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大禹首先是一个治水英雄的形象,同时也是被史书记载为夏朝的第一个国王—夏禹。但大禹出生地究竟在哪里?是一个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史学界认为大禹最可能的出生地有以下两个地区:四川和河南。

开宗明义:本人赞同大禹出生在蜀地的判断。

本人不是历史及考古方面专家,没有资格偏重从史学方面讨论这个问题。只能从古籍记录,民俗和自然地理角度,对这个话题提供一些旁证,供关心此话题的网友参考。

一 古籍方面的证据(按成书年代排序)

1 《尚书》春秋时代 作者不详

2《竹书纪年》战国时代 晋,魏两国史官

3 《史记》西汉 司马迁

4《蜀王本纪》西汉 杨雄

5《汉书.地理志》东汉 班固

《尚书.夏书》,《竹书纪年》和《史记.夏本纪》,都是得到中国史学界公认古籍。《尚书》成书年代早于《史记.夏本纪》。《尚书.夏书》和《竹书纪年》的成书年代均在先秦时期,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尚书.夏书》具体描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史记.夏本纪》基本沿用了《尚书.夏书》的描述,但作了一定程度的删改,主要修改之处涉及四川盆地。《尚书.夏纪》和《史记.夏本纪》两部古籍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存在一个共同瑕疵——没有记载大禹出生地。

大禹出生在蜀地的证据:

《竹书纪年》和《蜀王本纪》记载了大禹的出生地。《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魏国。是一部唯一没有遭受秦焚书事件的古籍。所以其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但石纽究竟在哪里?《竹书纪年》并没有明确说明。《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

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表明大禹是四川汶川人。

大禹是河南人的证据:

《汉书.地理志》记载:“阳翟,夏禹国。”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也明确指出,“禹是夏族的祖先,而禹州古称夏地、夏邑、夏禹国,是夏部族栖息与繁衍的根据地“。

根据古籍成书年代和详略程度考察,大禹出生地在四川汶川的证据,远比大禹出生地在河南阳翟(禹州)的证据更充分,可信度更高。

二 民俗民风方面的证据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几乎是家喻户晓。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禹王宫供奉大禹。但这些禹王宫基本都分布在长江流域,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四川盆地内。据本人网络查询,四川现存的禹王宫及遗址,多达五十余处。并且不少地方民间还有定期祭祀大禹的活动。

大禹治水历史考古(巴蜀探索三大禹出生在蜀地之证明)(1)

大禹治水历史考古(巴蜀探索三大禹出生在蜀地之证明)(2)

大禹治水历史考古(巴蜀探索三大禹出生在蜀地之证明)(3)

大禹治水历史考古(巴蜀探索三大禹出生在蜀地之证明)(4)

大禹治水历史考古(巴蜀探索三大禹出生在蜀地之证明)(5)

除四川之外,还有陕西的汉中,安康,安徽的蚌埠,怀远,河南的禹州等地有少量禹王宫。

上述现象说明,在民俗民风方面,大禹崇拜集中在四川盆地内。这应该可以作为大禹生于蜀地的重要旁证吧。

三 自然地理方面证据

根据地球黄赤交角变化规律,距今5000年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与现代有很大差异。现代地球表面75%是海洋,25%为陆地。现代黄赤交角是23.46度。5000年前,黄赤交角为0度,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比现代高75米左右。地球80%表面被海水淹没。下面是本人按照海拔65米等高线作的东亚地区海陆分布图。

大禹治水历史考古(巴蜀探索三大禹出生在蜀地之证明)(6)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发现,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整个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大部分都被海洋覆盖。中国的“中原地区”全部处于海洋范围。这张海陆分布图可以成为帮助大家直观了解“沧海桑田”成语由来。上述海陆分布状况对应的正是华夏文明起源的虞夏时代(公元前2095年~公元前1600年)。

大禹究竟出生在四川汶川还是河南禹州呢?从两地海拔高度考察,汶川海拔1300米,地处岷江(古汶水)畔,毗临成都平原。众所周知,古代的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患频繁的地区。阳翟(禹州)位于河南中部,海拔114米,当时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试问:这样的地方有治水的需要吗?本人认为,大禹出生在河南禹州说法,其可信度是很低的。

综上所述,本人从古籍记载,民俗民风,自然地理三方面论证了大禹出生在蜀地的判断。欢迎包括专家在内的广大网友批评指正。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