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茅山道士,糯米,尸毒。

当这些词语串联到一起,一部具有香港特色的僵尸片,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剧中的僵尸虽然不死不灭,但并不是最可怕的,僵尸口中的尸毒才是最大的杀器,只要被咬上一口,正常人也会中毒变成僵尸。

若没有人能够制止的话,这么一直咬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整个世界上的人都要变成僵尸了。

不过僵尸的克星是茅山道士,尸毒的克星是糯米,道士战僵尸,糯米灭尸毒,让观众们看得是不亦乐乎。

那么当我们把视野从影视剧转移到现实之中,尸毒究竟有多厉害,现实中又是否真的存在尸毒?

相信“辛追夫人”墓中发生的情况,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历史上真实的古尸之谜(尸毒究竟多厉害)(1)

一,诡异的黑色斑点

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被挖掘的时候,因为尸体浸泡在红色的液体中,身上还裹着多层很厚的丝绸。因此考古专家认为尸体肯定早已成为白骨,并没有做任何保护的措施。

因为尸体上包裹着丝绸,工作人员经过七八天的剥离,剥离了20层丝绸衣服后,一具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就呈现在了专家的面前。

不腐尸体分为干尸和湿尸,其中干尸虽然不腐,但身体内的水分已经完全挥发,身体干瘪变形,几乎看不出尸体之前的情况。

此外,不腐的干尸很容易实现,技术要求也不高。

可湿尸则不同,尸体体内仍有水分,尸体得以保存原貌,毛发、内脏都保存完整,皮肉以及皮下组织都很有弹性,甚至连指纹都清晰可见。

通过对辛追夫人的解剖发现,辛追生前钟爱美食,尤其是以肉类为主。在暴饮暴食之下,身体出现了许多疾病,最终在盛夏时节吃了一些冰镇的甜瓜之后引发冠心病而猝死。

就在大家为这个发现兴奋不已的时候,许多人的身上开始出现诡异的黑色斑点。

历史上真实的古尸之谜(尸毒究竟多厉害)(2)

二,难道是“尸毒”?

黑色的斑点不大,指甲盖大小,双手,手臂,面部以及颈部都有。尤其是双手和手臂之上,这种黑色斑点最多。

虽然他们都是工作多年的考古专家,但也不免担心起来。

2000多年前的古墓,说不定墓主人为了防止盗墓,在墓穴内设下了一些有毒的机关。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

可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进入墓穴的人都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当初打开了辛追棺椁的人才出现这种情况。

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接触了浸泡尸体2000多年的红色液体。

难道是“尸毒”?

历史上真实的古尸之谜(尸毒究竟多厉害)(3)

三,何为“尸毒”

对于“尸毒”这个说法,中国古代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

比如《太平广记》记载,曹操行军时发现一座高岗竟然寸草不生,随后命人前去查看,发现是一座古墓。

曹操令人挖掘,果然发现了一座墓。此时身边的王粲告诉曹操,墓主人应该是服毒而亡,这种毒名叫生礜石。

生礜石有一个特性,人死后生礜石的毒素就会从尸体内蒸发出来,形成尸毒,墓地周围寸草不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王粲劝曹操不要打开古墓,不然放出尸毒,肯定要伤不少人命。

当然,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的古籍中也有记载。

比如《宋代私盗》中记载,元代著名盗墓贼朱漆脸就碰到了更为诡异的尸毒,结果回到家里没几天就死了。

历史上真实的古尸之谜(尸毒究竟多厉害)(4)

后来有人给出了答案,原来古人为了防备盗墓贼,想了许多办法,其中用毒是最方便,也是最好用的一种。

除了死前服用毒药,也有死后被灌入毒药的。

如果有盗墓贼胆敢盗取随身的葬品,或者是亵渎墓主,只要轻微地触碰,尸体腹内的毒液就会受到挤压而喷出,闻到或者碰到的盗墓贼很快就会毙命。

朱漆脸遇到的诡异尸毒,应该就是因为触碰到了墓主的尸体才会命丧黄泉。

回过头来看看辛追夫人,如果她生前或者死后被喂了毒药,那么棺椁中用来防腐的红色液体之中,必然会有尸毒,接触到的人也就中了尸毒。

如果真如古籍中记载的一样,那么身上出现黑色斑点的人,肯定有性命之忧。

为此他们都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救治。

历史上真实的古尸之谜(尸毒究竟多厉害)(5)

四,一些启发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之后,他们的情况都逐渐好转,医生告诉他们,并非是所谓的尸毒,而是皮肤损失引起的色素沉着或者是色素减退,只要稍加休息,按时用药就没事了。

回想起来确实如此,当时为了打开巨大的棺椁,大家都出现了皮肤损失的情况。

既然不是尸毒,那么大家也就放心了。

可“辛追夫人”墓中发生的这件事情,给了大家一些启发。

“尸毒”虽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是通过僵尸传播,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尸毒”不仅确有其事,而且非常厉害。

所谓的“尸毒”,其实并非尸体本身日积月累形成的毒素,而是一种人为的情况,目的其实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的光顾。

而这种“尸毒”要么不碰,碰到了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表面上看非常恐怖吓人,但背后却透露出古人的无奈。

古人讲究“死者为大”,可是盗墓贼在盗取随葬品的同时,还会毁坏尸体,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之下,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所以即便是做出给已经去世之人喂毒药,这种大不敬的行为,也要防范盗墓贼,这不是无奈,是什么。

参考资料:《太平广记》、《宋代私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