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红茶的分类

一、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传统烤红和晒红。

滇红茶的传统工艺:鲜叶采摘(一芽二、三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传统工艺干燥环节用火烘烤)

滇红茶的晒红工艺:鲜叶采摘(一芽二、三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晒红工艺干燥环节日光干燥)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1)

滇红茶的这两种制作工艺,主要区别在于最后的干燥环节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滇红茶。

比较常见的是浓郁的茶香,花蜜香烤红薯香,同时汤感比较饱满浓稠。但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红茶有一定的弊端,干燥环节用火烘烤(烤红),如果烘烤的温度掌握不好,很容易让茶汤有燥热感,多喝容易上火。因为红茶是全发酵茶品,再加上在干燥环节用火烘烤,茶的酶活性已经被破坏,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滇红茶,一般超过3年茶汤的滋味和香气就散去很多,建议茶友们3年内品饮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2)

晒红工艺制作的红茶,最后一个干燥环节是自然光干燥,茶汤清甜甘冽,还有生津回甘,香型主要是花果香麦芽糖香为主。晒红工艺制作的红茶,存储得当一般可以存储10年左右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3)

二、按原料不同可以划分为普通红茶、古树红茶和野树红茶

普通红茶,多以台地茶为原料制成的滇红茶。条索较紧,呈卷缩状,叶身单薄,稍细一些,茸毛较多。茶汤一般呈浓红色,茶汤有绒毛,香气较短,回甘生津较短或者不明显,茶味较淡,不耐泡,9~10泡后茶汤变薄没味。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4)

普通红茶

古树红茶,以古茶树为原料制作的滇红茶。在原料和工艺的保证前提下,条索粗大、较长,茶汤一般是比较醇厚饱满,香气浓郁,耐泡度高。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5)

古树红茶

野生红茶,是以野生茶树制作的红茶。在原料和工艺的保证前提下,条索一般粗细,短小,茶汤普遍性有山野韵味,甜度和耐泡度也很高。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6)

野生红茶

三、按品种不同可以分为5种

(1)滇红金针

也称金针滇红,该款茶因条形如“针”色泽“金”黄而得名。金针滇红精采单芽精致而成,相对来说级别是比较高的一款茶品,相对市场,相对同价位下,品质以凤庆的为“优”。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7)

滇红金针

(2)滇红松针

该款茶制作和命名上是金针滇红的兄妹茶品,在采摘一芽一叶的茶料,精制而成。市面价格上相对要比金针低,口感却也特别优质,以凤庆产的为最“明显”。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8)

滇红松针

(3)滇红金芽

  也称金芽滇红,该款茶条形自然饱满,茶芽直(金芽)或稍弯曲(也有人称为半曲金芽),也是以形状命名的一款茶。精采单芽精致而成,相对来说级别较高,相对市场,相对同价位下,品质也以凤庆的为“优”。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9)

滇红金芽

(4)滇红金螺、红螺

  该款茶采摘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的茶料,精制而成。形状如“螺”而得名,市面的滇红“螺”有好些品级。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10)

滇红金螺

(5)滇红金丝

该款茶采摘单芽,精制而成。形状如丝而得名,也称金丝滇红。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11)

金丝滇红

滇红茶的价值功效

①、利尿功效:在滇红茶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可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于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于排除体内的乳酸、尿酸(与痛风有关)、过多的盐分(与高血压有关)、有害物等,以及缓和心脏病或肾炎造成的水肿。

②、消炎杀菌功效:滇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经由实验发现滇红茶功效与作用,儿茶素类能与单细胞的细菌结合,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藉此抑制和消灭病原菌。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12)

③、生津清热功效: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是因为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刺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同时咖啡碱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它也刺激肾脏以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

滇红茶的存储方法

罐储存法:可以选用市面上的马口铁罐或铁听,也可采用原放置其它食品的铁听、铁筒,但是要消除原来的异味。家庭贮茶最流行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铁听贮茶,简单方便。装有茶叶的铁听,应置于阴凉处,不能放在阳光直射或潮湿的地方。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13)

袋储存法:塑料袋保存茶叶是家庭贮茶最简便、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之一。塑料袋是比较普遍的包装材料,价格低廉,使用随意。选用塑料袋时,首先选用适合食品用的包装袋;其次,材料本身不应有异味。

云南滇红茶有哪些(滇红茶的故事工艺与分类)(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