的四百石提高到比六百石。在西汉,博士官除了承担太学里的教学任务外,还可以对朝廷的许多重要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博士官往往会被皇帝派去从事其他政务。博士官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地位非常重要,有着很好的政治前程。不少人从博士官起步,最后登卿相之位。

东汉末年洛阳城(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46)(4)

太学生出身的光武帝刘秀

东汉建立以后,很快就恢复了太学博士的设置。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东汉恢复博士官的具体时间,但是在建武二年(26年),丁恭就已经以博士的身份就朝廷的政事发表意见了。东汉建立之初,博士官依然承担着顾问官和教育官的双重职责。博士有权对朝廷各种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朝廷也经常就某一问题主动咨询博士官的意见。比如永元七年(95年)夏四月发生了一次日食,汉和帝不仅召见公卿询问政策得失,而且还下令将、大夫、御史、谒者、博士、议郎、郎官等廷中会面,然后回去各自撰写意见封奏。建和元年(147年),汉桓帝下令:“又命列侯、将、大夫、御史、谒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议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后汉书》第289页)但从东汉中期以后,博士官的顾问职责逐渐淡化,议政越来越少。但是,博士的文化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强化。他们在教学之外,还承担起校对皇家藏书等职责。比如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邓太后下令:“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后汉书》第215页)朝廷的礼制建设更是离不开博士官们的智慧,无论是朝廷的宗庙制度,还是祭天的礼仪,甚至朝廷的历法制度,博士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太学博士除了在太学里授课以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自由授课。经常有学者门下弟子数千,甚至过万!比如《尚书》学者牟长,弟子著录过万。

东汉末年洛阳城(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46)(5)

西汉时期,担任太学博士的都是学术大师或社会名流,没有具体的选拔办法。而在东汉,朝廷逐渐重视起太学博士的选拔,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标准和选拔程序,而且还有了非常严格的年龄限制。东汉规定,太常卿每选任博士都要经过一定测试,并要上奏其能否。极为强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博士官的选任最后要由皇上审定。而且选任时要有官员保举,其举状要写明被举人的品行、礼法、学识、身体状况及家族行为是否合乎礼度等。并且规定选任博士年龄限制在五十以上。《汉官仪》中的博士官保举状说:“‘生事爱敬,丧没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卅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后汉书》第1145页注)

东汉末年洛阳城(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46)(6)

汉和帝时,朝廷接受了司空徐防的建议,博士在任职之前必须接受考试。任命某一学派的博士,必须在某一学派的学说内选取五十道题来进行考试。整个东汉官吏的选拔都比西汉要严格许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官员们的学术水准能达到“经任博士”。比如根据《汉官仪》记载东汉政府的选官标准是:“建初八年十二月己未诏书,辟士四科:其一曰徳行髙妙,志节清白;二曰经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后汉书》第176页注)

东汉末年洛阳城(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46)(7)

熹平石经残石

博士官的级别虽然不高,但是却享有很高的礼遇。在重大朝会之中,他们都处于比较显赫的位置上,甚至宗室及公主子孙要跟随在博士之后。他们也可以和二千石的高官一样佩戴两梁进贤冠。对此蔡邕解释道:“博士秩卑,以其传先王之训,故尊而异之,令服大夫之冕。”(《后汉书》第3667页注)因为博士官具有这样崇高的地位,所以才会被众人向往。东汉建立后,一次光武帝和群臣闲聊,问如果不是因缘际会,大家设想一下各自会干点什么呢?有东汉第一功臣之称的邓禹答道:“臣少年时曾经潜心于学问,我想我可以当到郡文学或者朝廷的博士!”

由于博士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大多也都具备了比较好的政治前程。鲁恭、伏恭两位博士官,最后都做到了三公。洼丹、高诩、郭宪、丁恭、桓荣、周泽、魏应、爰延等人,则是官至九卿。其他还有很多人最后都官至二千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