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8月25日讯(记者 李月媛 )25日上午,“出彩青春”公益创投“读史明智人文培育活动举行,26名小学生及家长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在此进行庄重的少先队员宣誓,学习了解武昌起义历史。

少先队活动课缅怀先烈(26名小小少先队员在革命纪念馆庄严宣誓)(1)

26名小小少先队员在革命纪念馆庄严宣誓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上午9点,整齐的少先队员宣誓词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序厅传来。26名小学生分为两排,面向为纪念武昌起义的人物群像浮雕敬少先队礼,在领誓人张羽成的带领下庄严宣誓。

张羽成今年三年级,宣誓时站在最前面。他说:“也曾在学校领誓,但这次在革命博物馆感觉更加的庄严和荣誉。武昌起义在这里打响第一枪,无数无名英雄付出生命,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的精神,更加努力好好学习。”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陈列展分为七个部分,九个展厅全景式的展现了武昌起义历史。馆内展示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所用的汉阳造步枪,成为学生们最关注的展品之一。围在展柜前,知道就是这种枪打响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学生胡泽坤主动提问:“这杆枪有多长呢?”得知枪支全长955mm,他欣喜表示我比这杆枪高,也可以像英雄前辈们一样扛枪。大家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身高,挤到前面观看展品,

“请同学们用词语形容一下武昌起义的革命先烈们?”万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朱长义向学生们发问。他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志愿者,结合琳琅满目的历史实物及图片,将感人的人物故事、波澜曲折的历史深入浅说、娓娓道来。英雄无畏、团结合作、互助进步、大公无私……同学们的感受远不止四个词,朱长义称赞了同学们的回答,并补充了“积极乐观”。他说:“先烈们总能积极面对生死考验,希望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也要学习这一点。”

少先队活动课缅怀先烈(26名小小少先队员在革命纪念馆庄严宣誓)(2)

“两条腿走路”让孩子们了解历史

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门口,左右两边各插着一杆十八星军旗。“这个我在课堂中画过,老师说十八星代表着当时全国十八个省份。”胡泽坤指着旗帜说。他今年8岁,即将读三年级,暑假期间参与了万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读史明智”人文培育活动。原来该活动分为武昌起义知识普及小课堂、走进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起义主题汇报三部分,胡泽坤就是在武昌起义知识普及小课堂画了十八星军旗。

步入展馆二楼,面对着革命党人孙武的照片和简介,10岁的王磊回忆在课堂上学到了武昌起义的知识,向大家讲解了孙武试验炸弹,意外爆炸负伤撤退的历史故事。

万帮社会服务中心副总干事邢媛媛介绍,了解历史需要“两条腿走路”——其一是通过阅读与听课,其二是通过参观博物馆、遗址,两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在第一场中帮助孩子们建立起的武昌起义初步认知与历史初步兴趣。同时这一习惯的形成,对于他们未来的历史学习将奠定方法论的基础。

少先队活动课缅怀先烈(26名小小少先队员在革命纪念馆庄严宣誓)(3)

三步走授课方式获家长点赞

参观中,记者看见有同学甚至边录音边参观。原来,邢媛媛就提前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她说:“大家通过参观要吸收一个‘精华’,可以是最深刻的照片、历史物件,或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下节课堂同学们再互相分享。”

对此,家长谭女士和胡女士不禁感慨。她们表示自己的孩子一直挤在最前面认真听讲解,这样学习非常有氛围,并且布置作业后,鼓励孩子要多听多想多记;社工胡老师也讲解的非常细致,不停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她们还说:“这次活动启发了孩子对于历史的兴趣,之后会注重培养,给他准备给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参观历史文物。”

不少家长对此次活动称赞不已。胡泽坤的父母都陪伴他参加了活动,他的母亲罗田苔表示,很支持这种授课方式,从课堂上学习理论再到实地实践,对于父母给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启发。“确实比我们之前自己带他去省博参观更有效果。不只作为爱国教育,也让他传承先烈们团结互助、乐观积极地革命精神,也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杨爱女士带着七岁半的儿子参加了活动。

相关专家表示,对于低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抽象理解力有限,更喜爱、更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在他们相对较陌生、内容稍复杂的历史教育中,直观式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博物馆正是向青少年展示“看得见的历史”的最佳场所之一。同时,武昌红楼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在文博素质培育中具有很重要意义。本次活动分三步走,一定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