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李陵年轻时就表现出将门世家的风范,善于骑射,再加上汉武帝对他的父亲李当户的印象也不错,所以在李陵刚刚成年的时候,就选拔他担任建章宫监,负责督导皇帝身边的骑兵卫队。

有一次,汉武帝命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地盘两千多里地,去侦查敌情,虽然一路顺利,没有遇到敌情,但由此也可见得李陵的胆略。

这次侦查敌情回来后,李陵被任命为骑都尉,率领从丹阳一带选拔的"奇材剑客"5000人,屯住在酒泉、张掖,以抵御匈奴。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1)

到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往天山攻打匈奴右贤王。

这位贰师将军李广利是何来头呢?李广利有一位弟弟,叫李延年,他还有一位妹妹,就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

李广利出身世代为倡的贱民之家。他的弟弟李延年虽然受过宫刑,但很有音乐天赋,善于歌唱,因此被推荐到汉武帝身边,为皇帝表演。

有一次,李延年深情演唱了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歌曲描写的是一位绝世美女,"倾国倾城"这个成语就是打这儿来的。

汉武帝听完这首歌,不由得对歌中描写的这位女子心向往之,他问李延年:"歌中所说的这位女子,怕是一位仙子吧?人世间怎会有如此佳人呢?"

没想到李延年却说:"陛下,微臣歌中所唱的正是微臣的妹妹。"

汉武帝大喜,连忙召见,结果发现真人比歌里唱得还要美,于是李夫人大受宠幸。连带及之,李广利也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2)

由于汉家制度是无军功者不得封侯,所以汉武帝为了封李广利为侯,特地派他率军前往大宛国的贰师城去夺取好马,号之为"贰师将军"。结果这一去是损兵折将,狼狈撤回,回到敦煌,剩余的兵力只有原来出发时的十分之一了。李广利只好硬着头皮向汉武帝求援,要求增兵。汉武帝大怒,命令玉门关的守将,李广利和他带的兵都不许进关,谁进关斩谁。吓得李广利只好留在敦煌。

后来,汉武帝进一步增兵伐大宛,仍然命令李广利当将军,这次李广利总算没让汉武帝失望,一路杀到大宛国的国都,迫使大宛贵族杀死大宛王后投降汉军。而这次伐大宛,最大的战利品就是得到了三千匹大宛马。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3)

但是我们再看看汉军的损失:第二次伐大宛,去的时候是甲士六万人,战马三万匹;回来了甲士一万人,马一千多匹。

李广利伐大宛,究竟算是打了胜仗,还是说得不偿失呢?

汉武帝不管这些,反正大宛名义上已经投降,想要的天马也得到了,自己的大舅哥李广利也算立了军功。

于是汉武帝犒赏三军,首先是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其次是李广利带的这些军吏,封为二千石大官(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的100多人,封为一千石大官(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的1000多人。

看看李广利,打了这么一场窝窝囊囊的仗,就被封了侯。再想想我们前面提到的飞将军李广,打了一辈子漂亮仗,也没能封侯。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现在,汉武帝又命令李广利率军出征匈奴,李广利要是再打个大胜仗,汉武帝该多高兴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广利大军出征,还得有押韵粮草辎重的人。汉武帝首先想到了李陵。

给李广利押粮,这可是个美差。第一,不用上前线,安全。第二,李广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跟着他干,只要打一场胜仗,就像前面打大宛那次一样,他身边这些人都能鸡犬升天。

可没想到,李陵不同意!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4)

他对汉武帝说:"我手底下这些人,都是荆楚之地的武林高手,人人都能空手斗猛虎,射起箭来百发百中。我们不愿押粮,我们要上前线,为贰师将军作策应。"

汉武帝也很为难,他说:"知道你心高气盛,但是我这次发的兵多,战马都用尽了,没有战马给你那五千人用。"

李陵说:"不用战马,步兵五千人,足矣!"

汉武帝就喜欢这种性格的人,于是痛快地答应了李陵的请求。还命令老将路博德在后接应李陵的军队。

没想到路博德自恃"老资格",不愿意给李陵这个小字辈作接应。但他也不好直接回绝汉武帝,所以就找了个借口,说现在是秋天,正好是匈奴骑兵的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不如暂且按兵不动,待到明年春天再发兵。

汉武帝听了路博德的话,非常生气,更要命的是,汉武帝把这件事想复杂了。他认为路博德说这话是受李陵的指使!汉武帝想:李陵一定是在我跟前说了大话,没有想到我真的会让他带五千步兵去前线。怎么着?现在后悔了,又唆使路博德来我这里找借口!没门!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5)

于是汉武帝命令李陵即刻出军,还把他的后援给取消了。

于是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北行三十多天,终于来到了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浚稽山"。

这一路之上,李陵边走边绘制军事地图,还命令骑士陈步乐快马加鞭,把地图带给汉武帝。陈步乐在汉武帝面前大大夸赞了李陵一番,说他勇敢有能力,说他深得士众之心。汉武帝听完更加高兴,满朝文武也跟着凑热闹,纷纷夸奖李陵。

但是,就在陈步乐走后不久。李陵就遭遇了匈奴单于率领的主力,单于带着三万多骑兵,把李陵带的五千步兵团团包围了。

这个局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李广利这次出征是要打匈奴的右贤王,结果他没碰上右贤王;李陵只是给李广利做个策应,不是主力,结果他碰上了单于,单于比右贤王的实力可强多了。

虽然事出不意,但李陵并不慌乱,他命令士兵将车辆围成一圈作为营垒,然后带兵在营垒外迎战。

李陵的治军之法和他爷爷李广很像。他命令士兵排成两排,前排持戟盾,后排持弓弩。但是他要求弓弩手不要擅自放箭,一定要遵从号令。于是,匈奴兵看到汉军兵少,很有些轻敌的意思,一哄而上。李陵这边看准时机,千弩俱发,把匈奴兵射到了一大片;后面的人一看势头不对,掉头就跑,李陵命令前队追击,又杀伤一大批。就这一仗,匈奴方面伤亡数千人。

单于吓了一大跳,他寻思:这不像是小股迷路的汉军,倒像是汉军的精锐。但精锐怎么这么少呢?莫非汉军又要用诱敌之计?不行,我得多来点兵!

结果单于又把附近部落的军队能调的都调了过来,总共凑了八万骑兵。

八万骑兵对五千步兵!这种仗简直没法打。但是,李陵硬是坚持了好几天,边打边退,直到力尽被俘。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6)

可以说,"浚稽山之战"堪称可歌可泣,但这场战争却以李陵被俘投降结束,似乎未能尽善。那么,李陵被俘后,汉武帝的态度如何?司马迁又为何要为一位被俘投降的将军仗义执言呢?

李广之孙李陵率领5000步兵,本来是为贰师将军李广利作策应的,却在浚稽山遭遇了单于的主力。

单于从附近的部落召集到八万骑兵,昼夜与李陵合战。李陵则边打边向汉朝边境撤退。

战争打得非常惨烈,李陵手下的很多士卒都中了箭伤,但是由于没有后援,负了伤也没人顶替,负了伤也得继续战斗。最后李陵规定,负三处箭伤的,可以躺在车中休息,负两处箭伤的,就去赶车、运输辎重,负了一处箭伤的必须坚持战斗。

打到最后,单于自己都有点动摇了:我们好几万骑兵打不下他们几千步兵,这很明显是汉朝的精锐部队呀!汉朝派这么一小支精锐部队来干什么?莫不是牵着我往南走,南边会不会有伏兵啊?不行,我还是撤军吧!

可是,单于手底下的一帮头领不同意:您是堂堂大单于,带着几万铁骑,打不过几千汉军。这事儿要是传扬出去,咱的丑可是丢大了,以后汉朝使臣来见您,不定怎么挖苦您呢!我们建议继续打。再过四五十里就到地势平坦的地区了,那里确实容易被汉军攻击,如果打到那里还打不下来,我们再撤不迟。

由于匈奴人不知道汉军的底细,所以已经有了撤兵的打算,如果不出意外,李陵再坚持一两天,单于也许自己就退了。可是,偏偏就发生了意外!正所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李陵军队中有个小军官名叫管敢,他被上级责罚,一气之下竟然叛逃到匈奴那边去了。见了单于,管敢把李陵军中的情况一五一十全说了。单于这才明白,原来没有什么伏兵啊,那就放心打吧!

单于一面下令加强攻势,一面让人绕着李陵的大营喊:"李陵、韩延年速速投降!"韩延年是李陵的副手。李陵一听就明白了,军中出了叛徒,匈奴完全掌握了己方的情况,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继续战斗。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7)

此时,李陵随军携带的50万支箭全都用尽了。士兵也只剩下三千多人。于是,军中的杂役、文书也都补充到战斗人员中来。但是,这些人没有兵器呀!于是,有人把车轮上的辐条拆下来当木棍使用,文书们则手持书刀与敌人战斗。书刀其实是当时的一种文具,当在竹木简上写了错字以后,就会用书刀把写错的字刮掉,这种东西也就二三十厘米长,没有任何杀伤力,但是没有办法。可见李陵的部下已经做好了与匈奴人殊死搏斗的准备。

到了晚上,李陵命人把旌旗全都斩倒、撕毁,把随军携带的财物全都埋入地下,然后发给每一位士兵一份干粮、一块冰,准备分头突围,这样也许还有人能够生还。临出发前,李陵长叹一声:"只要再给我几十支箭,我就能率领大家全部脱身了!"

于是,李陵下令,夜半时分,击鼓为号,分头突围!仿佛鬼使神差一般,军鼓竟然坏了,鼓声没能响起。一片慌乱之中,李陵的副手韩延年战死,李陵力尽被俘。只有四五百军卒逃回了汉境。

李陵战败被俘后,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大怒。原来那些为了讨好汉武帝,拼命夸赞李陵的人,现在又顺着皇帝的态度,拼命诋毁李陵。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8)

此时,司马迁站出来,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司马迁为什么要替李陵辩护呢?是因为他们私交好吗?不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过,他和李陵文武殊途,没什么共同语言,甚至都没在一起吃过一顿饭,喝过一杯酒。

司马迁完全是出于公心和激愤。

司马迁说,李陵这场仗打得非常漂亮,虽然最后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仍足以扬我大汉之威风!

司马迁还推测,李陵的投降也许是权宜之计。因为汉朝大将赵破奴,就曾经被匈奴俘虏,他当时虽然投降了匈奴,但一得到机会,就逃回了汉朝。司马迁觉得李陵可能也是像赵破奴那样假降匈奴,伺机归汉。

最令司马迁感到不平的,是那些在汉武帝面前说李陵坏话的大臣们,司马迁说:"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他的意思是说,李陵勇敢出征,拼死战斗,多么伟大!即使他犯了错误,也轮不到那些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后方闲待着的人批评他!

任何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听了司马迁这番话都会表示赞同。但是,当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后,非但不赞同,反而勃然大怒。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里把原因挑明了,有两点:

其一,汉武帝发动的这场战争,主力是自己的大舅哥贰师将军,结果贰师将军没碰到匈奴主力,无功而返,倒是让李陵出尽了风头!司马迁越是说李陵多么了得,汉武帝就越不爱听。

其二,汉武帝认为司马迁的本意不在替李陵说话,而是借机讽刺李广利,讽刺李广利,这不就是讽刺我任人唯亲吗!

于是,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判处了宫刑。

至于李陵,汉武帝气头过去后,又有些后悔了。他先是重赏了成功逃回汉地的李陵部下,后来又派遣大将公孙敖率兵攻打匈奴,同时找机会把李陵接回来。

但是,公孙敖此行没有见到李陵,反而从抓获的一个俘虏口中得知,李陵整天教匈奴单于怎样对付汉朝军队。汉武帝一听就火了,立刻下令族诛李陵之家,把他的母亲、妻子全杀了。李陵老家的人,原来还以李广一门三代为荣,得知此事后,很多姓李的士人都羞愧难当,干脆改了姓。李广家的声誉彻底毁了。

司马迁的惊天动地事(李家三代人的不幸)(9)

后来,汉朝使者在匈奴见到了李陵,李陵责问汉使:"当年我带领五千步兵横行匈奴,因为没有后援,兵败被俘。我也算对得起皇帝了,皇帝为什么要杀我全家?"使者说:"因为皇帝听说李少卿教给匈奴对付汉军的法子。您的字不就是少卿吗?"李陵听完跺脚长叹,说:"那个教匈奴对付汉军的人虽然也叫李少卿,但他的本名是李绪,不是我李陵啊!"

从李家三代的遭遇中,司马迁已经觉察到了皇权的恐怖之处,但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司马迁也提不出能够取代君主专制的办法来。可是,司马迁已经认识到,必须公允地评价君主的所作所为,不能像孔子那样一味地"为尊者讳",该批评的地方就要批评,该揭发的地方就要揭发。这也是《史记》对于同时代的人物和事件不做丝毫隐晦,力求秉笔直书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