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815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他的强迫症状,竟然源于一套流行书籍

02、长期压抑但突然实现目标时,容易诱发轻躁狂/躁狂

03、连贯的深度心理干预,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前不久,我们分享了双相障碍患者伟涛的康复经历。

伟涛是一名准研究生,在读本科时罹患了双相障碍,而且是比较严重的典型双相障碍Ⅰ型,还共病了强迫症。他接受过北大六院专家的药物治疗,还住过院,但效果都不佳,只好休学在家。父母带着他辗转找我们就诊,并接受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

伟涛共接受了约95个小时的心理干预,其中有17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现在他已经完全撤药并成功复学了,康复得非常好,一家人的关系也变得很融洽、和谐。

躁狂症能治得不再复发吗(顽固的强迫症状)(1)

躁狂症能治得不再复发吗(顽固的强迫症状)(2)

我与伟涛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想了解伟涛的病情和深度心理干预经过的读者,可以点击下面文章链接,我们写成了5篇文章,非常、非常详细地进行了分享,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

伟涛这个案例,好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从中增加了临床经验,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以下根据这个案例的特点,总结一些对患者家长有用的分析和建议。

01、他的强迫症状,竟然源于一套流行书籍

伟涛虽然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但他有很多症状其实符合强迫症。他对个人隐私、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有非常明显过度的焦虑,已经达到了强迫性思维的地步。

比如他小学时因为好奇,在家里的电脑上浏览过黄色图片,很快就删除了。可时隔多年,他已经读高中、甚至大学了,他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担心这件事会不会被人发现,甚至会不会被黑客黑进电脑,拍下了他看那些图片的过程。

还有,我们平时用电脑登录网站、程序,有时候密码会被电脑记住。如果这是自用的电脑,那完全不用担心,要是实在不放心,勾选“不记住密码”即可。但伟涛某天发现某软件记住了自己密码后,非常慌张,很怕个人隐私泄露,胡思乱想了很长时间,焦虑难耐。

伟涛这种强迫症状还体现在心理干预中。他认为每个能想起来的创伤事件都要得到处理,否则后续会导致复发,对这件事很纠结。

可从临床干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没有必要。我们对主要的创伤事件进行高效修复后,一些小创伤慢慢就自愈了。如果患者遇到的所有不开心的事都进行创伤修复,那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非常不现实。但这个道理,我们也花了不少口舌才说服伟涛接受。

对伟涛这个过分焦虑的强迫症状,催眠治疗师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进行了4次处理,发现这背后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小时候自理能力差、总是把东西弄丢,他很自责:他就读的初中学校校风较差,学校里不时有小混混打架,打得头破血流,他非常恐慌……

每次深度催眠后,伟涛都感觉焦虑程度减轻了,可过了不久,焦虑又浮现出来了,又开始担心以往跟妈妈打电话的内容会不会被别人听到、家里会不会来小偷等问题。

躁狂症能治得不再复发吗(顽固的强迫症状)(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伟涛和妈妈很疑惑,也很烦恼,怎么这个问题都处理了好几次了,还是波动呢?

我和Lucy也感到意外。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某个精神心理症状在1到2次深度催眠下得到处理后,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伟涛这个问题都处理了4次了,怎么还是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呢?

这一度成了伟涛心理干预中的难点,也是催眠治疗师Lucy面临的挑战。

幸好,伟涛一家和我们都选择了不放弃,既然症状还存在,那说明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继续在深度催眠下去寻找!

终于,Lucy找到了更加深层次的几个心理创伤,其中一个比较重大的竟然跟伟涛初中时爱看的一套书有关。

当时,他很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反反复复看了7遍,而且非常投入,相当于被清醒催眠了。书中明朝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还有官员犯错后被皇帝处罚、甚至抄家或株连九族的情节,让伟涛内心很恐惧。

伟涛那时候已经有一点人格异常了,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反复看了这套书后,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的言行举止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会导致灾难化的后果!”他认为凡事都一定要谨慎,不能给任何人留下把柄,不能漏过任何细节,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这个发现让患者、父母和我们都很惊讶。在接受我们心理干预的患者中,有的人因为看恐怖小说、西方经典哲学书而形成心理创伤,所以我们建议青少年、儿童最好不要过早涉猎这些书籍。

但我们没想到,《明朝那些事儿》这套幽默、诙谐的人文社科历史作品,也会对部分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

当然,可能大家会说,那很多人都看过这套书啊,怎么别人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呢?

确实,伟涛受到这套书的巨大负面影响,这不纯粹是书的问题。在看这套书之前,他已经有谨小慎微、容易焦虑的强迫型人格和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了。这跟他经历过的其它创伤有关,比如他从小是年迈奶奶带大的,父母工作忙经常不在身边,曾发生过很多事导致他非常缺乏安全感,遇事容易灾难化思维。

因此,伟涛的这个问题提示广大的患者父母:

如果孩子有强迫症状或者偏执表现,或者容易过分担心,这很可能与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有关,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又接触过一些外界信息,导致他们更加容易焦虑、恐惧,并出现灾难化思维。

这些外界信息有可能是书籍、影像、新闻、故事等。虽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信息很可能稀松平常,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有益的学习资料。但对于本来已经谨小慎微、容易焦虑、敏感多疑的孩子来说,就有可能形成巨大的心理创伤。

所以,父母要注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还要多加留意孩子接触的信息。在亲子关系良好的情况下,如果看到孩子接触的信息有可能会令孩子产生焦虑、恐惧、不良认知的话,最好及时对孩子共情,并给予积极的引导,避免孩子形成心理创伤。

这次干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临床经验,Lucy的深度催眠技术也进一步迭代了,也因此能总结出更多建议分享给大家。可如果伟涛和父母当时对我们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不足,对我们的技术产生怀疑,很可能就会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放弃,中止干预。

如果是这样的话,伟涛过分焦虑的问题没有处理完,后续肯定还会波动。而且伟涛还有偏执型人格改变,敏感多疑,当时也没有得到修复。后续情绪波动时,他很可能会全盘否定此前心理干预的效果,他的父母受到他的影响,也会认为我们的心理干预没有效果。

以前,有患者家属曾说我们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修复技术是“在灵魂上动刀”。那如果一个动刀的外科手术,进行到一半就停下来了,治疗很可能就会失败,甚至前功尽弃。

所以,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来说,尤其是敏感多疑、有点自以为是和自负的偏执型人格改变的患者来说,对他们的深度心理干预最好要坚持,把主要的症状攻克掉,尤其是把偏执型人格纠正过来,否则会有很大的隐患。

否则,这不但有可能导致心理干预失败,他们在生活中也会因此不断受挫,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不断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到了一定程度时会导致重度抑郁发作,也就是偏执型人格改变(障碍)继发抑郁发作,患者非常痛苦。

可大部分患者和父母都很难理解到以上的层面,所以会觉得患者的病情复发了,之前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都没有效果,内心更加痛苦。

可见,如果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想加快康复,其人格异常的完善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而且患者有人格异常,往往意味着其父母或父母的其中一方也有一定的人格异常。最常见的是偏执型人格改变(敏感多疑或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意见)、强迫型人格改变(对家人和自己都追求完美,苛求细节),甚至可能达到人格障碍的地步。

如果这些父母没有持续接受深入的家庭治疗,意识到自己的人格问题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话,就很容易继续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对孩子的康复造成很大阻碍。

02、长期压抑但突然实现目标时,容易诱发轻躁狂/躁狂

伟涛的病情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他是我们面诊过的、为数不多的、属于真正典型双相障碍的患者。而且他曾出现典型的躁狂发作,狂傲自大,不停地吹牛皮、说大话、精力旺盛,不加节制地消费、给人发大额红包等,这比轻躁狂发作更加严重。

我们面诊过的很多患者,虽然他们被北京、上海等权威精神科专家诊断为“双相障碍”,但了解了他们的病情后,我并不认同。

他们的所谓”躁狂/轻躁狂发作“其实是激越状态,表现得暴躁易怒、爱发脾气、砸东西或甚至大人,这其实是患者内心非常痛苦、压抑的体现。当然,这在临床中仍有争议。

但伟涛确实是典型的双相障碍。面诊时我就很好奇,他的躁狂发作背后有什么心理根源呢?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往往是患者小时候接受过过度夸奖,但是不是所有患者都这样?

后续的深度催眠揭开了谜底。伟涛确实从小表现优秀,接受过多次的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导致他内心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很厉害,因为老师、同学的高度评价而沾沾自喜,并认为自己肯定能达到大家的期待。

躁狂症能治得不再复发吗(顽固的强迫症状)(4)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果,他高考失利了,考到的大学并不理想,让老师和同学都大跌眼镜。这个事件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内心难以接受,觉得非常丢人,甚至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所以他上大学后铆足了劲地学,甚至可以说是玩命地学习,大学4年都是像高三那种高压、紧张的状态,埋头苦读,其它活动几乎一概不参加。

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就是他要考到一所好的大学的研究生,打一场翻身仗,一雪前耻!

最后,他终于考研成功了,上岸了。伟涛一下子觉得4年来压在身上的大石头卸了下来,一下子从压抑、隐忍变得非常喜悦、兴奋,突然间觉得自己终于扬眉吐气了,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无比厉害,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的!

在这种心理下,他出现了躁狂发作。

伟涛的经历让我联想到了范进中举。虽然他躁狂发作的表现与中举后的范进有所不同,但两人都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压抑之后,一下子取得了心中期待的成就,变得欣喜若狂。

而且,伟涛躁狂发作时说的大话、吹的牛皮,后来都成为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当他冷静下来后,他觉得那时的自己太丢人了,老师和同学肯定都在笑话自己,想起来就羞愧难当。

所以,高考失利、躁狂发作时的不妥行为,这些创伤要得到修复。否则,后续他遇到较大挫折时,很容易激活高考失利这个重大创伤。

而当他际遇比较顺利时,又很容易出现傲慢自大的躁狂发作。当后续恢复理性时,躁狂发作的经历又变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样的话,病理性记忆越积越多,就很容易出现双相障碍复发、恶化的问题。

还有,我们发现伟涛躁狂发作的背后还有另一个因素——受到一些所谓“成功学”或励志视频的负面影响。

比如他看了一个介绍比尔盖茨的视频,大受鼓舞,觉得自己跟比尔盖茨很像,甚至觉得自己以后也会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一个大人物。

他还看了一个视频,一个年轻人问长者,如何才能获得成功?长者让年轻人在水里憋气,直到憋不住了,才冒出水面换气,然后重新到水里憋气,并说:“你每次从水中冒出来换气的感觉,就是成功的感觉。”

当然,原视频到底是怎么说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伟涛的理解是,只要疯狂地学习、竭尽全力去做,就会获得成功。

他看这些视频时,不但非常兴奋,甚至是感到激动,认为自己掌握了成功的秘诀,他还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想要获得成功就拼了命地学,不使尽最后一丝力气就不停下。

所以他学习和打篮球都是很拼命,尤其是学习,哪怕已经很累了,还强行把自己调到兴奋状态,想起那些视频并“激励”自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鸡血”的方式。

他以为他的理解和行为是充满正能量的,但这其实是亚躁狂/轻躁狂状态。也就是说,虽然达不到躁狂/轻躁狂发作的临床标准,但是心理活动是类似的,只不过比较轻微,实际上是不理性的、偏执的。

所以,伟涛的例子再一次证明:

情绪高涨、自高自大这种典型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根源,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是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这种体验有可能是外界的过度夸奖,也有可能是接触了一些令患者感到备受鼓舞、但形成了扭曲认知的信息,比如所谓“成功学”的不良影响。

当然,这些因素的背后往往还有深层次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患者特别渴望证明自己、走向成功、成为大人物。

希望患者家属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如果发现孩子有过上述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话,要有意识地回忆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受到过过度夸奖,是否受到一些所谓励志或成功学信息的影响。

这里想展开说一下“成功学”。可能很多家长仍有印象,10多20年前,台湾“成功学大师”陈安之在大陆走红,到处发表演讲、收学员。

他最经典的语录是,“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还出版了书籍《把自己激励成超人》《自己就是一座宝藏》。当时很多人崇拜他,觉得他特别正能量,特别励志,能激发人的潜能。

其实这不是励志,而是清醒催眠,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性,出现轻躁狂/躁狂状态。有些成功学的演讲,成百上千人跟着所谓的导师在台下高喊,“我是最棒的”,这也是同样道理,是盲目的、不理性的。

2019年,陈安之的成功学培训涉嫌“精神传销”、“有害陷阱”。包括一些所谓的“几天几夜让你洗心革面”的培训班和课程,也很可能藏有这些陷阱,有可能导致本来就有一定精神心理隐患的人出现情绪症状。希望大家要多加鉴别和警惕。

03、连贯的深度心理干预,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伟涛的病情其实非常复杂,典型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还伴有人格异常的个案干预难度非常大。如果用主流精神科的治疗方法,很多大夫甚至可能束手无策,认为他需要终身服药。就算是“临床治愈”的标准,他可能都难以达到。

可是,伟涛接受深度心理干预并走向康复的时间并不算很长,甚至比很多病情比他轻微的患者时间更短。

这跟他和父母对我们的高度认可、信任,并坚持接受完原计划的干预方案、中间几乎没有暂停有关。

这能避免患者在暂停心理干预时遭受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能避免他们因为情绪和症状波动,因为偏执型人格而对心理干预方案和已经取得的效果产生怀疑,最后中途退出。

像我们之前分享的患者翠莹案例,她的病情也很复杂,中途不止一次暂停心理干预。结果她回家后,又遭受了不少新的心理创伤,病情波动较大,还一度不想来广州继续接受心理干预。

当然,患者还没真正走向康复的时候,尤其是因为主要的心理创伤还没得到修复、还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的时候,他们缺乏康复信心、对治疗和干预变得消极。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他们是仍然比较缺乏自我觉察能力的。

躁狂症能治得不再复发吗(顽固的强迫症状)(5)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这时候,父母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对孩子的积极引导,对深度心理干预的坚持就非常重要。

有的孩子不得不暂停心理干预后,因为遇到新的心理创伤,或者以往的创伤浮现出来了,情绪非常低落、烦躁,他们一度觉得自己好不了了,不想再继续接受干预了。

他们的父母非常着急,紧急联系我们求助,我们会教父母如何理解孩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何对孩子沟通和引导。必要时,我甚至会给孩子留言,尽量引导他们增强自我觉察,恢复理性。

在父母的努力和坚持下,很多孩子也坚持下来了,最后真正走向了康复,实现了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在这一点上,伟涛父母也有很多值得其他父母借鉴的地方,明天的文章继续分析。

#双相障碍# #精神心理# #强迫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