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戏曲的魅力何在?我说不出来,但我梦里面都是这些声音。”说这话的吴夏是一名青年律师,他刚和同伴们完成一场即兴演出,“痛快”二字写在他的脸上。
吴夏是“重庆青年京剧社”发起人之一。为传承计,社里对青年有着特别的优待——社团原本是邀请制的,但对青年开放,青年可以在此免费学习京剧演唱或乐器演奏。
01 京剧发烧友
又一个星期六,这是“重庆青年京剧社”固定的票社活动日。
没有帷幕和华丽的舞台,但这不妨碍《罗成叫关》的精彩上演——鼓点先起,婉转激昂的乐声随之起,配合洪亮高亢的唱腔,现场氛围直接拉满。
“重庆青年京剧社”的主要发起人是张伟(50多岁)、叶菲(23岁)、吴夏(26岁)、冉江红(40岁)。
京剧发烧友的身份,将原本没有交集的4人串联在一起——2021年初,成立一个“业余京剧演唱及伴奏研习社”的提议一起,他们便一拍即合,着手行动起来。
除了相同的爱好,他们中还有“能人”。多年耳濡目染,4人个个都能“唱上一段”,生旦净丑皆有擅长者;彼时大学刚毕业的叶菲,跟着许多京剧前辈学过,掌握了不少乐器演奏技巧;冉江红,拿过和平杯十大票友金奖,是票界认证的京剧行家。
梳着炫酷西瓜头的叶菲(右一)看起来十分朋克,但这并不妨碍他痴迷京剧
每一次上台的表演,大家都勤勤恳恳练习了多次
02 从无到有
取名“重庆青年京剧社”,源自大家的共同理念:招募更多青年参与进来,只有年轻的血液足够多,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得以传承。
万事开头难,在最初有限的条件下,只得一切从简——没有场地,那就在社长张伟的家里练;没有乐器,便各自掏腰包购买;不擅长武场演奏,那就没日没夜地练习。
现如今,社里的乐器充沛,月琴、二胡、中阮、板鼓、堂鼓、花盆鼓、大锣,小锣、铙钹一应俱全;社里的成员也与日俱增,有老一辈京剧爱好者加入,如琴师陈俐斯、李钟儒等,更有来自不同行业的青年加入,年纪最小的社员正在读高中;社里也有了固定场地,位于南岸区的龙门浩街道党群活动中心;就连最初薄弱的武场演奏,现在也成了该社的强项。
星期六是京剧社固定的票社活动日
虽然名为青年京剧社,但这里也有许多老票友
03 没理由的喜欢
这些青年如何爱上京剧的?
叶菲是因小时候看相声而爱上京剧的,成为京剧迷的这些年,他依然是个时尚大男孩,梳着酷炫的西瓜头;社里年纪最小的两位高中男生,他们是受爱京剧的老师熏陶,如果无法按时参加活动,也要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云参加”;还有的则是受父母辈的影响,或是“没有理由就是喜欢”。
当青年遇上传统京剧,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吴夏说,青年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渠道;张伟说,每多一名青年加入,这份文化的生命力,就会得以延续;叶菲说,青年熟悉新媒体,他们会打通新的宣传渠道,号召更多人走近京剧。
这些青年越是深入了解京剧,越是感慨:京剧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如果你想听一段 请扫描二维码 如果你也是京剧爱好者,可通过抖音搜索“重庆青年京剧社”(B站同名),与他们取得联系。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记者 蹇汶佑 见习记者 柏雨欣 摄影报道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